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城市不文明现象是现代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不争的事实,从不同的视角对城市不文明现象进行理性思考是在城市化化过程中推进城市文明建设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城市不文明现象是现代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不争的事实,从不同的视角对城市不文明现象进行理性思考是在城市化化过程中推进城市文明建设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英国诗人库柏有一句名言:"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城市不仅代表一种与乡村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城市文明还是西方文明的本质,因为城市提供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理性的展开空间,正是在西方城市中产生了政党与政治家,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产生了西方艺术史上所有独特的现象,孕育了近代文明的承担者——市民阶层和市民社会。正因为其内涵丰富、意义重大,城市成为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的研究热点,产生了如城市社会学、城市历史学、建筑文化学、城市文学等多个研究领域。21世纪是城市化的世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预言,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课题。尽管近年来中国城市化速度惊人,但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据估计至少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农村教育城市化的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三农"问题被提上日程,社会各界对农村教育的发展也表现出越来越普遍的关注.我们知道,在新兴的工业文明逐渐取代传统的农业文明而成为社会主导的背景下,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成了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这种趋势也日益明显地反映到农村教育当中.我国农村教育实现城市化究竟是忧还是喜?是机遇还是陷阱?利弊权衡本身,也是一项重大议题.  相似文献   

5.
“逆城市化”是城市市区人口向郊区和小城镇迁移的现象,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更高层次的城市化。目前,“逆城市化”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但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一、“逆城市化”的含义“逆城市化”是指由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集中型城市化转变为人口向郊区和卫星城镇迁移的分散型城市化的城市化模式,是城市不同类型的转换。这里的“逆”不是指城市人口、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农村化,而是指城市市区人口向郊区和卫星城镇的迁移;“逆城市化”也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运动,并不意味着城市的衰败和城市化水平的…  相似文献   

6.
黄石地区在古代、近代、现代各有其重要的发展时期,分别有着自己的标志性事件。这三个重要时期的发展都是围绕着矿冶生产而展开的代表着矿冶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各自不同的时代特色。本文主要从矿冶文明的发展导致人口集中和社会经济结构变化来认识黄石地区城市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文明演进背景下的人格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明演进的过程中,人对于自然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活动不断深化,积淀了原始文明的"族群人格"、农业文明的"依附型人格"和工业文明的"单向度人格"等三种不同的人格模式。进入生态文明时期以来,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已经进入协调互动的新时代。文明的转型,对人格的发展与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得生态人格的转型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是现代生活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培养人们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这给成人教育带来新挑战。文章主要探讨城市化进程中开展社会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一、"不同文明间对话"的由来 "不同文明间对话"是由伊朗总统赛义德·穆罕默德·哈塔米首倡的.哈塔米在1997年会见部分学者时提出了"不同文明之间应该进行对话"的观点,并于1998年11月出席第53届联合国大会时进一步加以阐述.大会在1998年11月4日第53/22号决议中决定宣布2001年为联合国"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年",并呼吁各国政府、有关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通过举办报告会、研讨会等各种形式的活动,组织规划和执行适当的文化教育和社会方案,参与和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与交流,承认和了解他种文化与文明,消弭冲突,增进合作,为人类更好地相互理解开辟道路,促进全球和平.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欧洲在对外扩张过程中建构起一套"文明"话语,将世界分为文明、半文明和野蛮三类地区,强调欧洲文明及白人的优越性,并以其"文明"标准来衡量非欧洲国家和地区,"文明"成为欧洲称霸世界的意识形态。19世纪下半叶,在中国与欧洲互动的过程中,一方面,西文civilization与中文"文明"在日本对译起来并传到中国,使原有中文"文明"一词具有了新义。另一方面,欧洲"文明"话语对晚清涉外官吏和知识分子发生作用,尤其是国际法对"文明"的要求和日本"文明开化"的示范,使他们对欧洲"文明"的内涵有了更感性的认知,从而接受并传播西义"文明"观念。  相似文献   

11.
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学前教育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它是基础教育之基础,是幼儿身体发育成长、感知觉以及情感发展、语言和社会适应性以及个性发展的基础。农村幼儿园“小学化”、“城市化”倾向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背离学前教育的基础性、忽视农村学前教育地域特色。农村学前教育回归其基础性、走因地制宜特色发展之路,才能真正克服发展落后及幼儿园“小学化”、“城市化”的倾向,不断提高科学发展水平与普及程度。  相似文献   

12.
高校志愿者组织的创建、发展和内涵延伸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互通性和可融合性,是互为依存、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和谐统一体。武汉作为现时的“大学之城”,未来的“志愿之城”,探索将高校志愿者以不同的志愿服务形式有效地整合于城市精神教育实践之中,推动高校志愿服务与城市文明创建、与学雷锋常态化相结合之路,通过高校志愿者组织建设,培养更多的大学生成为城市中的志愿者,使高校青年志愿者成为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倡导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践行者,对进一步丰富武汉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乡村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乡村教师作为"新乡贤"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公共精神对乡村文明建设具有重大价值.乡村教师公共精神经历了明清时期的逐渐彰显、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减弱到复苏、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的升温、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再次回温的历程.当前,由于乡村城镇化、教师专业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乡村教师与乡土社会逐渐疏离、乡村教师公共角色逐渐退场成为其公共精神面临的主要现实挑战.乡村教师要在育人实践中提升自身公共精神,在乡村社会中萃取公共精神的养料,秉持"走出去、引进来"理念培植公共精神,从而为打造符合乡村振兴需要的"新乡贤"力量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14.
在生态全球化背景下,发展生态文明已成为中华民族必然要实现的一个"中国梦"。对中国数千年文化沉淀的精华之一——老子哲学进行生态美学视域的全新解读,发掘蕴涵在其中的生态智慧,对于当今社会突破发展工业文明所暴露出的内在困境以及实现生态文明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很多大城市核心城区在推进逆城镇化,与此同时,郊区小城镇则在大力推进城镇化。因此,对核心城区逆城镇化的原因和模式、郊区小城镇城镇化特点与传统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总结了大城市核心城区的逆城镇化对郊区小城镇城镇化的影响,提出了在核心城区逆城镇化背景下郊区小城镇城镇化的路径和措施:主要路径包括内源式与外源式发展并重;改变以“工业化引领城镇化发展”传统路径,探索多种引领城镇化的新的产业发展路径。具体措施包括做好供需匹配,做到资源精准对接;打造特色小镇,增大吸引力;培育承接能力,筑巢引凤;充分利用政策,借力发展。最后分析了在核心城区逆城镇化背景下北京顺义区杨镇的城镇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姜乐军 《成人教育》2019,39(3):49-52
新生代农民工是城镇化进程中需要"市民化"的重要群体,是国家战略范畴内精准扶贫的特殊对象,而教育程度、职业生态和情感归属是阻碍新生代农民工中国特色市民化的三大"壁垒"。职业教育公平性、技能性和发展性可以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整体素质、职业能力和辨识能力,实现新生代农民工教育、职业和价值的市民化,并通过精准施策、精准布局、精准设置等策略和路径,有效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唐代服饰堪称设计史上的一朵奇葩,在服饰制度上因袭了隋朝传统,在服饰文化上呈现为"中西交融",在服饰形式上表现为"衣带渐宽",凸显出一种"变"与"不变"的精神气度,一个侧面见证和诠释了雍容典丽的大唐文明。唐代服饰设计的基本理念和思想,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选择,对后世服饰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完善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作为提升乡村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目前,乡村教师培训方面仍存在“城市化”“粗放化”“低效化”的倾向,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乡村教师参训的热情和培训的质量。有鉴于此,文章结合宁波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具体实施意见和做法,基于乡村教育和乡村教师特点提出“直线前行式”“弯道超越式”“专家提携跨越式”“授之以渔式”“借力驻点式”等五条培训路径,最终实现对乡村教师“精准培训”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在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建设方面下功夫、出实招,成为了弘扬和传播主旋律的有效抓手。在实践中,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应该精准定位,争取成为网络谣言的辟谣者、黑恶信息的智斗士、正面能量的宣传员。高职院校要以“学”为起点,设立网络文明志愿者学院;以“练”为基础,组建新媒体联动矩阵;以“做”为落脚,实行网络文明志愿者认证。通过这些有力措施,构建“学?练?做”为一体的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建设机制,为巩固大学生主旋律教育阵地作出积极努力。  相似文献   

20.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认为:物种是地球本身自然产生的,是一个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自然进化结果,进化是渐近的线性过程,是通过自然选择和遗传变异逐渐实现的。这个观点面对自然界生物诸多的现象显得矛盾重重,150多年来质疑之声此起彼伏,特别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物种基因被大量破译,生物进化论的观点已经不符时宜。我们在"宇宙胚种论"基础上首次提出"生物分化论"观点:地球生命是在环境诱导下一级一级分化出来的,物种起源于地球以外的"宇宙文明","文明种子"随彗星来到地球,地球物种都来自于同一祖先,物种按照"宇宙文明"预设基因程序不断分化,根据不同环境形成千千万万个物种。所有物种都遵循"生死法则、生存技能平衡法则、种群纯正法则、物种可分化法则"。人类是宇宙文明的继承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