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我们的身边,存在着大量的民间科学爱好者,一有机会,就会露出头来,引起媒体和公众的注意。他们的活动遍及具有公众知名度的一切科学领域,有人致力于推翻相对论或者量子力学,有人热衷于研制永动机,有人试图建造新的宇宙论或者进化论体系,也有人提出的理论框架宏大无比,包罗万有,不可以以某一学科规范之。  相似文献   

2.
作为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团体——学会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夏东荣 《学会》2007,(4):3-7
从社会理论来说,学会是一个社会团体,而从哲学角度来看,学会又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由此,学会应是社会团体与科学共同体的联合组织。本文想着意探讨学会作为科学共同体的诸多特征,特别是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共同体的人文社会科学类学会的一些特征,以及科学共同体对科学发展和科学革命的影响和作用,并认为学会只有在社会团体特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作为科学共同体的作用,学会的前景才会更加远大。  相似文献   

3.
科学面前人人平等,自由探索不容侵犯。这是一个常识。然而,遗憾的是许多以真理主人自居的所谓学者,却频频对民间科学探索者发难,说“民间科学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学训练,也无意接受系统的科学训练”、“他们不是‘哥猜家’而是‘割菜家’”、“他们生存能力通常很差,有人甚至年过四十还要依靠父母、妻儿来维持生存”、“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在沙滩上盖楼”……这种将民间科学家妖魔化的霸道做法,确有文革栽赃诬陷之遗风。他们轻易地给“民科”贴上了“非科学”的标签,扣上了“伪科学”的帽子,我不禁想问:研究“永动机”有什么错,我就是喜欢,…  相似文献   

4.
现下中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已经再现一个有规模的社会力量——民间科学家群体。这是综合国力增强和文化教育累积发展的结果。其中一大部分是退休的老学者,还有些中青年业余科学爱好者。  相似文献   

5.
“科学非共体”是与“科学共同体”相对应的概念,是“非共识”科学共同体的简称。“非共识”与“伪”、“赝”、“反”等词义不同,故“非共识”科学共同体不是伪科学(赝科学或反科学)共同体,它仅仅表明一部分学者对所谓“科学共同体”的主流学术抱非共识的态度,他们自己的学术成果还暂时处于被排斥的地位,有人便将这批人简称为“科学非共体”(以下简称“非共体”)。  相似文献   

6.
“科学的责任与道德”问题,其实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关于科学家的道德标准,即科学共同体内部有哪些道德原则,作为一名共同体成员,科学家应遵守什么样的道德规范。这些原则或规范有强纲领性的,也有弱纲领性的,但显然是科学共同体所特有的,而且是泛化的。一个社会有其道德标准,若违背了,就是“犯罪”,一个共同体也会有自己的道德标准,若违背了,就破坏了“行规”,这也是一种“犯罪’当然是针对于共同体而言。科学共同体也是一个小社会,其内部的道德标准可以起到保障体制运作,规范个体的业内行为,惩处违规现象,从而使得科学…  相似文献   

7.
论科学共同体中的“马太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萍 《科学学研究》1997,15(2):100-102
论科学共同体中的“马太效应”(华东般舶工业学院社科系王萍)科学共同体是一个独特的社会亚文化群,在科学共同体中,有自己独特的行为规范、精神气质,同时科学共同体又是一个高度分层的特殊的社会结构,由于高度竞争的存在,它呈现出严格的金字塔形的结构,也存在着被...  相似文献   

8.
科学治理视野下的中国科学共同体: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程志波  李正风  王彦雨 《科学学研究》2010,28(12):1778-1784
科学共同体作为一支相对独立的力量参与科学管理是科学治理的基本要求,自律、自主和自治是科学共同体参与科学治理并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条件,而自律性、自主性和自治性不足是我国科学共同体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科学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科学治理目标的实现,应从决策机制、管理模式、组织建设、学术评价和精神气质等五个方面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9.
民间科学开发问题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间科学是指民间科学家从事的科学研究活动及其成果。凡从事非本专业科学研究的人员,相对于专业科学家,就被称为民间科学家。民间科学家与一般的科学爱好者不同,而是已经在某一科学问题上进行了长期而系统的研究,从而产生出一定研究成果的人群。  相似文献   

10.
将社会网络分析中的位置分析引入作者同被引分析,改进科学共同体测度方法.实证得出我国经济学领域存在四大科学共同体,并分析了共同体之间的关系.认为,基于个体的统计分析与基于关系的网络分析相融合的新方法能够更本质地揭示科学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在避免数据信息丢失,提取作者同被引行为模式,区分共同体层次结构,识别特殊团体,细分团体以及范式可视化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科学的自主性也称科学自主或科学自治。科学自主性是科学共同体的根本组成要素和本质属性,也是科学建制赖以存在的基础。很难设想,没有自主性,科学共同体还能继续屹立于社会。自主或自主性本来的字面意义是指一个系统"自我管辖"和独立于其他外部影响的能力。科学获得自主性有一个历史过程。在近代科学孕育、诞生之时,在英国皇家学会成立前后,已经有科学自主性的诉求。随着科学的日益进步,科学自主性也稳固地确立起来。  相似文献   

12.
龚界文 《科学学研究》2004,22(4):366-370
关于科学可信性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科学的真理性与有用性都不是我们信赖科学的充分必要条件,它们只是构成科学可信性基础的因素。科学值得信赖的基础在于它的"客观实在性",这是约翰·齐曼《真科学》一书给我们的一个基本结论。我们信赖科学,是因为科学同时是真实的、有用的、合乎逻辑的、系统连贯的、精确的、为科学共同体所认同的。  相似文献   

13.
刘崇俊 《科学学研究》2010,28(8):1122-1127
对科学精英的科学生产功能进行定位,是科学精英研究最基本的理论诉求。默顿学派成员在传统实证主义科学观的指导下,认为从个体主义角度而言,科学精英个人在科学生产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功能,而从群体角度而言,整个科学精英阶层独立地创造了绝大部分优秀的科学成果,他们对于发展科学知识、推动科学进步、支撑整个科学共同体发挥的重要功能是不可替代的。随着实证主义科学观的式微和科学社会学中默顿范式的广为垢病,科学知识社会学家通过对实验室实践进行参与式观察,以"实践的逻辑"取代"理论的逻辑"对科学知识的生产过程做了动态考查,最终认为科学生产是一项集体事业,科学精英与普通科学家通过科学网络同盟,分别构成了科学生产作坊中相互依赖的两极,从而避免了科学精英生产功能定位研究中精英主义的泛滥。  相似文献   

14.
科学传播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在科学共同体内部及与社会之间的扩散与再建构过程。科学传播伦理探讨的哲学基础有科学实在论转向科学建构论,科学功用与科学精神的背离,公众理解科学由缺失模型转向民主模型。科学共同体在科学传播中负有"保证科学成果信息的真实性与透明性;客观公正地传播科学成果的价值和社会影响;尊重公众实际理解能力,适度简化对科学知识的表述"等伦理责任。  相似文献   

15.
在科学社会领域,默顿的科学精神气质是科学共同体的习俗、惯例等不成文规范形成的基础;也是科研规章制度、律令等成文规范制定的指导原则。对这一基本概念的解读,有助于对科学共同体与社会的关系形成一个整体框架性的把握。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为了人民”运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为了人民"运动,倡导科学为了人民而不是为了军事或政府利益所用、科学不应当排斥人民参与、科学家应该有足够的自主性;并认为,只有打破现有的社会结构、重构社会和政府,才能在美国实现上述这三个目标。与其说"科学为了人民"运动关注的核心是科学或科技政策问题,不如说是一个政治学问题。  相似文献   

17.
科学创新的本质是对自然现象与规律认识模式的转变.文章通过分析控制论的创立过程,认为重大科学创新是由科学理论的准备、哲学思想的导向、科学共同体的和谐及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决定的,既是科学体系内部矛盾运动的产物,也是人文、社会领域高度发达促进科学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上有那么一些人,估计至少数千人,特别热爱科学(包括数学),并想为此做出自己的特殊贡献,比如证明某个重大的数学猜想,或者推翻某种物理学定律等等。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及高校的一些同事们都反映,自己有亲身经历,见识过这些人,对他们的行为和观念留有深刻印象。我的同事,在家里、在马路上、在课堂上、在走廊里、在演讲中等等,几乎没有一人不被他们数次“纠缠”过(有重有轻,手法多种多样,如信件、电话、电子邮件、张贴的小报等)。最近大家还交流过,如何应付这类事情,我发现一个较好的办法是:开宗明义,申明自己学识有限,根本看不懂他们的材料,听不懂他们的言论,请求不要再寄材料。别的尽可能不要说,另外,态度一定把握适中,不可很友好,也不可很不友好。  相似文献   

19.
关于科学的社会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的社会责任”问题是科学与社会间不断增强互动的产物。科学共同体对这一问题的传统认知主要限于科学的社会应用方面,涉及到科学与外部社会的关系。但是,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呈现出许多新的状况和问题,科学家必须更加自觉地规避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承担起一种关切的责任以及科学家职业角色所赋予的时代责任。  相似文献   

20.
贝尔纳与默顿被同时尊称为科学社会学的奠基者,他们开创了科学社会研究的两种进路。通过对他们的比较研究发现,贝尔纳开创广义的科学社会研究传统,宏观多维透视科学与社会,涉及科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且关乎与科学相联系的其他领域,贝尔纳眼中的科学是具有时间整体感和空间整体感的动态发展过程。默顿则引领微观的科学体制社会学发展潮流,利用结构功能分析法聚焦科学体制,对科学的社会研究侧重于科学家共同体内部规范的相对静态的描述。可以说,贝尔纳与默顿科学的社会研究进路彼此对立而又互补,从而形成关于科学与社会的完整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