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六顺图     
夏青  乔殿强 《济南大学学报》2004,14(5):F002-F002
阴阳和谐思维是建构《易经》体系和《易传》解释系统的灵魂。纵观易卦,观变于阴阳而立,阴阳和谐是易卦成为统一体的基础。大凡阴阳和谐之卦属吉卦,主承顺(六顺乃大顺);凡阴阳失衡之卦则为凶卦,主悖逆。中华先民思维的和谐性、系统性得以清晰体现。今天,  相似文献   

2.
"易"字上日而下月,日为阳而月为阴,阴阳和合即是易,易有阴阳。《易经》乃研究阴阳变化之学问,万物负阴而抱阳,掌握阴阳即能驾驭万物。人类喜阳而厌阴,阳多者人健康,阴盛者人多病。欲祛病强身,医家即有扶阳抑阴者。人有一毫阴气不仙,故丹道学家亦倡扶阳抑阴、纯阳无阴之说。  相似文献   

3.
宇宙之初,不过是一体浑浑沌沌的气体.并无天地之分,也无一年四季的差别,更没有万物的形迹.古代《周易》称它为“太极”,所谓太极,只是一画,一个园,一气而己.《周易》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出,生万物.所谓两仪,实指天地而言,天为阳,又称乾;地为阴,又称坤,后人又有乾坤之说.天地既分出阳阴,天地相交,阴阳相合,世界也就有了万物的形迹,出现了一年四  相似文献   

4.
张新 《现代语文》2007,(3):106-107
《周易》是汉之瑰宝,被儒家奉为经典,因此被称为《易经》.《周易·系辞上》有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其中所谓的"太极"就是指宇宙天地万物的根源,而与之相对应的太极图就是一对阴阳鱼状合二为一的圆体.太极又分为阴阳二气,阴阳化合而生万物.因此,太极图的内部是一对阴阳鱼,这一对鱼,一阴一阳,阴阳互补;"对立"存在,和谐平衡;但又合二为一,"统一"于一个圆,象征着宇宙万物阴阳互生互化、和谐统一的普遍规律,由此奠定了汉文化"对立统一"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5.
先秦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包括神学化的天人感应思想和自然化的天人感应思想两大类。先秦道家所持的主要还是一种自然化的天人感应思想。老子、列子的思想中多少有些神学的天人感应观念,文子的天人感应思想主要是自然化的气感应,很少神学的成分,但他的感应之气既包括物质性的阴阳之气,又包括非物质的精诚之气,加上他偶尔也有"天与之,地助之,鬼神辅之"这一类神学性质的天人感应思想,这就使得他的感应说多少带有一些神秘性。先秦道家一直到庄子才基本抛弃了神学的天人感应思想,而从自然的角度来谈天人感应。  相似文献   

6.
适者得寿     
常言道:“适者得寿。”说明养生得长寿,“适”为大前提,即主动适应外界环境,并且时常保持身心舒泰。这也是传统文化的“和”、“顺”思想在养生中的体现和运用。首先,养生之“适”,当“道法自然”。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和合”的整体,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由一元之气构成,受阴阳、五行法则支配,因而“生气通天”。如((黄帝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中医养生学吸收这一、思想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即“天人一体”、“天人相应”。  相似文献   

7.
<正>太极,是中国古代哲学用以说明世界本源的重要概念和范畴,阐明了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太极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易传·系辞》中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即为阴、阳二仪。阴阳相互依存,"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阳此消彼长,"阳盛则阴衰,阴盛则阳衰";阴阳相互转化,"阳之极即阴之始,阴之极即阳之始"。受太极阴阳之道的启发,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追求师与生、教与学相互依存、相互交融、和谐共生的状态,把握好教学中虚与实、多与寡、开与合、动与静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汉代社会的一切文化与制度都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与制约,尤其是在国家应对灾害的过程中,天人感应思想更是被奉为重要的理论依据.阴阳灾异说是天人感应思想中的重要组成因素,面对"灾害",众多儒生将其发生的原因与阴阳灾异说相附会,"燮调阴阳"随之成为国家的紧要任务.出宫人制度便是在这种思想理论指导下实行的一种救灾措施.  相似文献   

9.
神话思维出现于原始社会,但在<易经>问世的商周之际,这种思维依然流行,并对<易经>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一,神话思维的非理性特征对<易经>思维的非理性特征的影响;二,神话"物人混一"思维对<易经>"天人合一"初始思想的影响;三,神话的象征性对<易经>象征性的影响;四,"死而犹生"神话对<易经>"凶而终吉"、"厉而无咎"卦爻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风水,古称堪舆。堪谓之天道,舆谓之地道,堪舆即天地之道。它起源于古老的相地术,是中国古代一种基于“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观念的选择阴阳宅环境以求吉避凶的学问。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风水对人们的生活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它已经根植于中国社会心理结构的深处,凝结为广大民众的“一种集体无意识”。讲究风水宜忌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广大民众日常家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周易》是一部用于占筮,同时又包含着博大、深邃、丰富思想的文化典籍。其内容由"经"、"传"两个部分组成。"传"是以经为依据,对自然、社会、人类的历史发展所作出的一种总体性的概括和说明。《周易》的美学思想主要包括在"传"中。其所记载的阴阳之美、天地之美等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作为六经之首的《易经》是中国古典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易经》的逻辑结构是阴阳二元论并由此派生出的乾坤精神,再由乾坤两卦派生出八卦,由八卦派生六十四卦。从教育学的视角来看,《易经》的乾坤两卦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六十四卦的核心思想是忧患意识,并以刚柔相济、阴阳当位的易简思维来理解和化解生活中的种种隐忧和隐患。《易经》不仅提出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警告,也提出了解决忧患的方法。它既是提升个人生存质量的生活智慧,也是富国强兵的基本原则。《易经》是典型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它不仅以阴阳二元论及其忧患意识向世人提出警示,而且以刚柔相济的易简思维贡献了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主体设计体现了天地阴阳的易学理念。与表现一年阴阳两季的彝族古老历法可能有文化上的关联。彝族的祖先古羌族——氐羌生活在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时代。其主要分布地域即西北渭水流域也是传说佚羲女娲阴阳八卦文化的发源地。学界认为八卦脱胎于彝族十月历,伏羲是彝族祖先。晚期红山文化是当地原生古文化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相碰撞、融合的产物。这说明,牛河梁遗址群的设计理念应该有更古老的易学传统,与古羌族的历法以及伏羲文化相关联,从而成为中国易文化传承的重要节点。对后世的易道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也是牛河梁申遗的核心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4.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军事著作之一,其主要思想之一就是巧妙处理战争中的阴阳关系,陈王庭根据阴阳学说创立了陈式太极拳,中国传统书法无论笔画、结体还是章法均体现着阴阳关系。因而,孙子兵法、太极拳法和书法在根源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它们具有相同的阴阳辩证关系,即奇正、动静、虚实、先后、快慢、内外、刚柔、方圆、顺逆以及整体和局部十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文气”论以气之阴阳刚柔论作家的生命形态,深入探求作家伟大的生命价值和强健的生命活力,积极倡导作家的生命形态与其艺术风格的统一,充分展示了天、人、文同气相求,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理想的生命境界,这对当代文学创作、当代文论及美学建设具有重要的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16.
和谐思维对中国的艺术一直有着深刻影响,它直接制约和支配着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其表现方式种类繁多却有着共同的本质,那就是它是某种音高对比关系的和谐表达。《周易》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源头,蕴涵着极其丰富而深刻的和谐思想,对中华文明演进的影响深远。《周易》的和谐思想贯穿于诸多相关学科,其阴阳和谐思维对中国文化、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因而,与其说音乐艺术契合《周易》和谐论思想,不如说音乐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直接受到《周易》和谐论思想的影响。认识这一点有助于我们通过对音乐艺术本质的把握去实现音乐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黄书》中的“气”既指天地死生之气,又指人体内阴阳合和生气。“合气”使人体内之气与天地之气交换,使男女阴阳之气相互交换、作用,并使人与神沟通,与“道”相合,达到长生不死之目的。其二,“气”使天地之气相往来的思想与八卦九宫四时五行等观念得以有机结合;“气”贯穿于过度仪式的始终,成为贯通天人的纽带,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儒家的治世思想决定了其乐教思想的内容和特点:其一,音乐是士君子必备之修养,儒家仁政理想的体现便是人人懂得礼乐;其二,音乐不仅是娱乐,其本质更是政教,是"礼"的有力补充;其三,"物动心感"而生音乐,音乐是人伦善恶的"象德之音";其四,如同天地阴阳,音乐反映着宇宙的奥秘,渗透着人的灵魂与精神,它是天地万象"有序性"的象征。儒家这种"为人生"的乐教思想使得我国古典艺术在审美风格上,崇尚平和雅正、含蓄蕴藉的美感。  相似文献   

19.
《乾凿度》卦气说,是在孟、京卦气说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并吸收了阴阳五行说以及董仲舒和今文经学目的论,将卦气说从理论上做了一次总结,提出了一个新的图式,把象数符号的变化编排得适合于气侯的变化,使符号系统与事实系统同构,显示出一种内在的逻辑性,完美地表现了自然的和谐,具有深刻的意蕴。  相似文献   

20.
<周易>作为儒家经邦济世宝典,孔子对其"和为贵"的理念有深刻阐述.<周易>诱导人们涵养心性和谐的精神境界,坚持"与人为善"的宽容心态,营造"安土敦仁"的和谐政局,维护天人和谐的生存环境.数千年来,<周易>所倡导的和谐理念已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思想财富, 对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启迪良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