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德育的功能、目的、内容和方法在现代社会遭遇到困境:过分强调德育的政治功能和社会本位目的、过于追求终极价值、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推行公民教育是当代德育转型的理性选择,德育功能和目的必须从凸显政治功能和社会本位目的转向凸显育人功能和目的:德育内容要正确处理德育过程目标与终极价值间的辩证关系;德育方法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及权利义务意识。  相似文献   

2.
教育目的没有发挥其引导功能导致了教育目的抉择的众多误区。主要原因在于人们理论上模糊了"实然"教育目的与"应然"教育目的的差异,未厘定教育目的主体的外在教育目的与个体内在教育目的差异。文章指出在既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实现教育目的转化的前提是要择定一个既符合时代要求又符合教育活动客观规律的教育目标;实现教育目的转化的关键是选择恰当的导向机制,把外在的教育目的转化为内在的教育目的;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实现教育目的转化的重要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3.
社会流动与教育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流动和教育选择有着密切的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社会流动的性质、方向、速率、水平方式和趋势影响着教育选择的宗旨、目标、功能、范围、策略、内容和方法;另一方面,教育选择的目标、依据与方式等促进着社会代际流动、竞争流动与结构优化。近年来,我国社会流动与教育选择的互动增强,但仍然存在着诸多相互制约因素。为了促进二者的协调运行和良性互动,社会方面应努力营造民主稳定的政治环境、持续平衡的经济增长、开放有序的择业制度;教育方面则应开放教育系统、均衡资源配置,强化选择功能,发挥价值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4.
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标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对于教育目标而言,人们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三个层次上:一是在教育的总目标上,或选择实现社会价值,或选择个人价值,或将两者结合起来考虑。二是当确定了总的价值取向后,侧重于某一方面的选择,如选择了社会价值,有的人注重社会的经济效益,有的人则强调政治效益,有的人则可能注重文化效益。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评价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是一个社会问题 ,使那些与教育关系密切的机构与个人基于本位利益对基础教育价值选择的一种必然后果 ,现行基础教育评价体系的目标与功能反映了当今社会对教育的价值偏好是造成中小学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重要体制性因素。改进教育体制及教育评价系统可以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 ,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则需要改善教育运行的社会环境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6.
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评价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这一目标体现了新世纪对教育评价的新要求。一方面,知识经济的发展,冲破了以往以农业主的经济对人的束缚,个人的才能被赋予更大的价值,教育在开发人力资源上担负起更大的使命。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人才观的变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选择代替了计划分配的旧模式,每个人随时都可能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教育应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富于创造性的人才。为此,社会对教育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评价不只是发挥甄别和选拔的功能,更应实现其教育和促进发展的功能。为了深刻把握新课程的评价理念,需要我们正确分析评价现状,审视评价现状与新课程评价的距离。  相似文献   

7.
理论界对于"教育评价的本质与目的"仍然存在比较大的争议,主要表现为目标导向和过程导向的纷争、个体导向与社会导向之间的纷争、一元导向与多元导向之间的纷争、现实导向与未来导向之间的纷争。在强调多元开放的社会里,我们应多元地认识"教育评价的本质与目的",在价值尊重的前提下展开价值协商,并进行价值引导。各种关于教育评价本质与目的的理论纷争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实践中,我们要根据评价的不同需要选择不同功能、模式和方式的教育评价。  相似文献   

8.
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不断受到人们质疑,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功能决定了其作为教育目的选择依据的必然性。文化的共性与个体差异性决定了文化视域中教育目的的选择需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发展儿童最低限度的自主;二是设置多元文化的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9.
教育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一方面,社会根据其自身需要对教育的功能作出选择,从而确定教育目的,实现教育价值。另一方面,教育通过对人的培养,间接服务于社会,进而满足社会需要。教育的起点在于社会需要,终点在于对人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一方面,社会根据其自身需要对教育的功能作出选择,从而确定教育目的,实现教育价值。另一方面,教育通过对人的培养,间接服务于社会,进而满足社会需要。教育的起点在于社会需要,终点在于对人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该文针对当前军校人文教育的现状、价值、目标、功能作了系统的思考,提出了军校人文教育应该具备四个层面的目标、价值与功能:人的全面发展,科技与人文的深度契合,军事人才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辩证构成,满足军队建设的现实人文需要。这四个层面相辅相成,由此,进一步厘清了人们对于现代军校人文教育的模糊认识,对今后军校人文教育作出了清晰的目标设定和价值估量。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个体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力量。在后脱贫时代,探求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现状有助于优化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民生功能。民族地区教育扶贫面临与经济社会发展欠协调、民族文化内生力量被忽略、民生改善主体性待提升等现实困境。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的困境源于教育扶贫目标窄化、教育扶贫制度不健全、学校教育职能单一、地方课程开发与实施不力。注重教育扶贫的民生价值取向,转变教育扶贫政策重心,优化学校教育类型结构,加强培养民族成员的文化主体性,是推进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的现实策略。  相似文献   

13.
王敏 《教育探索》2012,(3):125-126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包括大学生的价值评价、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的选择.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途径,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教育,二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三是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教育公正是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基石。教育公正的根本是个体个性化发展,个性化教育则是实现教育公正的价值所在,二者相互包容、并行不悖,教育公正与个性化教育发展之间具有价值目标、研究对象和现实标准的一致性。狭隘的教育目的观、单一的教学模式和刻意营造的教育心理环境,是个性化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育个体享用功能社会化、尊重学生受教育权、实施个别化教学,是实现教育公正与个性化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进程中道德教育的世纪走向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道德教育不仅具有适应社会文化的功能 ,而且具有选择社会文化的功能。新世纪我国社会对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基本期待 ,就是教会人们选择道德价值取向。主体性道德教育思想的确立是现代道德教育的基本趋向 ,其思想体现在 :强调主体道德素质的培养 ,重视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教育 ,反对单纯的道德灌输 ;人文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石 ,人文教育的目的是完善人格 ,人的道德素质取决于人文教育的品质 ;个性化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 ,生活世界是道德教育的根基 ,个性化与生活化整合是道德教育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6.
当前高校学生党员的价值观普遍存在"坚持主流价值观与价值选择多元化并存、价值情感认同与价值行为认同不一致、价值目标设定追求满足自我与服务社会的统一"等特点。高校在开展学生党员价值观教育时,教育目标应坚持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统一的原则,教育内容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原则,教育途径应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学生党员价值观的教育路径上,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积极构建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信息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主体教育把学校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时代的价值选择,它是当代中国在巨大的社会历史转型时期对人的素质发展的时代吁求的反映.它有助于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教育价值取向的统一.这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是对传统教育目标的发展,也是对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和高层次的概括.它为学校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教育功能是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的基础;教育价值可转化为教育目的,而教育目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转化为教育价值;教育目的对教育功能、教育价值有反作用。  相似文献   

19.
农村教育必须以农为本.农村教育的伦理诉求应主要的体现在它的功能和价值取向上,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社会全面落后的现实,促进农村社会现代化,是农村教育最根本的伦理诉求.农村教育改造的关键是教育观念的改造,必须彻底消除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强化农村教育的为农性;必须彻底改变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现状,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最终目标;必须加快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必须彻底改变教育与农村社会相隔离的现状.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个性、完善的人格,发现、开发、提升、实现、创造人的价值:语文教育的功能在于对人的生存、生活、发展的奠基功能,对人与人、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的引导功能。对人的精神塑造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促进社会发展的社会功能,都体现出语文教育的生命价值。因此语文教育是主体间的对话交流活动,语文教育内容是学生赖以生存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同时,获得生命的精神支柱,为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