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性对于社会具有逻辑先在性和某种意义上的时间先在性,生成了社会的实践本质,社会是人性的外化,因此人性是社会的基础,同时社会体现、保障并制约着人性。人性与社会的关系决定了人性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关系必然是:人性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根基,社会和谐是人性和谐的表现和保障。  相似文献   

2.
"和谐"视域下的道德教育--兼论道德教育的人性回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勤  谢佳 《教学与研究》2006,3(3):64-68
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社会,道德作为人类生活的内在价值尺度,既是人性的一种表达,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道德教育在创造和谐的伦理基础以及培育社会主体方面责无旁贷,而道德教育的人性回归,将使其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发展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艾米莉·勃良特通过书中人物的刻画及他们之间的冲突与和谐相处揭示了人性中的双重性这一永恒主题。人性的这种双重性可以导致人们之间的相互冲突,也可以使人们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发展、人的自由与解放的学说。唯物史观的创立使人性理论成为科学。人性复归是人对自己人性的把握和占有,是人类解放与自由的一个重要环节。社会关系是制约人性复归的客观现实环境,劳动异化的消除是人性复归的必要条件,利益对抗的消失是人性复归的根本前提,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是人性复归的根本物质力量。  相似文献   

5.
和谐在事物的发展中具有四大功能:多样的统一、关系的协调、力量的平衡、功能的优化。因此,和谐的阅读环境是图书馆与读者追求的理想境界。阅读环境的好坏,取决于管理、规章制度、内部环境、工作人员与读者等诸多因素,当每个要素都处于良性时,人与人、人与制度、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就会达到良好的互动作用,各要素的功能就会发挥极至,各要素形成的合力就会成倍增加。否则,各要素的功能就会相互制约,多样性的发散,就会导致合力很弱,乃至形成无序状态。和谐的阅读环境既是图书馆力求达到的,也是读者希望的。  相似文献   

6.
人性具有双重性:实然性和应然性;三维度: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与精神属性.人性和教育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人性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教育的价值在于使学生成为人性丰满的社会个体,成为追求崇高的人,自成目的的人,具备能力的人,快乐幸福的人,和谐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除具有经济政治基础外,还要有主体基础.因为构建和谐文化的主体是人,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人.人是根本,要以人为本,所以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是否有其人性基础,是构建和谐文化是否具有合理性和实效性的关键及哲学根基.文章拟从"现实的个人"的人性及其决定的人性需要方面入手论述构建和谐文化的人性基础.  相似文献   

8.
人是主体,和谐文化的构建必须依靠人。从人性论的视角解析和谐文化的构建十分具有现实意义。马克思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主体性等几个方面来理解人性,这是我们解析构建和谐文化的理论依据。经分析得出结论:马克思的人性理论是构建和谐文化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9.
跨越发展,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落后者对先行者走过的某个发展阶段的跨越。和谐发展即社会系统内各个子系统、各个主体、各个要素之间稳定有序、相互协调、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协调、均衡和有序是其最核心的思想。跨越发展与和谐发展统一于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0.
和谐校园,是指学校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现实存在。这种“现实的存在”,要求校园内部各要素必须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协同并进的和谐状态。学校内部的和谐要素主要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学校发展与稳定的和谐;教学科研与质量管理的和谐;物质环境建设与精神环境建设的和谐等。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直接承担者,在和谐校园建设中,  相似文献   

11.
周利平 《教师》2010,(33):55-56
“和谐的初中物理新课程课堂”是以和谐教学理念与新课程标准有机结合,使课堂教学中的各要素、各部分有机整合,相互谐调.始终处于“和谐”状态.提高教学效率、实现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进步的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反思国内的休闲研究,唯经济视角的功利休闲是值得怀疑的。休闲的本质应在于人性的和谐发展。在于人与自然、与社会、与自我的和谐统一。关于休闲与人性的内在关系研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人性论的新视角及其教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教育基础的人性论多是对抽象人性的研究,对具体人性之复杂多样性、整体性、动态生成性、历史文化性关照不够,存在对教育场域适应的局限.从具体个体人性发展变化的过程角度看,人性是人以先天的遗传和发育为基础,在人生实践历程中经环境影响与自我选择而生成和发展的内在特性.它包含习性、秉性、共性、天性、自性,它们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的变化,构成了人性动态发展的图景.这种人性认识能适切地阐释教育场域的人性问题,推动我们审慎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尤其是深刻理解:教育的核心意义是促进人性发展与完满;教育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人性多样发展的人;教育的关键是启发自觉、培养学生自我完善的能力;人性化教育是提升人性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和谐的初中物理新课程课堂"是以和谐教学理念与新课程标准有机结合,使课堂教学中的各要素、各部分有机整合,相互谐调,始终处于"和谐"状态,提高教学效率、实现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进步的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2007,(15)
和谐的校园,是适合校园里各要素健康成长的最好环境。要建设和谐校园,就是要创造一切条件,使校园里的人得到和谐发展,并使环境与人的发展相和谐。  相似文献   

16.
“和谐企业”,是指构成企业系统中的各部分和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平衡发展状态。和谐企业的构建。要树立公平原则,满足人的利益追求,要强化激励重点。尊重人的主体意识,要培育共同理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创造员工成长的和谐环境。  相似文献   

17.
“人”是什么?人的最本质特征是什么?人存在的意义何在?怎样才能使人成为人……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阐释构成了人类思想史上人性观的嬗变。而残疾人作为人类中差异性较明显的弱势群体,其命运、生存状况和教育状况更是与作为时代精神反映和集体无意识的人性观有着密切联系。在中西方人性观的嬗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5,(57):176-177
本文通过探究教学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物及其他教学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和谐思想及实施策略,使教师能够"教好",学生能够"学好",促进教与学顺利进行,旨在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学过程中的诸要素能够和谐发展,以便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王欣 《教育艺术》2008,(12):58-59
民生、和谐、发展是三个密切相关的范畴。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实现和谐的基础。和谐是发展的必要条件。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更是系统的。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联系和谐与否决定了事物发展的状况,其中民生问题的解决是实现和谐与促进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教育回归人性,指教育要基于与利用人性之真,达成人性之善,促成人完满的生命体验,实现真、善、美的统一。教育理论回归人性的基本方式,是在全面把握人性与教育的相互意义及其现实表现的基础上,给予教育根本性、基础性、总体性的理论指导与价值引领,让教育更加尊重人性、更好地利用人性、更合乎人性,让人性在教育的作用下尽可能地向某种理想状态发展。教育活动回归人性的基本方式,则是要踏上回归真实、走向至善、追寻智慧之路,尊重人的本性,贴近人性的真实存在——现实生活,以美善的方式实现对人性的改善与提升,让教育主体全面占有自身的智慧本质,成为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的统一体,达成完整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