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玻利维亚北部亚拉巴斯省有一个叫哈瑟尔顿的小村庄。它西临太平洋,北靠阿它加马沙漠。由于太平洋上空的冷湿气流与阿它加马沙漠上的高温气流终年交相融汇,使得哈瑟尔顿常年笼罩在大雾的世界里,它也因此被称作"雾村"。虽然哈瑟尔顿终年浓雾不散,但这里的人们却无法种植庄稼、果树,因为白天强烈的阳光会把浓雾很快地蒸发殆尽。因此,哈瑟尔顿的人们终年饱受干旱的折磨。1978年5月6日,哈瑟尔顿来了一位陌生的客人:加拿大著名的物理学家威尔逊。  相似文献   

2.
蔡晖 《军事记者》2013,(5):12-13
薄日渐出.重雾欲散——4月20日雅安芦山7.0级强烈地震连续多日大雾阴雨后.当地入第一次依稀见到了太阳。  相似文献   

3.
人在雾中     
近年来,郑州的雾是越来越多了,而且往往是铺天盖地的大雾.黎明时分,雾便悄无声息地围过来,温柔而坚定地将城市蒙头罩住.各种人声车响如澡堂里的水音空洞而远.走入雾中有一种毫无着落的孤独感,一种失落在梦中的不真实感.人和雾的距离散漫而恒定,人进雾退,进多少,退多少.人退雾进,退多远,进多远.雾如同一个神秘的女神,就那么不远不近柔柔地凝视你,招之不来,挥之不去,急不得,怪不得,更轻慢不得.人在雾中走得久了,容易心生疑问:这来去无踪、柔而坚决、空而实在、时浓时淡、时远时近的大雾究竟为何物?为谁而生,又为谁而灭?是不是大自然的一种暗示?  相似文献   

4.
《新闻前哨》2014,(2):93-95
【事件回放】 2014年1月14日,湖北全省大雾,荆楚网微博立即发起话题“:#湖北雾不误#。而这样的话题一年来已经频繁出现在媒体上,百姓中。新加坡《联合早报》将“霾”评为2013年度汉字;在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平面媒体中心、  相似文献   

5.
李瑞环同志讲:“如果不下功夫提高宣传艺术,不增强新闻对人们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就是一句空话。”这就是说,新闻言论也要在入脑、入耳、入心上下功夫。怎样使新闻言论成为读者喜爱的一种新闻文体?依笔者体会,新闻言论要有“粘”的功能,必须着力于“情”字。新闻言论不同于报告和文件,不能把某个观点强加于人。离开了“情”的新闻言论,就没有存在的地位和价值。新闻言论的力量来自于理,而理又  相似文献   

6.
新年伊始,一场雾霾天气悄然袭来,迅速席卷中东部地区,持续数日之久.雾霾天气的影响,以往已有,于今为烈,这引起了人们对极端天气的高度重视.气象新闻必须不断拓展,增强服务性. 增加实用性预报内容 1.动态的跟踪预报.1月7日至16日,华北、黄淮、江淮、江南等中东部大部地区相继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气象部门通过网站、电视、报纸等媒体及时警示,对大雾影响范围及消散时间进行动态的跟踪预报.在那几天里,浓雾天气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不仅浓雾影响所及地域的媒体予以充分报道,全国各地的媒体也普遍予以关注和提示.  相似文献   

7.
今年五、六月间的政治风波,从反面重新唤起人们清醒而深沉的思考:中国记者在社会生活中到底应当担当什么角色,确立何种形象呢? 资产阶级新闻记者一直以“无冕之王”自诩,似乎他们可以不受任何控制而操纵社会一切舆论大权,左右社会态势的发展。有人以“水门事件”为例:“华盛顿邮报”两名名不见传的记者历经千难万  相似文献   

8.
初冬的雾     
清晨,我推开窗户。啊。好大的雾呀。外面白茫茫的一片,什么也看不清楚。近处的灯光星星点点,仿佛满天繁星降落人间,又好像无数珍珠撒向天空。树木直挺挺地立着,树枝上布满了白霜,像雪白的小刺。电线杆的顶端漂浮在云雾间,只显出一部分轮廓。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小鸟们还在入睡,用它那毛茸茸的羽毛裹着身子。花儿缩着身子,在大雾中酣睡着。一切都静极了。月亮慢慢地退去,星星隐隐地从夜幕中消失。整个城市笼罩在茫茫的雾中。我打开门,披着浓雾走在了上学的路上。楼房在朦胧中若隐若现,像喝醉了酒似…  相似文献   

9.
“改革的宣传如何深入人脑?”这是近期新闻界的“热题”。如何入脑,实际是讲宣传艺术问题,使我们的报道脱离“宣传腔”,让读者感到自然亲切,易于接受。回顾我们铁岭日报的近—个时期的宣传报道工作,体会有这么三点。捕捉结合点和渗透层三中全会的两个基本点是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那么,在进行两个基本点的宣传时,就应该注意探讨、捕捉两个  相似文献   

10.
掠影     
8月11日,山东省烟台市出现夜间平流雾美景。当日,山东烟台出现夜间平流雾美景,夜色中的城市建筑被浓雾缠绕,仿佛在雾海中飘移。  相似文献   

11.
雾霾,雾疆!在2011年的第N场大雾里穿行,北京空气的能见度很低;在各种通讯和互联网技术里穿行,虚拟世界的能见度很高。戴着“猪鼻子一样的”防护口罩,人们知道国际的空气质量标准有对细颗粒物PM2.5含量的要求;亲自测试自家汽车的尾气排放,人们明白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是污染来源的一部分。网民的调侃不仅是对自己无奈和焦虑的消解,也促进了“官民互动”式的决策过程;环保专家的专业意见正在促成跨区域的联动措施。  相似文献   

12.
“年”是历法中的一个时间单位。“日”、“月”、“年”是组成历法的三要素。远古时期,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患”,人们首先根据太阳出没规律产生了“日”的时间概念。至农耕和畜牧业产生以后,人们经过长期观察,逐步掌握了月亮圆缺的规律,于是他们以“日”这个时间单位来计算月亮变化的周期,进而产生了“月”的时间概念。随着农业、畜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一尊从末在国际场 合展出的“中医教学模型——针灸穴位单跪铜人”格外引人注目,并被人们称之为“稀世珍宝”.它能不能“针入汞出”?它是不是宋金战事中互不相让的珍宝?它是不是历朝历代人们一直在寻找的“正统针灸铜人”?本文将与你一起探寻.  相似文献   

14.
在多种媒介的激烈竞争中,广播新闻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一是移动中的入耳入心 随着电视在农村的普及,广播的核心听众越来越由乡村转向城市,在城市中又越来越集中到移动中的人们.听众——或者说当今听众的主体——正迅速集中到“动众”。这些动众同时又在做其他事,他们是“三心二意地听”。要让他们入耳入心,在广播的内容方面,就要信息简明单纯.或  相似文献   

15.
木东 《今传媒》2006,(1):4-6
在人们眼中,博士一直是一个美丽的称号,而新闻学博士更因其少而倍加珍贵,在他们身上披满了耀眼的光环。然而,2005年12月7日和8日,新华网与《新华每日电讯》相继刊发《新闻教育的失败: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和《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算合格吗?》,先后被数十家媒体转载和评论,在舆论界引起重大反响。人们纷纷质疑:新闻学博士到底怎么了?就“新闻学博士素质培养”、“新闻学博士教育”及“新闻传播学者社会责任”等问题,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和媒体人士,与读者一同探讨“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嘉宾:赵振宇话题发起…  相似文献   

16.
人民日报获一等奖的通讯《在“转化”中看多数》,它的显著特色,是在对农村经济“转化”过程中发生的大量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时。表现了记者的冷静态度。记者并没有把注意力只放在善于“转化”的少数“先进典型”上,而是更多地放在还不善于“转化”的大多数农民身上。这个独特的报道角度的选择,同许多做“转化”的“正面”文章相比,不能不说是冷静的选择。通讯中三个问句小标题:是快还是慢?他们为什么不要奶牛?磨不推能自转吗?是记者用启发人思索的方式来谋篇的。在历史发生转变的重要时刻,人们的精神状态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们能不能适应历史的转变。在这方面,记者、报纸负有一定的责任。我们不会忘  相似文献   

17.
我刚从县里调到市里不久的那年夏季的一天,“头儿”指着他办公室里的一盆花儿:“这盆花儿长得挺好的,就是不知叫什么名儿,你能不能找位专家问问?”“头儿”越客气,我的办事节奏就越快。我一圈儿电话打出去,就得到园林处回话:“我们派一名园艺工程师去。”工程师来了,像位刚离开校门的女学生,我心里嘀咕:“有没有搞错啊?”在“头儿”办公室里,她一见那花儿,便说出了花名以及那花儿的生长习性、栽培要领,连属什么科也讲得一清二楚。“头儿”听了非常高兴,在道谢的同时说以后要多向她请教如何养花,她笑着点点头。“头儿”问怎么称  相似文献   

18.
杰克和水手     
杰克住在英格兰的一个小镇上,他从未看见过海,他非常想看一看海。有一天他得到一个机会,当他来到海边,那儿正笼罩着雾,天气又冷。“啊,”他想,“我不喜欢海。庆幸我不是水手,当一个水手太危险了。”在海岸上,他遇见一个水手。他们交谈起来。“你怎么会爱海呢?”杰克问,“那儿弥漫着雾,又冷。”“海不是经常都冷和有雾。有时,海是明亮而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画面和声音被称为电视片的两种语言。对于受众来讲,也就是“视”和“听”两部分。可是在我们的实践中,以“视”带“听”一直是制作电视片的模式。从人们习惯说的“配”解说词、“配”乐这样的术语里,便可以看出“听”在电视片中实属次要位置。以“视”带“听”这种制作模式流行之久,优秀作品之多,影响之大,足以证明它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然而任何模式都不是永恒不变的。社会的变革,人们观念的更新,新思潮的冲击,都会使固有的模式发生变化。正如一位哲人所言:“从理论体系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凌久 《新闻记者》2005,(1):14-14
12月22日,被称为“国内报业第一股”的北青传媒在香港正式挂牌上市,其公开发售部分已获约400倍超额认购,创下半年来香港新股超额认购倍数新高,这说明市场看好北青报的发展,看好中国传媒业的未来。但是在鲜花和掌声背后,北青传媒的走向仍然存在疑问。例如,北京青年报社年收入数亿,应该说不缺发展资金,那么上市的目的是什么?除了品牌效应之外,“圈”来的钱如何运营?北青报方面提出的跨媒体跨地区发展设想,如何取得政策面的支持等等。作为“报业第一股”,北青传媒上市的象征意义恐怕要大于实际意义,我们也期待北青传媒一路走好,为我国传媒资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