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理工类学术型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是我国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人才来源。本文通过对理工类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内涵的研究分析,揭示影响我国理工类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客观因素,为我国理工类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本文针对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从改革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考核模式、探索探究式研究生教学改革、建立导师群联合培养制度、加强学术Seminar四个方面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以期对学术型研究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经典著作研读是学术型研究生学术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环节。但是,网络环境引发的碎片化阅读、即时性学习、拼贴式研究等不良倾向正在消解研究生经典著作研读的时间与价值。基于行政管理专业学术型研究生经典著作研读的探索与经验,网络信息时代的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培养应进一步凝聚经典著作研读的价值共识,从专门课程范读、专业课程引读、师生共读、学生自主研读等方面,促进研究生精读深读专业经典著作,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基。  相似文献   

4.
对全国14所重点高校2800位学术型研究生进行培养模式运行状况的专题调研,调研内容包括学生基本信息、招生环节、培养过程、考核评价、生活情况、自我评价、对策建议七个方面。调研发现,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比例不高,学生首次参加课题研究的时间过迟,毕业论文选题准备不足,独立完成能力不强,高水平科研成果偏少。以培养拔尖创新能力为目标完善研究生培养模式仍是高校重要任务,要建立学术本科-学术硕士-学术博士一条龙研究性培养对接体系,以"三题"(课题、专题、问题)研究接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考评体系,使导师的主要时间精力放在人才培养上;开设研究性、前沿性、创新性课程,着力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大幅增加研究生教育投入,培育创新性研究环境和氛围,使导师和学生成为令人羡慕的知识创新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营造学术氛围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讨论了学术氛围的内涵与功能;指出营造学术氛围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阐述了已成功开展的营造学术氛围、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实践基础之上,提出了进一步营造学术氛围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6.
在深入调查高校经管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现状、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新要求和经济管理类学科特点,提出从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强化导师指导、搭建学术平台、增加学术交流、重视科研实践、加强质量监控、完善学术评价体系、营造学术氛围、丰富学术资源等多途径,培养经管类学术型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构建学术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培养和造就创新性人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阵地。但是,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显得不足。研究生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受到生源质量、导师队伍、学术风气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文章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表现入手,分析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进而从控制生源质量、规范学术道德、完善培养体系三个方面阐述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学术创新能力是促进科学进步的基石,然而随着研究生的逐年扩招,逐渐呈现为部分研究生培养质量下滑的状态,导致很多高校培养的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不足,地方高校当然也不例外。为了提高地方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从而促进我国的科技进步,文章在研究学术创新及学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分析了地方高校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现状,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表现形式及创新知识结构,地方高校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地方高校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对策。实践表明,利用该对策能够很好地提升地方高校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蒋炜 《大学教育》2015,(8):152-154
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医学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极为重要。造成当前创新能力不足问题的原因有诸多方面。从科研实践、培养学术目标与学术氛围、加强导师考核、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创新成果以及开展主题研讨式教学等环节,探索创新能力培养的举措,为推动研究生培养和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研究生教育作为高层次的高等教育,理应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创新人才上有所作为。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都是以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为目的,该单一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增长方式对应用型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渴求。一方面导致了学术型、科研型硕士生供过于求,另一方面使得社会急需的应用型、复合型硕士生即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严重短缺。如何改变原本传统封闭的教育模式、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学术类社会保障硕士研究生培养是当前社会保障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以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大纲为指导,以教学和科研为重点,提升学生的学术和实践能力。通过研究学术类社会保障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培养模式和培养理论的革新,进而拓宽思路,增加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推进新时期学术类社会保障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优化、调整和升级。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国内部分高校学术类社会保障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探析当前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三位一体”系统培养模式,以完善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2.
应用型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和协同性的工作。应用型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包括基础性、专业性和实践性三个维度的创新能力;应用型高校可通过创新的教学体系、创新的学术环境和创新的科研实践体系等三大路径来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分析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优势。探讨了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阐述了“双一流”背景下如何做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管理,助力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4.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实践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研究生培养单位共同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针对如何提高地方高校化学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主要从增强研究生的创新意识、锤炼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强化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训练等方面进行探讨,同时介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所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5.
信息化技术在各行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日渐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之一.智能建造与管理创新大赛作为一类适合交通土建类尤其是铁道专业学生参加的高水平竞赛,不仅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同时还能增强大学生灵活应用信息化技术于铁道工程行业中,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基于四川省大学生智能建造与管理创新大...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利用高校内外、国内国外各方面的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开放、集成和高效的多主体协同培养研究生的体系。充分挖掘学校自身潜力,推动硕士生、博士生的基础研究和新药临床前研究等科研创新,构建2个学科交叉创新研究平台;将医院、药检所和药企的创新特色与要求纳入研究生培养内容,构建3个相应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强化学术氛围和加强交流,构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从而形成了开展研究生实践教育的立体网络,为培养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型药学研究生人才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社会实习实践是提升研究生学术水平、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力的重要手段.针对工程硕士校企联合培养中"学生不理解、导师不积极、合作单位培养计划不明确、评估与评价方法不健全"等问题,立足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特色,深入思考并积极实践,提出了"早、合、新、凝"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培养思路与方法,构建了"高校+企业+课题联合...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性,提出了实施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的策略,阐述了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实践表明,构建完善教学体系,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淡化结果;加强项目过程管理,保证项目研究质量,必能使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现有课程实验普遍存在学时少、验证性实验为主、内容陈旧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实现个性化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标。探索基于电磁仿真和加工测试结合的可重构天线新实验设计,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实验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用科研方法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研究结果将为高校贯彻精英教育理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建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创新实验课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创新型人才培养已成为当前制造业高速发展背景下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目标。学科竞赛是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但指导教师如何通过学科竞赛过程塑造、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还缺乏必要的系统研究。结合我校培养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实例,从指导教师和学校两个层面介绍了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具体实施环节和应用实例,提出了相关保障、激励机制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