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荆轲刺秦王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相似文献   

2.
《荆轲刺秦王》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荆轲与樊於期的对话内容,我在教读以下这段内容时,尝试采用与学生一起品读标点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曰:"於期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相似文献   

3.
荆轲是历史上有名的悲剧人物。荆轲踏上刺秦的不归路,可以概括为"三逼":其一、田光的"交心"把荆轲逼上只有两种选择的绝路;其二、太子的"屈尊"把荆轲逼上"开弓没有回头箭"的独木桥;其三、太子的"慷慨"把荆轲逼上"箭在弦,不得不发"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4.
高语第六册《荆轲刺秦王》中有句:“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对“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课本注释为:“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有用的人。”这样注释我认为是不妥的。   一、从语境看,荆轲的话应是责骂太子的。古代侠士,一诺千金,而太子疑其“有改悔”,开口“先遣秦武阳”,这种不信任之举无异于是对荆轲人格的侮辱。“士可杀而不可辱”,荆轲一反平日之谦和,“怒叱太子”,正是他刚直不阿、秉性刚烈的性格特征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荆轲刺秦王》一文讲述了一个悲壮动人、传诵千古的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 ,生动地再现了一个刚毅深沉、机智勇敢、扶弱救困、反抗侵伐、勇于自我牺牲的英雄荆轲的形象 ,千载而下 ,犹令人感奋不已。每读此文 ,便为那充溢于字里行间的悲壮美所感动、所振奋 ,一种超凡脱俗的凛然之气顿生于胸中。最让我激动不已、唇齿留香的要数荆轲的慷慨悲歌了。课文写荆轲入秦行刺、燕太子为他送行的情景时说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 ,既祖 ,取道 ,高渐离击筑 ,荆轲和而歌 ,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 :‘风萧萧兮…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高语必修①《荆轲刺秦王》一文中有两句话,一是第8段:“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一是第10段中:“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相似文献   

7.
正孙绍振先生主张在解读文本时要用还原法来揭示矛盾,他的解读实践也让一线教师叹服。笔者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一课时,尝试着使用还原法来敲打文字的"质地"。【片段1】怒叱(学生诵读"顷之未发"一段。)师同学们,按照常理来说,荆轲是太子丹的下属,应该对太子丹恭恭敬敬才对,现在怎么敢"怒"?又怎么敢"叱"呢?大家怎么看荆轲的"怒"和"叱"?生这表现了荆轲不畏强权、性格耿直的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的历史是龙的叱咤,它千年不绝其韵的气魄崩溃了一个混乱堕落的时代,洗礼了那个曾经弯弓射日的民族。一时间,大国蜂起,霸主迭现。英雄,更是层层峦峦。这里,就有一个无畏的英雄——荆轲。荆轲是个无畏的英雄。司马迁先生说:“然其人沉深好书……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可见,荆轲并不是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而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儒生,至少也是个“四有”的青年。但他却为什么要去刺杀秦王呢?是缘于忘年交田光先生的自刎.缘于太子丹的苦口婆心,抑或是缘于中原人民的民族大义?  相似文献   

9.
(一)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  相似文献   

10.
正太子丹因"见陵之耻"而耿耿于怀,发誓行刺秦王,一洗耻辱;荆轲则是此次刺秦行动的主角。按理说,既然太子丹与荆轲目标完全一致,就应该同心同德。但事实却如周殿芳所说的,"荆轲与太子丹的关系似乎并没有惺惺相惜的恩情,相反却有些不融洽",这就注定了荆轲与太子丹两人之间的冲突。太史公正是在矛盾冲  相似文献   

11.
<正>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文《荆轲刺秦王》第二段开头有这么一句话:"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句中的"请"字作何解释?本人认为,这里的"请"不能理解为"请求"之意,释为"谒见、拜见"有辞书释义为依据,更符合句意,更符合原文语境,也可在同时代的作品中得到印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文《荆轲刺秦王》第二  相似文献   

12.
《冯谖客孟尝君》一文有这么一段文字: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收之,曰:“诺”对这段文字中的两次答问“客无好也”“客无能也”,陈钟梁、张振华两位老师在《语文教学通讯》第10期上发表的《(冯谖客孟尝君)导读》一文中认为是冯谖自述。对于此说,笔者不敢苟同,特在此与陈钟梁、张振华两位老师商榷. 其一,冯谖是在什么情况下想寄食孟尝君门下,我以为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引述的  相似文献   

13.
《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名篇,扣人心弦,常读常新。多次研读,愈觉文字背后波诡云谲,满目风雨。细细玩摩,竟读出了阳谋下的手腕、言语中的侠客风骨、作者的迎合之笔。现不揣浅陋分析如下:一、太子丹"阳谋"取人头,逢场作戏玩手腕燕国将遇灭顶之灾,太子丹除了施荆卿刺杀秦王之计外,别无他法,生死攸关之际,太子丹其实无路可走,且此计谋划至今,只等关键时一试定乾坤,留给太子丹的可打之牌只剩这一张,在此危急之时,依荆卿  相似文献   

14.
在学习鲁人版《〈史记〉选读》中的《荆轲》一文时,有学生对文中"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中的"揕"字提出疑问。请看教学片段:生:我觉得司马迁写的有些问题,"持匕首揕之"跟"欲生劫之"是自相矛盾的。师:何以见得?生:因为荆轲那把匕首非常锋利!前文写道:"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所以,只要荆轲一"揕"到位,秦王必死无疑。  相似文献   

15.
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战国时期刺杀秦王的一位有名的人物是谁?生:(众)荆轲。师:是谁派他去的?生:(众)太子丹。师:对,是太子丹。据说燕国太子丹百般讨好荆轲,为的是要荆轲去刺杀秦王。在临行前的宴会上,太子丹特意叫来一个能琴善乐的美女为荆轲弹琴助兴。荆轲听着悦耳的琴声,看着美人那双纤细、白嫩、灵巧的手,连连称赞:“好手,好手!”并一再表示:“但爱其手。”听着荆轲的称赞,太子丹立即命人将美人之手斩断,放在盘子里,送给荆轲。(众生惊讶)这则故事,一方面说明了太子丹的残酷野蛮,另一方面也暴露出…  相似文献   

16.
鲁哀侯弃国     
鲁哀侯弃国而走齐。齐侯曰:“君何年之少而弃国之蚤?”鲁哀侯曰:“臣始为太子之时,人多谏臣,臣受而不用也;人多爱臣,臣爱而不近也。是则内无闻而外无辅也。是犹秋蓬恶于根而美于枝叶,秋风一起,根且拔矣。”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荆轲刺秦王》写荆轲刺秦王不成,“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课本注“箕踞”曰:“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着地,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何以说“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呢? 这与古代衣饰文化有关。三千年以前,还没有现在意义  相似文献   

18.
唐忠 《学语文》2014,(1):21-22
太子丹因“见陵之耻”而耿耿于怀,发誓行刺秦王,一洗耻辱;荆轲则是此次刺秦行动的主角。按理说,既然太子丹与荆轲目标完全一致,就应该同心同德。但事实却如周殿芳所说的,“荆轲与太子丹的关系似乎并没有惺惺相惜的恩情。相反却有些不融洽”,这就注定了荆轲与太子丹两人之间的冲突。太史公正是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了荆轲与太子丹的鲜活形象。荆轲与太子丹之间的冲突有三个回合。  相似文献   

19.
三人成虎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  相似文献   

20.
春申献计     
楚顷襄王疾病。黄歇言于应侯曰:“今楚王疾恐不起,秦不如归其太子。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也。不归,则咸阳布衣耳。楚更立君,必不事秦, 是失与国而绝万乘之和,非计也。”应侯以告王。王曰:“令太子之傅先往问疾,反而后图之。”黄歇与太子谋曰:“秦之留太子,欲以求利也。今太子力未能有以利秦也,而阳文君子二人在中。王若卒大命,太子不在,阳文君子必立为后,太子不得奉宗庙矣。不如亡秦,与使者俱出。臣请止,以死当之!”太王因变服为楚使者御以出关;而黄歇守舍,常为太子谢病。度太子已远,乃自言于王曰:“楚太子已归,出远矣。歇愿赐死!”王怒,欲听其自杀也。应侯曰:“歇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