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8 毫秒
1.
公民是基于权利的义务自觉承担者,其身份的核心要素乃在于权利与义务.在信息即现实的媒介社会,公民的权利表达由于建立在被操控的媒介信息基础之上,其权利不可避免地沦为了被媒介操控的对象.与此同时,现代媒介通过操纵各种符号,营造出指向个体欲望的诱人的“丰裕社会”,将个体从对他者和社会的义务承诺中拉回自身,消解了个体承担公民义务的自觉意识.权利的被操控和义务的被消解,从根本上瓦解了公民身份.捍卫公民身份的完整性,一是要帮助个体通过多角度的识读媒介信息,使其从媒介信息的操控中解放出来;二是要帮助个体认识和洞悉媒介信息所包含的各种意识形态的控制,从而克服自我欲望的局限而走向对他人、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深切关注和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2.
公民教育当以培养时代公民为目标。公民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时代不同,公民的身份和素质要求不同。公民不是臣民,就在于他是一个权利主体;公民不是私民,就在于他参与公共生活。不同时代公民公共生活性质和范围不同,当代公民不仅生活在民族国家内,还生活在公民社会和全球社会中,因此,当代公民应当是权利公民、国家公民、社会公民和世界公民四重身份的统一。公民教育应该在个人生活、国家生活、社会生活、国际生活中培养具有公民知识、能力、德行、能力的复合型公民。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公民社会逐渐形成、公民意识逐渐觉醒的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公民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具备一种建构能力,使学生能够建构自己的公民身份,进而能够建构公民社会,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成为公民的教育”是一种直面我国现实的、具有创生取向的学校公民教育新理念.“成为公民的教育”落脚于学校日常教育实践,创建班级公民武生活,让学生在班级中正如“公民”一样生活.“成为公民的教育”是在创建班级民主法治的公民式生活中完成的,即:通过班级自治与民主,实现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通过班级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培育学生的法治精神;通过参与班级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通过班级公民式生活体验,使学生自主养成公民能力.  相似文献   

4.
促使学习者公民性的成长与成熟是学校公民教育的职责与使命.公民观的历史形态有德性至上论、民众身份论与自我建构论,三者对公民性的基本理解迥异.公民性是潜藏在人的“公民”称谓背后的一般元素与根本特性,德性、群性与智性是它的基本构成.“三维”学校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人性塑造、群性养成与共同体生活智慧培养,做人教育、规则教育与做事教育构成了这一公民教育形态的三个立足点.  相似文献   

5.
公民既是权利承载者,更是责任承担者。公民资格(citizenship)是公民教育的核心概念,有什么样的公民资格观,就有什么样的公民教育。正统公民资格观是一种作为权利的公民资格观,这种培养“权利公民”的公民资格观过于强调权利而忽略了公民资格所蕴涵的责任。出于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的诉求,当代西方公民资格观呈现出一个共同的品质,即关注“责任”,注重“责任公民”的培养。随着由作为权利的公民资格观到作为责任的公民资格观的演进,培养“责任公民”成了当代西方各国公民教育的共同旨趣。  相似文献   

6.
公民身份与公民教育之间是相望互动的,从公民身份观念地演化可以透视出公民教育的实践走向.20世纪下半叶以来,文化公民身份观念应运而生,并逐渐在西方众多国家兴起.这牵连出了英美现代公民教育中的诸多文化议题,公民教育实践需要在民族性与全球性、民主性与多样性之间保持适当地张力与整合.在这场“漫长的革命”中,英美现代公民教育正处于文化转向的过程之中.所谓“文化转向”不是一种视文化为全部内容和终极目的的教育形态,而是平等的凸显文化维度在公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正许瑞芳、沈晓敏在《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第7期撰文指出,身份是连接个体和社会关系的纽带,公民身份是个体基本的社会身份。每一个个体都是通过公民的具体角色来认识社会,也通过角色认识他人和认同自我的身份。公民身份必须内化为公民的自觉意识,才能转化为公民的自觉行为。公民身份认同实质是公民个体对政治共同体所规定的、由法律所赋予的自身应享有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的认知  相似文献   

8.
公民身份不仅是一种制度的、法律的规定,而且是一种身份认同。制度规定了公民身份的形式,把形式转化为现实,需要公民对其身份的认同。认同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为促进公民身份的积极认同,需要公民身份认同教育。公民身份认同教育实现公民身份的'再造'。我们以公民身份形象、公民身份认同的内容和公民身份认同的心理要素为维度,建立三维立体的...  相似文献   

9.
公民与公民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民意识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共同关注的课题。在我国虽然早已有了“公民”这个概念,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人们并没有形成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的缺乏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障碍之一。本文提出了公民意识的主要内容和我国公民教育在人的不同成长阶段的不同侧重点。  相似文献   

10.
多元文化主义公民身份是基于多元文化的诉求,在批判自由主义公民身份普适性基础上提出的差异公民身份。它以族群差异为基点,强调少数族群的特殊权利和对族群的文化认同,培养公民的多元文化身份。多元文化主义强调公民的差异性和多元文化身份,但不排斥公民的统一性和国家公民身份。所以,多元文化主义公民教育需要处理好平等与差异、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既保持族群的多样性,又保持国家认同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1.
以自由、平等为基础、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公民教育是现代国家的必然选择。要进一步推进我国公民教育,必须把握“公民”概念的基本内涵。要树立主动公民观,以培养知情和负责任的参与型公民为目标:要在应现实之需强调公民权利教育的同时,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进行本源意义上的公民责任、义务教育。  相似文献   

12.
公民教育作为“有意识的社会再造”,是一种弘扬个人主体性与自我实现的人性化的社会活动,是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和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包含主体意识、关系理念和公正等内容的公民教育,要有人性化手段:要激发个体对公民教育的需要和认同,要有政府提供的社会大环境的配合及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作后盾。  相似文献   

13.
公民教育——传统德育的历史性转型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公民具有与私民、臣民相对应 ,与国民、人民相区别的内涵 ,公民教育不是传统德育名词的简单更换 ,而是标志着我国传统德育历史性转型的一种崭新的教育目标体系。确认公民教育 ,在认识上需走出三个误区 :把公民教育简单地与资本主义性质联系起来 ;把公民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对立起来 ;把公民教育狭义地等同于公德教育。同时 ,公民教育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 :以公民的独立人格为前提 ;以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为基础 ;以合法性为底线。因此 ,在本质上 ,公民教育必然是主体性教育 ,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为其基本的教育取向 ,而且是区别于“圣人教育”的“平民教育”  相似文献   

14.
公民是一个集权利、义务与责任于一体的主体性存在,其内涵的根本指向是公民权利。公民教育是公民身份认同的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公民意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市场主体具备公民意识,即"理性意识""平等意识""敬业意识""权利意识""诚信意识""法治意识""责任意识"。寻找经济生活中的公民教育资源,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的公民意识,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公民身份外在表现为公民责任,公民身份的真正实现需要有自觉的公民责任意识.目前,我国大学生公民责任意识不稳定、不全面,是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公民身份认同.对公民身份认同的高低,直接表现为公民责任意识的强弱.具备较强公民身份认同感的大学生,公民责任意识就较强,反之亦然.大学生公民责任意识的提高,有赖于其对自身公民身份认同感的增强.大学生公民责任意识的培养需要“内在自修”和“外在培养”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公民概念出现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直到20世纪初期,公民概念开始在中国出现和传播。公民身份理论是一种研究作为国家正式成员的个体与国家、社会之间关系的重要政治理论与社会理论。就其历史发展脉络来看,形成两大流派,也称两种理论传统:一是公民共和主义理论;一是自由主义的公民身份理论。20世纪40年代以后,国外的公民身份问题的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特别是在199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研究的高峰。公民身份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政治理论及社会理论中一个亟待展开深入讨论的基础领域。  相似文献   

17.
如果我们想避免纯粹的新闻工作者的方法,我们必须从有明确和准确的定义——教育和公民身份的概念开始。在教育中,我们所谈的是获得有组织的、以事实为基础的知识的坚实主体。即使在教育被设想为提供教育的体制,而不是教学/学习过程的地方,它在语义上的差别也不太大。在公民身份方面的情况却不相同,可以用若干种方式加以理解。公民身份可以被解释为“属于一个民族”或者与公民社会相联系,可以作为国家的伙伴或者对手。但公民身份也可以指“公民品格”的概念,其含义的范围可以从普通公民到“公共”品格。教育显然是最好的促进公民身份的方式,因为它联系着个人——公民的品质。  相似文献   

18.
公民身份是现代政治中的重要概念,在现代政治中公民身份是一种消极的权利保护。回溯公民身份发展的历史,古典公民身份更多的是一种积极公民的形象。从积极参与和奉献到消极的自我保护,公民身份经历了巨大的转型。现代公民身份在巩固近代成果的同时缺失了积极公民的诉求,这也是现代政治的特殊困境。公民身份的问题还必须考虑中国的特殊语境,认清中国的传统与现实对公民身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阮方顺 《华章》2007,(12):134-134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获得了自觉的自我意识,以社会主义国家主人公的身份主动参与社会事务,享受权利并乐于承担义务的意识.公民教育是为培养具有公民意识、公民知识、公民能力、公民行为,符合国家社会发展的好公民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加强公民意识教育,首要的是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具有实践性、塑造性和统一性的特点.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首先要加强公民文化教育,其次要培养大学生公民主体意识,再次要增进和加强大学生公共意识.  相似文献   

20.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身公民身份、公民权利和公民责任的认同 ,这种认同能够升华为自己对所属国家和社会的情感 ,并把这种认同和情感付之于实践 ,既享有权利 ,又履行义务。公民意识主要包括民主平等意识、法制纪律意识、爱国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等。公民意识所体现的核心思想是民主与平等。当然 ,公民意识也是有阶级性的 ,资产阶级国家的公民意识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意识有着实质上的不同。我国在新中国建立之前没有公民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宪法才确认“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