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6 毫秒
1.
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弟子公孙丑问孟子在哪方面最擅长,孟子对以"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作为一种正直、浩大的精神气魄被人们所熟知和认可,"养浩然正气"也成为儒家弟子的精神追求.和"养气"相比,孟子"知言"的功夫常常被人忽视,孟子的"知言"源于他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孟子·离娄上》中孟子说:"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听一个人讲话的内容,并观察他的眼睛,这个人怎么隐藏得了呢?《论语》中也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不懂得分析别人的言辞,就不能了解这个人.孟子的"知言"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同时也有其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延异"作为德里达的一种解构策略和书写活动,它不仅涉及到语言翻译中的不可译性问题,同时也拆解了翻译中由来已久的"原文(作者)/译文(译者)"的二元划分模式,从而颠覆了把"忠实"作为翻译的首要标准这一传统观念.因此译文不管是在内容上或形式上忠实于原文,都是极难做到的.本文就是从"延异"的角度来解读翻译的忠实,指出翻译其实不必在所谓的原文和译文之间自设二元对立的界限和等级.  相似文献   

3.
孟子的"天爵、人爵"思想的提出并不突兀,有其内在合理性,并与其"仁政"、"性善"、"致仕"等思想贯通一体,是孟子思想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本文试图从这一思想提出的内在理路、作用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以求明晰孟子这一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4.
"浩然之气"在美学意义上体现着人格的独立与自主,表现着人格的伟大与崇高,是自由伟岸人格美的经典体现.其原因是善与美是相统一的--善与美在本质要求方面相同;善与美在体悟方式和完满境界方面形同.追求道德"至善"的过程,也是个体自身的自我肯定、个体价值自我实现的过程,即人格美体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关于时间,似乎每个人都知道它是什么,又似乎没有人能说清它究竟是什么。说得不客气一点,现代人对时间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古人的水平上。古人的棍棒日晷仪(依靠插在地上的棍棒在阳光下的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儒家的创立者、先驱者,而孟子则是孔子儒学的继承、发展者。《孟子》是儒家经典,是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完成于战国中后期。是《四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儒家典籍里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孟子言传身教积累了无数的教育经验,对教育的内容、目的、方法等都做了系统的论述,形成了具有"孟子"特色的教育理念,是我国优秀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孟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了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如熏陶法、慎独法、榜样法、"尚志养气"法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理解进而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7.
有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由先天遗传决定,而非智力因素则主要由后天“习得“决定的.孟子说,“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意思是说,不是不能做,而是不肯做.……  相似文献   

8.
在我们看来,罪恶与耻辱是一个客观历史存在,罪恶永远是罪恶,耻辱就是耻辱,罪与恶的性质不是随着主体的消亡而变化的.在日本,有"人死罪消"的传统观念,很长时间以来,日本许多人都已"人死罪消"的传统为借口,辩驳:参拜靖国神社是日本人的传统习惯.年复一年的"靖国神社参拜"问题,已经成了中日关系发展过程中的最大障碍之一.我们要通过对这种"罪耻观"的分析来透析出问题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魏羽 《情报科研学报》2013,(6):615-617,624
如何在翻译中有效突出信息文本功能,保证译文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奈达认为,“内容的精确不应以(译文)对原作者的‘忠实’来判断,而应以传递的信息不被译文读者误解作为判断的基准”.因此在翻译信息型文本的过程中,译者应本着让读者客观、准确地理解原文信息的目的,在语言表达和文体形式上利用翻译的各种技巧灵活地翻译.秦兵马俑博物馆的文物介绍属于“信息型”文本,其英文译文存在着不少问题.作者以翻译理论为指导,运用翻译的技巧和方法针对秦兵马俑博物馆的文物简介的英文译文中的问题进行客观地评析.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末年郭店楚简等新出土文献问世后,新的知识与见解也随之而来.基于此新知见,对孟子性善论的形成过程有一系列论考.本文即其中探讨《子思子》,特别是中庸篇的部分.中庸篇分为新旧两部分.其中以"中庸"为主题的旧的部分,根据文章形式来看,应该与《缁衣》《表记》《坊记》一样是为子思所作.以"诚"为主题的新的部分,虽然含有部分后世添加的内容,但其思想的架构应该也源自子思,比如,其中有与《性自命出》相同的"性即气"的思考,也有与《五行》相似的天道—人道的思考模式.而孟子在接受这些思想时是有选择的,比如说,子思的"诚"的思想实质上就被孟子抛弃了.  相似文献   

11.
<正>经济转型与文化转型,不仅涉及到经济转型、文化支撑问题,而且关乎中国现代复兴的历史道路问题。首先是对经济转型的理解问题。现在提出经济转型,如何理解经济转型?它只是把出口型、外贸型、投资型的经济转变成内需型的经济吗?我认为,这样理解,仍然是局限于投入、产出、市场、价格、利润一类小经济学思想上的,或者说,只是停留于工具经济学思想考虑问题的,而不是出于经世致用的大经济学思想。"经济"二字,中国文  相似文献   

12.
儒家自孔子开始,便提出"由己"与"由人"的不同。孟子继承孔子"由己"与"由人"的区分,将人间之事作了"在我"和"在外"的两种理解,并进一步从天道与性命贯通的角度为此种区分和理解寻求形而上的依据。由此彰显出孟子对"天"和"命"的两种不同理解与区分:"天"有"义理之天"和"运命之天"的不同,而天所赋予于人者为"命",因此"命"就有"义命"和"时命"的区别。"义命"和"时命"的区别又决定了人间事物有"求在我者"和"求在外者"的两种区分。  相似文献   

13.
盂子的这篇<告子·上>笔者对两个版本的译文采进行翻译对比分析.而笔者分析的标准是依据严复所提出来的"信达雅"三原则.  相似文献   

14.
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选择一直在翻译学术界争论不休,两者也很难达到高度和谐.如果译文完全异化,就一定会过于佶屈聱牙、晦涩难解;而如果译者一味照顾读者阅读体验,过分归化,那译文也必会丧失异国风情,失去原作的独有魅力.那么,在中译英时,翻译者应该如何做到既坚持精准且地道的译文表达,又兼顾中华文化特有风格的语言输出呢?我国著名翻译家张培基先生的散文译文是值得我们深刻研究与领悟的绝佳材料.  相似文献   

15.
话语标记语(discourse markers)是十分常见的一种话语现象,是一些在互动式言语交际中有着十分丰富的语用功能的词语或结构.在话语理解中它们可以引导听话人如何去处理后续话语或前述信息.在信息处理时,在一定的语境中,话语标记语可从局部或整体上对话语理解起引导或路标的作用,以帮助听话人识别各种语用关系,从而在认知上对话语理解进行制约.本文结合话语标记语"吧"的语用功能,对翻译实例进行分析和评价,说明在翻译过程中,对话语标记语的正确分析有助于译者正确理解原文,从而有利于翻译交际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李春艳 《科教文汇》2009,(22):222-223
“孝”是儒学伦理中重要的内容。孟子第一次提出了“孝”。本文尝试从孟子“孝”思想的积极内容和消极内容方面论述孟子的“孝”思想,并结合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孝的理解和做法,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张培基先生的<落花生>英译本所引汉语原文属于"底"字误用版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译者的态度.通过比较,许地生的译本更佳,尤其在遣词造句上能更好的再现原文语言风格,可见态度直接影响译文质量.译者须具备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科学严谨的态度才能使译文更加完美.  相似文献   

18.
关于时间,似乎每个人都知道它是什么,又似乎没有人能说清它究竟是什么。说得不客气一点,现代人对时间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古人的水平上。古人的棍棒日晷仪(依靠插在地上的棍棒在阳光下的投影来计时)自然不能和当今最先进的NBS-6原子钟相比,它的误差30万年内还不足一秒。现代人对时间的普遍意义上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正2014年2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谈到:"今年春节期间,中国有一首歌,叫《时间都去哪儿了》。对我来说,问题在于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一时间,"时间"成为了全中国的热门话题。那么,我们怎么来理解什么是时间?什么是时间的价值?如何利用宝贵的时间来创造更多的价值呢?又如何用一去不返的时间换来那些能够留  相似文献   

20.
对《孟子》"民为贵"句中的三个"社稷"的理解,从杨伯峻《孟子译注》开始,各家见仁见智。本文通过对《孟子》中出现的所有"社稷"的分析,并结合文情语境,依照事理逻辑,最后得出了结论——此句中的三个"社稷"都应释为"土谷之神",而不应解释为习惯的"国家"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