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在各种政治因素中,“势”处于第一位,国家权力历来为君主所独断,因此要“贵势”;“法”乃君主治国之道,犹如公正的“尺寸”,是衡量的标准,不偏不倚,一视同仁,因此又“尚法”。“贵势”、“尚法”的主张成为几千年来影响深远的传统。固有的“贵势”传统阻碍了“尚法”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进行"情治"、"德治"、"法治"很重要.只有做到了"情治"、"德治"与"法治"的完满结合,学校管理者才能够真正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起色、上台阶、大发展.  相似文献   

3.
“法治”不等同于法律或法律作用,“德治”不等同于道德或道德作用。“法治”并非不容道德,“德治”亦非必然排斥法律,法律和道德可以共生,但“法治”与“德治”却不能共存。“法治”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中国的法治之路虽然艰难而漫长,但“法治”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浅谈"法治"     
在中国建立法治国家“以法冶国”,必须坚持法治的三个基本原则即要有良好的法,普遍地依从法,有确保国家守法的权力机制,这样才能达到法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法家"法治"与现代法治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家“法治”主张用“严刑酷罚”来统治社会,现代法治与其有着本质的区别,具有特定的全新的内涵。法家“法治”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专制统治的工具,其目的在于维护权力,现代法治与民主紧密相联,目的在于保障权利,在罪与刑,法与德方面二者也有重要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亚里士多德以法律的正当性论证法律的权威性,追求法律的价值理性.法家把法作为治世、驭民的工具,强调法律的现实作用.二者有着历史背景迥异的经济基础和文化传统,对二者的比较对理解中国法治现代化具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法治与德治都是管理国家、治理社会的重要手段 ,二者相辅相成 ,共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是长治久安、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相似文献   

8.
在班级管理中,创造科学、民主、平等的教育环境,依"法""治"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实现班级"大治",不断提高教育效益。  相似文献   

9.
作为治国方略,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德治需要法治的保障,法治也需要德治的支持。只有正确认识"德治"与"法治"的关系,把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不断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的法治语境下,由"法制"向"法治"过渡具有现实必要性。然而,由于经济发展、公民法律意识、法律法规及其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因素,在现实中国法治语境中由"法制"向"法治"的过渡还面临困难,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实现"法制"向"法治"的过渡,以推动中国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柳州师专学报》2020,(4):57-60
法治是人类文明发展至今最有效的能够使国家长治久安的办法和制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以法治为前提和保障。通过对"法治"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科学涵义及其相互关联进行辨识,指出要从知与行的辩证统一中认识"法治""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2.
一般狭义把法理解为一套冷冰冰的规则、准则集合,这只理解了法作为行为规范的制度文明方面,实际广义还包括法律价值、法的精神及相关的理念等精神文明方面。一般狭义把法治理解为“依法办事”等法律意义上的法治,实际广义还包括“法律主治”等社会意义上和价值意义上的法治。一般狭义把法治政府理解为行政法律制度的完善等形式上的法治政府,实际广义还包括法律的统治或法的治理状态等实质上的法治政府。对以上三个概念进行广义理解,对于把握法治政府的真谛、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唐君毅认为现代中国的"法治"思想应该是东西方思想的汇通与融合,即集人治、法治、礼治、德治于一体的人文法治思想.中国古代的"人治"与"法治"思想的表述虽然有所不同,但归根结蒂都是人治;而西方社会的"法治"虽然在用词上与中国的"法治"并无区别,但在内涵上有很大不同.因此,只有二者的汇通与融合,才是现代人文法治之精华所在.  相似文献   

14.
“法制”与“法治”这两个概念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中经常出现。它们之间既有一定的联系 ,也有一定的区别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正确指导学生区分和理解这两个概念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材 ,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法治观念 ,学会依法办事。一、“法制”与“法治”的含义辞源第 1 794页对“法治”与“法制”的含义作如下解释 :法治是谓根据法律治理国家 ,相对“人治”而言。晏子春秋谏上 :“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狭于今 ,修法治 ,广政教 ,以霸诸侯。”而“法制是指法令制度。国语周中 :‘今陈国道路不可知 ,田在草间 ,功成而不收 ,民罢于逸乐…  相似文献   

15.
本从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战略高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理念,深刻辨析了在当今的中国社会,我们不但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而且还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明确阐述了“法治”与“德治”两并重、“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6.
法制与法治有区别又有联系,本文通过“法制”与“法治”的辩析,旨在阐明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依法治国”思想的又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17.
"德治"与"法治"在治理国家的整个过程中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既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在理论与实践中具有明显的辩证关系.从治国治民所包容的范围上看,"德治"与"法治"具有全局与局部的辩证关系;从治国治民所起到的作用上看,"德治"与"法治"具有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而从治国治民所处的地位上看,"德治"与"法治"还具有主次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因此绝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始终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8.
建设“法治浙江”首先要对浙江的法治现状有个全面的把握,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的思路。因此,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首要的问题。在建立评价体系过程中,应主要结合我国现行法治系统运行机制将浙江法治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立法、执法、司法、监督、公民法治意识等五个方面的层次结构。并引入层次分析法,尽可能排除法治环境评价中的主观因素,建立判断矩阵,结合问卷调查、座谈会,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各影响因素的分值,最终得出评价结果。同时,还需进一步完善法治环境评价体系,使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合理,使“法治浙江”的建设更具科学性。  相似文献   

19.
“人治”与“法治”之争是辛亥革命不彻底而留下的后遗症 ,它始终贯彻于民初的政治生活之中 ,并引发出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场面 ,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护法斗争无一不是这种斗争发展的最高表现 ,从而出现了民初政局动荡不定 ,复辟与反复辟、造法与毁法屡见不鲜的奇特景观。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个耀眼的明星班级:成都市优秀班级,学校每年的优秀班集体,在年级每科每次考试几乎都是第一名,学校每次表演、竞赛出师必胜……这些光芒背后的内动力之一,就是他们拥有一部自己制定、自己监督实施的“班法”。且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