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在小说《野草在歌唱》中,除了主人公玛丽的悲剧不容忽视以外,玛丽的丈夫迪克的悲剧也值得重视。迪克在经历了农场经营失败与婚姻宣告破灭等一系列事件之后,自我身份的认同与角色建构充满迷茫,自我身份也变得逐渐模糊,最终走向自我疯癫。迪克的悲剧映射了其在不断重塑自我身份的过程中迷失自我最终走向毁灭的命运。  相似文献   

2.
莱辛的代表作《野草在歌唱》以其富有感染力的文字,讲述了白人女性玛丽的悲剧。关于这本小说,国内的研究有很多,主要是从原型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生态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进行的分析与阐述。本文在叙述玛丽的悲剧命运的基础上,从创伤理论的视角分析主人公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走向意识谬误的深渊--《野草在歌唱》心理层面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野草在歌唱>讲述的是女主人公玛丽的悲剧故事.造成玛丽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人公的意识谬误是一个重要因由.蒙昧的主体意识及自卑情结,萎缩的性意识和扭曲的种族意识将主人公一步步推向了难以自拔的深渊.  相似文献   

4.
张月 《考试周刊》2015,(10):15-16
《野草在歌唱》中玛丽童年的创伤体验超出了玛丽正常的自我心理防御机制,撕裂、摧毁了玛丽完整认知、表达生命体验的能力,打乱了其对正常生存语境的理解,使其失去正常的自我控制、与人相处和理解事情的能力。玛丽被无法愈合的创伤、难以名状的恐惧、乱梦萦绕的长夜所异化,折磨得不堪一击,在绝望中等待死亡,导致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夜色温柔》中迪克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悲剧是社会性的,但是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角度来剖析迪克的三重人格,可以窥探出迪克悲剧人生的精神根源,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自我、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相互冲突和相互转化,最后三重人格失衡,导致了他人格和心理上的扭曲和异化。  相似文献   

6.
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勃莱特在离开罗梅罗后,本不应该选择再回到有身体创伤的杰克身边,但她却这样做了,只因她承受着越界后的自我性别身份确认的焦虑,而有身体创伤的杰克可以给她带来安全感。杰克的身体创伤不仅属于个人的生理病症,还属于时代文化转型期的中产阶级白人男性的群体状态。杰克的个人悲剧,在本质上则成为那个时代白人青年男性的西西弗式的现代悲剧。虽然悲剧具有不可逆的时代必然性,但我们仍应该透过悲剧看到希望和幸福。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儿童心理学和性格哲学理论从玛丽童年生活这个细微角度切入,探讨其童年悲惨生活及父母教育方式和态度是导致玛丽人格分裂,酿成人生悲剧的诱因,并在其婚姻生活中发挥着催化变形的刺激作用,最终导致个人悲剧,旨在更新更全面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唤起现代家长或存在家庭危机的家长的深思。  相似文献   

8.
《野草在歌唱》中玛丽的悲剧形象深入人心。笔者试图用原型批评理论分析这一悲剧形象,得出玛丽就是一只"替罪羊"的结论,她的悲剧不仅是社会的必然产物,更是她"替罪羊"这一身份赋予的,她的牺牲是不可避免的。正是因为她的献祭才换来他人的救赎。  相似文献   

9.
从积极的角度研究创伤,克服悲观主义,树立悲剧乐观主义思想是创伤心理研究领域的新视界。积极心理学认为,创伤后成长与创伤后心理压力并存,童年创伤"幸存者"存在创伤后成长。其创伤后在个人、关系和观念等方面的正向变化,可通过认知创伤、情绪管理、自我暴露、有意沉思及挖掘内在潜能等认知策略来促发。  相似文献   

10.
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夜色温柔》中的主人公迪克最终走向精神崩溃的悲剧命运,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爵士时代的悲剧。迪克的悲剧是自身性格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人性的污秽》作为菲利普·罗斯的代表作品之一,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试图采用创伤理论,研究《人性的污秽》中女性人物福妮娅的创伤历程,并对其悲剧命运进行深入的分析,主要探讨童年时的性骚扰、婚姻生活中的家暴和两个孩子的意外死亡对其所造成的不同程度的创伤,以及其在经受创伤后的反应和应对方法,进而探究罗斯在作品中对女性乃至整个人类生存困境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玛丽悲剧的内在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造成玛丽悲剧的内在原因入手,提出父爱的缺失是玛丽悲剧的内在源头,个体意识对群体意识的屈从是其悲剧的开始,不幸的婚姻是其悲剧演绎的过程,而摩西的介入则像酵素一般加速了其悲剧的结束。  相似文献   

13.
作为创伤亲历者的纳博科夫,在其代表作《洛丽塔》中创造了两个同样遭遇创伤的人物——亨伯特与洛丽塔。创伤给三者的身心均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由于三者以不同的姿态面对创伤,最终拥有了截然不同的人生。积极应对创伤,便可获得美好人生,反之,创伤很可能会导致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奥尼尔的名著《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作为一部现代家庭悲剧,带有着浓重的命运色调,可以从四个主人公的人生遭际出发,对他们悲剧人生的命运底色作一阐发:生活中的种种偶然与必然造成了玛丽的悲剧人生;特定的种族、时代和文化氛围,又为詹姆斯父子织就了一张难以逃遁的命运之网。  相似文献   

15.
《夜色温柔》是美国现代主义经典影片,主人公迪克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悲剧性人物,他的人生悲剧不仅是爱情与性格的悲剧,还是整个时代的悲剧。整部影片反映了美国“爵士时代”背景下,人们追求物质享受,精神世界空虚迷茫,甚至连精神病医生也难以摆脱精神疾病的困扰。文章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入手,以本我、自我、超我为切入点剖析《夜色温柔》迪克形象悲剧的人生选择,解读畸形婚姻关系及婚外情,探析主人公迪克悲剧人生的成因。  相似文献   

16.
晚年的白桦一直生活在创伤的心理阴影以及由创伤带来的孤独状态中。因创伤和孤独而产生的复杂生命体验成为白桦后期所有文学创作最根本的推动因素。面对巨大的创伤和空前的孤独,白桦选择了对未来的信仰、对自我的重塑。于是,在他的诗歌中又出现了一个虽然历尽坎坷却依然对未来抱有强烈的信仰和期望的悲剧英雄形象。白桦在20世纪80年代的诗歌创作既可以看作是他对自我形象的一种文学建构,也可以视为一种不自觉的心理疗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悲悼》三部曲取材于著名希腊悲剧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的悲剧三部曲《俄瑞斯忒亚》.从始至终,奥尼尔都致力于告诉我们这是一部由过去的影响力和个人的黑暗内心所主宰的一部人类悲剧.本文运用弗洛伊德“创伤体验”的心理分析理论,揭示出克莉斯丁是清教压抑下的牺牲品,是一个值得我们同情的悲剧人物.  相似文献   

18.
无望的救赎——《夜色温柔》主人公悲剧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消费文化的角度对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夜色温柔》中的主人公迪克走向沉沦的悲剧进行解读,试图说明迪克在个体被变成断片的现代社会里寻求救赎是无望的。不论是从经验层面还是从精神层面,迪克都通过消费而受到了消费社会的控制,因此,走向沉沦是迪克不可避免的结局。  相似文献   

19.
小说《野草在歌唱》中出现的两位白人男性:玛丽的父亲和迪克呈现给读者一幕幕邋遢潦倒、怯懦无父权文化中白人男性支配的、强力的、主宰的强者形象的解构,挖掘作家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20.
王梦巧  吴静 《海外英语》2015,(3):193-194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一生都在探索黑人的种族文化与矛盾,其作品中许多关于暴力,种族冲突和黑人悲惨人生的描述,都透露着浓浓的创伤情节。《天堂》回顾了黑人种族百年来的生活境况和思想情感,再现了他们充满艰辛磨难的创伤历史,深刻表征其心理创伤和文化创伤。该文从种族的集体创伤和以女性为主的个体创伤两个部分来解读,探讨如何帮助创伤个体或集体走出创伤,开创崭新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