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充分发挥建设领域专业出版社的品牌优势,探索适合专业社数字出版的产品形态、服务方式与产品盈利模式,努力实现由传统出版商向现代专业信息服务商转型的探索和实践.建工社数字化转型之路,主要采取了三步走:第一步,建立专业平台服务行业用户;第二步,推进复合出版满足各种需求;第三步,挖掘知识资源探索知识服务.本文将以建筑施工专业知识服务库(“i施工”)的探索为例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2.
传统出版行业需要从出版商向知识服务提供商转型已是出版行业的共识,场景时代的到来,又为这一转型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从知识服务模式如何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提供知识服务、如何依据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服务,以及如何围绕多场景知识服务打造平台支撑等方面进行实践经验分享,为传统出版企业转型提供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3.
出版知识服务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型出版服务,也是出版业提质增效的重心,其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出版知识服务产品的研发、评价与实证研究值得深入开展。在用户需求驱动下,以动态感知、倾向差异、价值主张作为当前出版知识服务优化的三个维度,并从感知体验、平台利用、信息设计、交互设计、产品内容、用户需求和产品目标七个要素构建出版知识服务优化框架,考察用户对出版知识服务产品在使用体验、需求适配和价值传递上的关注点。文章通过问卷调研,利用熵权法对具体维度与要素进行科学有效的权重赋值,并基于用户属性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以期从强化“以用户中心”的理念,协助企业创造价值;优化平台的功能和服务,提升用户使用价值;激励用户知识交流互动,促成知识共建共享这三方面为未来出版知识服务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知识服务是专业出版社转型升级的趋势和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对专业领域知识服务的内涵及特征进行分析,梳理对比了当前主流的知识服务模式,从需求、内容、技术和营销四个方面提出了专业出版社实现知识服务转型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层面,知识服务是一个公认的方向,国外部分传统出版商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不过经过这些年国家的支持和出版社的探索,目前国内也涌现了一批传统出版社发布的有代表性的知识服务产品,这些知识服务产品都是以整合自身优势的专业出版资源为主,辅助以百科、词典等词条类知识,形成针对专业人士的知识服务产品。  相似文献   

6.
古籍知识服务数字化平台发展对于古籍文化积累、古籍传播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以"籍合网"古籍整理工作平台的众包编校模式和智能化编辑器多项应用功能为例,分析了古籍知识服务平台在古籍出版业务中的应用价值,提出古籍知识服务平台未来发展策略,为我国古籍出版数字化转型提供有效路径,助力我国古籍出版数字化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7.
数字平台建设是深化出版融合、推动数字出版"走出去"的关键,是新形势下出版"走出去"创新发展的新路径.出版企业需要把握资源、技术、机制、功能的实用性四个要素,从数字出版产品供给与海外用户需求、数字出版产品营销推广与服务生态、数字出版"走出去"商业模式三个维度重构出版"走出去"数字平台,重塑出版"走出去"生态价值链,深入推进出版"走出去"数字化转型升级,形成出版"走出去"新的产业链格局.  相似文献   

8.
专业领域数字出版经过多年的摸索,目前都逐步将方向放到了知识服务上,基于垂直领域的专业出版内容经过知识加工与标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为用户提供专业精准的知识服务成为行业发展的共识,在这方面,国外的知识服务商早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本文主要对国外领先的传统知识服务商的产品进行介绍及分析,为国内专业出版的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刘一鸣  杨敏 《出版广角》2018,(15):26-28
数字化时代,出版产业与数字技术的结合越发紧密,知识服务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文章以知识生命周期为基础,以用户需求层次为研究对象,构建了集基础性服务、定制化服务和创新性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出版社知识服务层次结构模型,以此为基础总结提出了用户自助学习模式、面向岗位应用模式和网络专职服务模式三种层次化服务模式和运行保障策略,以期为专业出版社知识服务的转型和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刘坚 《现代出版》2014,(6):27-29
传统学术出版资源开发严重不足,产品形态单一,营销不利,收益不佳。大数据能推动学术出版聚合优质内容,优化出版流程;把握消费需求,准确定位产品形态;注重知识服务,实现全方位增值,进而从单纯的出版活动向系统的知识服务转型。  相似文献   

11.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对传统出版模式带来极大挑战,如何实现从内容生产商向知识服务提供商转型是一个关乎出版机构转型升级成败的重要命题.本文以"壹学者"学术科研移动服务平台为例,介绍了人大数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依托移动互联网,为学者提供学术数字图书馆、学术科研工具、学术社交等各种学术科研服务的探索,探讨了基于移动端的知识服务产品的运营策略.  相似文献   

12.
李弘  李鹏 《出版参考》2017,(11):15-17
我国传统专业图书出版单位在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探索过多种路径选择和模式创新.专业出版单位一直在致力于寻找知识产品解决方案以及为专业阅读提供可定制和交互的开放性平台和产品,为用户提供更全面的知识服务.本文结合电子工业出版社的知识服务探索和案例分析,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李频 《现代出版》2011,(2):68-71
服务对象、培养目标、知识体系(学科)、能力结构及其关系是当下出版专业教育转型面临的较为关键的基本性问题,我们固然需要在操作层面上大胆实践尝试,但更需要在理论层面上小心求证,仔细厘清。出版专业教育转型问题单的清理及以此为关键词和求索路径或许可以接近本质,更有利于出版专业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赵旭辉  王芳  苑丰 《出版广角》2013,(15):74-75
教育出版面对内外部环境的新变化,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寻求产业升级,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实现从产品到服务的转型。教育出版向服务转型意味着重新思考如何为客户创造价值,这将是一场从"卖书"到"卖服务"的变革,也是一场从一次性销售收益到贯穿整个产品服务生命周期、长线循环收益的变革,更是教育出版业向知识服务业升级的产业变革。  相似文献   

15.
以2010-2019年CSSCI数据库中有关出版转型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共词分析法展开关键词的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与多维尺度分析,绘制国内出版转型研究的知识图谱,提炼出5个相对独立的研究子群:出版转型的制度性安排、技术赋能、知识服务转型、国际化布局和出版人才定位与培养,并结合政策安排、行业实践和高频关键词的中心性指标,展望未来出版转型的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16.
易龙 《出版科学》2023,(1):81-90
指出知识作为出版业的核心,其封装形态伴随出版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演进。由于数字出版与人工智能在知识层面的内在关联,智能出版将成为数字出版未来的必然发展方向;认为利用人工智能科技进行知识封装,推动了知识产品与知识服务形式的创新,因其可以自动化方式满足个性化、多场景、即时性的知识消费需求。详细梳理知识封装形式,发现作为知识需求解决方案的智能出版实现了从信息传递到知识组织的功能性迁移;人工智能技术将成为未来知识封装的主要形式;以知识图谱为代表的知识组织技术将成为智能出版的主流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17.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服务是出版业进行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文章通过调查与分析可知,用户对知识的需求程度较高,对出版企业提供的知识信息也较为信任;虽付费意识有待提高,但用户比较愿意使用出版企业提供的有偿知识服务.对此,利用商业模式画布模型的思维框架,归纳出用户、产品、业务架构和组织盈利四大板块,并细分出精准用户、用户关系、用户连接、价值主张、核心要素、多元联动、业务运营、成本支出和收入来源九大要素,构建出版企业知识服务商业模式画布,为出版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8.
全球知识融合是大数据时代读者消费需求升级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知识融合为出版业服务转型提供了新机遇、新途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本文分析了知识融合对出版产业的市场定位、融合机制、产品形态、服务模式带来的相关问题,并从产业链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提出了可能的应对方案。  相似文献   

19.
耿海英 《出版广角》2019,(20):38-40
知识付费经历了从产生到爆发的野蛮生长阶段之后,逐渐进入精耕细作、趋于理性的行业变革期。在此期间,其正在脱离盲目扩张、良莠不齐、服务滞后的单纯互联网概念阶段,进入聚焦用户刚需,客观评价知识产品和服务效果的行业阶段。知识付费的新升级必然回归到让用户获得真正有效的学习效果上,即解决用户对“知识”的真实需求与“付费”的使用满足。而传统出版社凭借“知识体系化”的内容优势、“专业把关”的权威优势、“版权积累”的生态优势,通过数字出版转型的模式构建与路径创新,将为自身开拓更为广阔的传播及盈利空间。  相似文献   

20.
分析专业图书馆实现知识服务转型的4个主要方面及对图书馆人员结构的需求,包括建设多元化数字资源保障体系、探索面向专业领域的知识服务模式、试验开展集成化知识环境建设、创建柔性灵活的团队与协作机制。结合以国家科技文献中心成员单位为代表的专业图书馆人员队伍结构,分析其人员队伍状况,阐明专业图书馆人员结构与未来发展存在业务布局、专业能力、信息技术水平、组织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