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和太空行走已经陆续成功,中国已经成为了空间技术的大国。但是在空间望远镜方面,似乎还是一个空白。其实,中国科学家们已经为空间望远镜持续努力了十多年,正争取让它在几年之内升上太空。  相似文献   

2.
《今日科苑》2012,(20):41-42
在探讨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两位获奖科学家的成就时,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昌璞对《中国科学报》记者直言:"在量子研究领域,目前中国的实验水平已经很高了,但相比两位获奖者的成果,因为中国用的都是商业化设备,所以在实验方法和技术上,很难有真正原创性的创新。"10月10日报道10月9日,同为68岁的法国科学家塞尔日·阿罗什与美国科学家大卫·维因兰德分享了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  相似文献   

3.
可以任意伸展翅膀、具有变形金刚一样强大威力的飞机,不只出现在描绘未来战争的美国科幻电影中,而是已经真实地走进了中国科学家的视野。2009年6月25日,以“智能可变形飞行器发展前景及我们的选择”为主题的中国科协第32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在安徽合肥市召开。在学术沙龙的讨论中,中国人要不要造智能可变形飞行器、如何造等问题已经严峻地摆在了中国科学家面前。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科学技术事业已经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史,在先后三个五十年中分别完成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示范、基础学科的奠基和工业技术基础的建设。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贡献可概括为四个方面:发展科学技术专业以培养各种专门人才,建设科学技术研究机构以供各种专业人员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国科学事业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科学技术事业已经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史,在先后三个五十年中分别完成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示范、基础学科的奠基和工业技术基础的建设。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贡献可概括为四个方面:发展科学技术专业以培养各种专门人才,建设科学技术研究机构以供各种专业人员从事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统计得出,约25%的中国现代科学家出生在北方,约75%的出生在南方。科学家们多成长于知识型家庭之中,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已故的科学家当中,有近四成的科学家年寿介于74~84岁之间,有63.27%的人年寿介于70~89岁。在1900~1919年间出生的科学家占中国现代科学家总数的59.94%。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我国第一个全方位、形象化、多侧面展现中国现代科学家学术成长历程的门户网站——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www.mmcs.org.cn)正式上线运行。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现已收录120位中国现代科学家学术成长的数字化成果,包括珍贵史料1073篇、人物报道208篇、影音资料104篇、年表40份、传记107篇,力求系统、准确、全面介绍中国现代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科学贡献。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依托中国科协牵头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相关成果创办。据悉,于2010年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家的科研时间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家,特别是知名科学家的研究工作时间长期得不到保证,成为一个特别突出的问题。为此中国科学事业的领导者和有关管理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要保证科学家六分之五的工作时间,60年代初又几次重申,但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作者对1950—1964一年间中国科学家的科研时间问题之由来及其延续进行了探讨,认为它是政治主导学术、致使中国科学家丧失自主性的结果。文章还分析了造成这一问题的其他因素。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I0019-I0019
科学家已经成功创造出利用尿液制造人体脑细胞的方法。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12月13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中国科学家近日发明了一种全新制造脑细胞的方法,这种方法比之前抽取人体血液制造脑细胞的方式更为简单安全。最令人称奇的是,这种新方法居然是通过收集人体自然排泄尿液中的肾脏内表皮细胞来制造新的脑细胞。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SARS的最早发现地和最严重灾区;中国科学家最早展开SARS病原体的研究。然而,中国科学家却未能先于外国科学家及时发现SARS的病原体,而且这不是由于实验装备落后所致。SARS病原体的发现过程给予中国科学家三点方法论的启示:(1)"看见"不是"发现";(2)科学研究应贯彻逻辑理性与经验实证的基本精神;(3)科学研究的新进展要及时公布。  相似文献   

11.
《中国青年科技》2004,(10):6-14
今年的十月一日是共和国55周年国庆日,十月也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四十周年纪念月份。在40年前的10月16日,在中国西部戈壁大漠的上空升起了壮丽的蘑菇云,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它向世界宣告:中国独立自主地掌握了核技术。它意味着中国不仅树立了国防尖端科技的丰碑,更铸就了国家安全和大国地位的基石。在许多当年的事件已经开始为人所知的时候,我们把目光放在了这些今天已经白发苍苍的老科学家身上。  相似文献   

12.
《科协论坛》2014,(1):61-61
<正>12月17日,全国妇联、中国科协、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欧莱雅(中国)在京举行"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十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仪式",回顾总结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表彰奖励第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奖者。  相似文献   

13.
正2013年,有着中国青年科技女性"诺贝尔奖"之称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迎来了里程碑式的十周年。12月17日,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欧莱雅(中国)和中国科技界的代表们齐聚北京,共同参加"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十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届颁奖仪式。为回顾和总结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创立十年来,对于女性科技人才培养的作用和效果,主办方特别举办了"中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学家精神系指其从事科学活动所形成的价值理想、价值目标、价值追求、价值功能、价值途径、价值规范的集中体现与结晶。它以简洁而富于哲理的语言加以概括并取得广泛共识,对其成员具有无形支配性、统领性和约束性。本文对中国科学家精神时代内涵的凝练及塑造方法与路向进行研究,旨在加深广大科技工作者对于中国科学家精神时代内涵的理解与认同,并成为引领中国科学家进军科技强国的精神旗帜。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学家的“诺贝尔奖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海内外科学家一而再、再而三的鼓动,“冲击诺贝尔奖”成了中国科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中国提出“向诺贝尔奖进军”体现了中国科学界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态度。但是,也提出了一系列有趣而又严肃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科学家是否做出过杰出的成就?为什么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无缘?为什么中国现在会出现诺贝尔奖热?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从而探讨中国科学发展的症结所在这一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诺奖颁发历史业已有111年,中国作家莫言首获此奖。尽管早在莫言之前,已经有9位华裔科学家或作家荣膺诺奖,但是国人欣喜万分之余,心头掠下一丝愁云,毕竟这9位科学家和作家的国籍都划归外国。其实早在1957年,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那个时候,中国人就一直期盼着中国的科学家和作家能够获得诺奖。诺奖情结总在中国科学家、作家的梦中萦绕。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学家最近研究了东亚地区各种人群的遗传物质,从中发现了一种非常古老的、起源于东亚的Y染色体类型。利用这个染色体类型,科学家描绘了现代智人到达中国的那段历史。  相似文献   

18.
诺奖颁发历史业已有111年,中国作家莫言首获此奖。尽管早在莫言之前,已经有9位华裔科学家或作家荣膺诺奖,但是国人欣喜万分之余,心头掠下一丝愁云,毕竟这9位科学家和作家的国籍都划归外国。其实早在1957年,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那个时候,中国人就一直期盼着中国的科学家和作家能够获得诺奖。诺奖情结总在中国科学家、作家的梦中萦绕。  相似文献   

19.
随着女科技工作者队伍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女性科技工作者在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仅保留的8个奖项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概况,统计了2004—2015年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88名获得者的年龄、地域等基本信息,并对获奖者后续调查情况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20.
正5月8日,《中国现代科学家(七)》纪念邮票首发式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中国现代科学家(七)》纪念邮票一套4枚,入选的四位科学家分别是:地质学家丁文江、农学家金善宝、物理学家叶企孙、气象学家叶笃正。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春法和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李丕征共同为《中国现代科学家(七)》纪念邮票首发揭幕。王春法表示,召开《中国现代科学家(七)》邮票首发式,通过邮票这个国家名片的展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