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批评是严肃的事情,但以幽默出之,却有奇效。鲁迅先生曾给许广平的论文《罗素的话》,写下这样的评语:"拟给90分,其中给你5分(抄工3分,末尾的几句议论2分),其余的85分都给罗素。"原来,许广平在论文中大段摘抄罗素的话而又少有自己的见解。看了这样幽默而又中肯的评语,许广平笑了,她不仅马上悟出自己文章症结之所在,而且对先生更增敬意。这件事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曾给许广平的论文《罗素的话》写下这样的评语:“拟给90分,其中给你5分(抄写3分,末尾的几句议论2分),其余的85分都给罗素。”许广平看到后知道鲁迅的评语是说文章中她的观点太少,引用罗素的部分太长。这里鲁迅先生作为老师,他的批评好像并不很威严,看来,批评要让学生信服,并不只有威严一条路。面对一位老是忘这忘那的学生,今天他又忘了带课本。你是他的老师,你怎么办?“嘿,怎么老是你忘带课本啊,下次再忘了就别怪我不客气了。”这是一种批评,摄于你的威严,下回他很可能会长点记性。再看这位老师:“噢,你…  相似文献   

3.
心灵环保     
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许广平的论文《给罗素的话》:“拟给90分,其中给你5分(抄写3分,末尾的几句议论2分),其余的85分都给罗素。”鲁迅如此评价,许广平自然心领神会:的确,《给罗素的话》一文中,引用罗素的原话太多,而自己  相似文献   

4.
心灵环保     
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许广平的论文《给罗素的话》:“拟给90分,其中给你5分(抄写3分,末尾的几句议论2分)。其余的85分都给罗素。”鲁迅如此评价,许广平自然心领神会:的确,《给罗素的话》一文中,引用罗素的原话太多,而自己的观点却甚少。  相似文献   

5.
作文评语     
作文评语彭樟清作文拿“回扣”鲁迅先生批周夫人许广平的论文《罗素的话》,评语是;“拟给90分,其中给你5分(抄工3分,末尾的几句议论2分),其余的85分都给罗素。”原来,该文大量引用罗素的话而很少有自己的见解,不足取。———这一批语启示人们:引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批评的艺术     
教育是一门综合艺术,倡导教书和育人两大主题。现在教育界围绕育人提出很多研究课题,赏识教育已经成为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然而,面对学生的种种缺点或错误,我们还必须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批评教育。要使批评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达到育人目的,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时,不能不讲究批评的艺术。笔者认为,委婉和幽默的批评是一种比较好的教育方法。它可以化刚为柔,使被批评者更容易接受,进而自己觉悟,改正过错。  相似文献   

7.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坛上的伟人,关于他的故事不胜枚举,其中尤以这样一件小事给我的印象最深。一次,鲁迅的夫人许广平作了《罗素的话》一文,请他指教。鲁迅看过后,风趣地评了分:“拟给95分,其中给你5分,抄写功夫3分,末尾几句议论2分,其余的85分给罗素。”鲁迅在评分的短文中,诙谐地指出了许广平将借鉴变成了生搬硬抄,因为缺少己见,缺少创新,文章几乎成了名副其实的“罗素的话”。这虽是发生在家庭中两人间关于一篇习作的小事,却使人深有所悟:引用借鉴是需要的,但是绝不能变成生搬硬抄,应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开辟自己的路,以图创新。无数的事…  相似文献   

8.
黄忠明 《教书育人》2000,(13):41-42
教师批评犯了错误的学生,既可使用和风细雨的“温和式”批评,也可使用声色俱厉的“发怒式”批评。马卡连柯曾说过:“(教师)如果在需要生气的时候,生气就甚至于会比和颜悦色还更有效力”。在某种境况下“发怒式”批评更能奏效,更能达到育人的目的,更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赤爱。 “发怒式”批评也是一种教育艺术。如何正确使用,才能使其充分发挥育人的实效?笔者浅以为,使用“发怒式”批语应讲究下面“五要”: 一要倾爱心 教师在批评犯了错误的学生时,使用和风细雨的批评语言,固然可以达到教育人的目的。但这并非是唯一的方法和途…  相似文献   

9.
当今,学校教育中,“赏识教育”“无批评教育”呼声很高。教育者经常赏识学生,表扬学生,以赞美之情对待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发掘学习潜能,但教师如果滥用“赏识”,对学生一味“表扬”而无批评,有时会掩盖学生错误,忽视缺点,导致学生自我意识膨胀,丧失勇于面对挫折的能力。批评也是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批评教育”的缺乏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问题学生”,不利于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批评的作用显而易见。教师对学生及时地批评指正,能给学生纠正错误,为其指引正确方向,防止学生…  相似文献   

10.
批评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一种常见方法。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应重视和善于运用批评艺术。常见的批评方法有:开门见山式批评、曲线救失式批评、幽默式批评。同时批评也要注意善待学生及其错误、避免“惩戒式”批评、批评与表扬密切结合。  相似文献   

11.
常言道:“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无论何人,对别人的忠言,劝告,尤其是批评,往往难以接受,如何才能找到一种恰当的批评方法,使忠言不逆耳,从而起到劝诫的作用呢?我们或许可以从医生给人治病中得到一些启示。医生为了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在开始动手术前,往往先给病人施行麻醉剂。其实,病人仍然要受刀伤之痛,但麻醉却能减少或消除苦痛,为手术的成功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育学生、批评学生的过程中,为了收到“治病救人”的效果,“开刀”时可先注射“麻药”,“给药”时不妨加上“糖衣”。让学生听着悦耳,并从中悟出道理,最终收到好的…  相似文献   

12.
正当代教育提倡尊重学生人格,给予学生人文关怀,使其个性得到张扬,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批评。每个学生既有优点也有缺点,面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富有艺术的批评能使学生进步和发展。那么教师究竟应该如何批评学生呢?1.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是教师批评学生的前提。有的教师批评学生时喜欢把错误扩大:把偶然的失误说成一贯制,把个别学生吵架说成是  相似文献   

13.
有趣的评语     
王方 《现代语文》2004,(8):47-47
三分诗七分读耳苏轼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有一次,一个书生把写好的诗给他看,并当场朗诵给他听。诵毕,其人问道:“这诗有点分量吗?”苏轼说:“十分。”书生喜不自禁。过后,苏轼慢慢解释说:“三分诗七分读耳!”这话的意思是说,此人的诗只有三分,而有七分是靠朗诵的声调,去影响别人的视听,以掩盖诗句本身的缺点。幽默而含蓄地批评,既不伤害自尊心,又达到了批评的目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乾隆皇帝宠臣和坤,是个才识平庸的人,却很能讨得皇帝的欢心,因而颇有权势。一天,他拿了自己义子的一篇文章,去给当时德高望重的李调元看,想得到李…  相似文献   

14.
面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发生的错误,如果教师一味直接、反复地批评,只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批评的效果适得其反。应立足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变批评为表扬、化批评为激励、寓批评于幽默,初中班主任对学生做思想工作时的批评艺术非常重要,班主任要掌握这门艺术,以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  相似文献   

15.
学生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教育教学中教师怎么去批评和教育却大有学问。许多人认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喋喋不休”的批评声中,一遍又一遍地向学生解释我这是为你好,可学生就是不领情,依然如故。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开展学生乐于接受的、入情入理的批评呢?殊不知,再好的良药不进口入肚怎会利于病,忠言不入耳怎能利于行?巧用批评,变“良药苦口”为“良药爽口”更能为学生所接受,更能展示教师的德才和风度,以真正达到批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在学校日常思想教育中,批评方法的运用十分经常和必要。然而,教育实践一再表明,并非所有的批评都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某些批评甚至“事与愿违”给学生心灵以巨大的创伤。可见,批评也应该尽力追求其正效应。所谓批评,是指教师指出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并促使其改正的一种...  相似文献   

17.
黄年春 《教师》2011,(18):92-93
身为教师,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是会遇到犯错误或不听话的学生,教师指出缺点和错误,运用批评的方法是经常和必要的,然而在实践中一再说明问题,批评用得不好,容易伤害学生,收不到良好效果,反而事与愿违。那么,老师怎样使用批评,提高批评艺术性。我认为不妨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相似文献   

18.
“批评”,在教育学中是指德育的一种方法和途径,是对学生不良行为所做的否定性评价。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身某些思想品质和道德行为上的缺点、错误,促使其克服、纠正、和最终彻底消除这些思想和行为。“批评”  相似文献   

19.
批评是对学生不良品德和问题行为给予否定的评价,目的是使学生克服缺点、改正错误,帮助学生分清是非,明确努力方向。著名文学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批评,这是正常的血液循环,没有它就不免有停滞和生病的现象。”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成功的教师都是不排斥批评的。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不曾受到批评,那他将来很难面对挫折与失败。而人在一生中,肯定会遇到许多挫折与失败。所以,一个人在学生时代,有了缺点或错误,就要正确地面对,接受惩罚和教育,从思想深处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错误,进行反思和借鉴,以便今后可以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这是一个人…  相似文献   

20.
批评是一种教育方法,是德育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方法。好的批评方法能令受批评的学生心悦诚服。具体如下:一、使用幽雅的语言幽默往往能创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气氛,使人在笑声中受到教育。对于这点,我是深有感触,比如因历史课长期被打入“冷宫”,学生不大重视,课堂纪律较差。我通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