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修辞策略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人风趣地说中国人有两大爱好,一日美食,一日美辞,美辞者,美的修辞也。中国人自古讲究修辞,在《论语》中孔子曾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汉代学者刘向也说:“说不可不善,辞不可不修。”所谓修辞,是人们为了达到最佳表达效果而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和组织的一种活动。从表达方式上说,修辞可以分为两大类,  相似文献   

2.
修辞本质问题,是修辞学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问题。综观修辞学史上各种观点,因分析的角度不同,差别很大,有“美辞观”或“文辞修饰加工说”、“就意修辞观”或“语辞调整说”、“表达效果观”等,各有各的道理。随着修辞学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人们对修辞本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同义形式选择说”最具影响,似乎更接近于修辞的本质。但上述各家说法都不能完全概括修辞的本质,他们都忽视了语言同义形式或同义手段的创造在修辞中的重大作用。修辞现象的不断丰富和语言的不断发展,都离不开人们的创造性劳动。本文在评析修辞…  相似文献   

3.
美辞研究源远流长。美辞论成为现当代汉语修辞学说之一。本结合评论李廷杨的《语新论——美辞论》,既大致清理了美辞论演进、发展的线索,又从化哲学层面对“语言本位”问题、“两类美辞”问题、美辞和丑辞的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修辞本质问题,是修辞学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问题。综观修辞学史上各种观点,因分析的角度不同,差别很大,有“美辞观”或“文辞修饰加工说”、“就意修辞观”或“语辞调整说”、“表达效果观”等,各有各的道理。随着修辞学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人们对修辞本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同义形式选择说”最具影响,似乎更接近于修辞的本质。但上述各家说法都不能完全概括修辞的本质,他们都忽视了语言同义形式或同义手段的创造在修辞中的重大作用。修辞现象的不断丰富和语言的不断发展,都离不开人们的创造性劳动。本文在评析修辞学史上各家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和论证我们对于修辞本质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深层修辞的特点是辞面和辞内不一致,它的表层只是言语现象,深层才是实质。它辞面和辞内距离很大,所以它具有超逸灵活的空灵美。正因为如此,它创造了语言的文气。深层修辞的辞面是能指,它的深层才是所指,它的深层寓有丰富的理,具有思辨的哲理性。它的思辨性不是直白的,而是寓于深层修辞的意象之中,所以它又具有形象的哲理美。深层修辞的美感,实质上是作为发话主体自我本质的观照。所以,它既有文气,又有理气。  相似文献   

6.
李廷扬先生的《美辞论》融语文学和修辞学为一体,内容博大精深,从修辞学角度看,它具有以下特点:(1)旗帜鲜明地将:美”作为修辞的最高境界;(2)令人信服地论证了:美”与修辞的全面联系;(3)深入细致地揭示了“美”在修辞中的表现形式,文章就此对《美辞论》进行了评介,同时阐述了笔者对修辞学方法论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对修辞有过精辟的论述。他不仅关照了语言表达中的消极修辞现象,也注重了积极修辞格的运用。他从美德、美才、美情、美辞和美文等方面阐释了“情动而辞发,因内而符外”的修辞美学观,其关于修辞的解说既有理性的分析,又有实例的支撑。这些对我们今天的修辞认知和修辞创造仍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中国修辞学史研究的萌芽 中国修辞学史研究的萌芽,当是始于1902年(日本明治三十五年)早稻田大学教授岛村泷太郎(即岛村抱月)所著的《新美辞学》(早稻田大学出版部出版)。此书第三章《美辞学的变迁》,其第一节为西洋美辞学,第二节为东洋美辞学——先介绍日本美辞学,再介绍中国美辞学。提到中国美辞学的变迁,他认为《诗》六义是修辞思想的萌芽;继分别论述梁刘勰的《文心雕龙》、宋陈骙的《文则》和严羽的《沧浪诗话》、元陈绎曾的《文筌》、明徐师曾的《文体明辨》以及清唐彪的《读书作文谱》等各时代各一、二部有关修辞的著作。  相似文献   

9.
真、善、美是人类衡量实践活动的标尺,修辞是达成最佳传播效果的优美化手段。在网络话语交往中,为达成最佳传播效果,避免最差传播效果,任何修辞活动都必须遵循真善美的原则。从积极角度说,是必须千方百计地追求网络话语的真善美;从消极角度说,则是必须与背离“真”“善”“美”、推崇“假”“恶”“丑”的现象作斗争。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修辞学的角度论述了孔子的“辞达”与“辞巧”观,认为“辞达”与“辞巧”具有辩证统一性,“达”与“巧”的对应关系是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之间的关系,最后文章还指出“修辞立其诚”是“辞达”与“辞巧”的大前提。  相似文献   

11.
李之仪终生崇仰、追随苏轼,体现出真淳的性情和执着的坚守。他提出“自有一种风格”的词学观念,注重词体自身的体性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其词作风格清淡俊秀,呈现出对于唐五代词的“返祖”现象,给人以明畅流丽的童真之美。  相似文献   

12.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是中国阐释学的开山纲领,前人所以对它产生误读,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没有认识到“辞”在上古乃指一种假托曲饰、言近旨远的特殊语体。从理论上看,“以意逆志”主要是说文本阐释应当做到“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要善于为修辞性的话语遮蔽进行解蔽,而在实际应用中它却常常被借用来通过修辞性话语的自由指认,为古代经典的创新阐释提供合法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汉语修辞艺术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精神性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重视审美"距离"的正确营构和解读。"距离",本是中外美学、文艺理论中一个常用的术语,将其引入汉语修辞艺术中,旨在丰富汉语修辞艺术理论体系,为科学的建构和解读汉语修辞艺术提供帮助。在解读其内涵的基础上,又从外延上,即时空距离、心理距离、逻辑距离、情感距离等四个方面进行大胆阐释。"距离"是汉语修辞艺术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概念",距离"在汉语修辞艺术中的运用无处不在,使用中尤其要把握好度。  相似文献   

14.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党性原则,这就决定了这种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以"真、善、美"作为其根本原则,同时在具体教育实践中能够把这三种教育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的原则体现为教育方法的科学化,教育态度的人性化,教育目标的现实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善"的原则体现为在教育对象上注重发掘对象的优点、长处,在教育手段上通过发扬长处来"长善救失",在教育目的上要"与人为善"和"治病救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美"的原则体现为营造优美的教育环境,追求教育方法的形象性和感染性,讲求教育语言的美和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15.
周济词学思想承张惠言而来,在其“比兴寄托”说的基础上提出“寄托出入”说。此说不仅强调内容上的雅正立意,还追求艺术风格的浑化无痕。周济“寄托出入”说,是香草美人诗学理论在词学领域的延伸,既推尊词体,又深化了词体的功能,具有双重价值,同时也是清代词学诗学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宋代诗话与同时的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后期诗论,在立足言意关系之辨,对诗歌技巧的关注,依经立义,对天赋诗人及其自然风格的推崇,随意性与系统性并存的表述等诸多方面都形成对等与呼应。而同是技巧论,基于或以为意义难以言说,主张立象尽意,或以为意义可以言说,主张修辞显义的不同的民族诗学传统,前者以追求意境、意象、妙悟、韵味等为内涵的意象诗论,与后者以追求贝蒂阿、白雅尼,玛阿尼等为内涵的修辞诗论,又最终走向另类异质,由此形成诗歌技巧论另类异质的意象诗论体系与修辞诗论体系。中阿诗论技巧论共同的“诗心”与“文心”及其民族特质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17.
"没有"作为副词已有定论,"有没有vp"的规范性也得到认可,那么"有"在"有vp"中、尤其是在"有没有vp"中的副词性也应该得到承认,这样才能既符合语言发展的事实,又使现代汉语语法理论更加严密.  相似文献   

18.
《颜氏家训》的教育思想颇受世人关注,尤其是教育子孙后代的思想为人们世代歌颂,《颜氏家训》除在思想上焕发永恒的魅力之外,其语言造诣也有独特之处,语言的魅力也呈现出东方式散文独特的魅力。语言风格具有多重性的特点。如典正质朴、清新秀丽、简洁隽永以及语言兼具逻辑性和辩证性等。《颜氏家训》语言在修辞艺术方面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如适宜的用典、巧妙的引用以及比喻、对仗等辞格的灵活运用等。  相似文献   

19.
学界对钱钟书先生《林纾的翻译》之关注,一直以来多围绕其"化境"一说展开,而对其从"囮"字中解出的"译、诱、媒、讹、化"之间的关系探讨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该文在提出"化境"的同时,也是在为林译小说中最具特色的"讹"、"化"而辩。译需求"化","化"则难免"讹","讹"与"化"又直达于"诱"和"媒"。译之"诱"、"媒"、"讹"与"化",体现了目的与手段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20.
修辞是在一定的题旨和情境下对语言的修饰与调整行为,与语法和逻辑既相关联又有本质不同。修辞应服从内容的需要,而不能理解为就是对华词丽藻的追逐。写作教学存在的弊端是:重积极修辞,轻消极修辞;重文艺性文体的修辞,轻实用性文体修辞。中学生的议论写作不能缺失正确有效的修辞指导,这是写好议论文章的必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