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创新扩散的路径研究是创新扩散理论的一个分支。本研究以人际传播渠道中的亲子网络为扩散路径,通过问卷和访谈方式对大学生与其父母的微博认知采纳情况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人口变量、创新变量对微博的认知和采纳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大学生群体与父母群体在微博的认知程度上兼具差异性和联系性;扩散是以亲子网络的人际扩散为主,辅以媒体渠道的扩散;双方对微博的使用及亲子关系互相产生影响,但以大学生群体对父母群体的影响为主;同时,亲子网络的扩散存在失效甚至负影响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文章根据相关理论和文献,从互联网技术采纳、有用性预期、传播渠道、信任、采纳意愿和采纳行为等 角度构建网上农业科技知识服务农户采纳行为的理论模型。在量表调查的基础上,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 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对上述理论模型进行验证。结论显示:互联网技术采纳、有用性预期等通过采纳意愿间接作用于 采纳行为;传播渠道以信任为中介变量对采纳意愿产生影响进而影响采纳行为。所以增强农户采纳意愿、提高农村互 联网普及率和加强农户对信息传播渠道的信任是提升互联网对农业科技知识传播媒介作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符号互动理论的视点,使用创新扩散理论所提供的测量指标,通过对互联网自身的可感知属性在农村居民主观认知中的反映来对互联网在中国农村地区的发展过程加以重新审视.研究结论认为,较低的可试性和可观察性以及落后的IT素养已成为互联网在农村地区扩散的主要阻碍.研究还发现,未成年子女是中国农村家庭购买电脑和接入互联网的一个相对特有的显著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以往单一地区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运用2010年《新传播形态下的中国受众》调查数据(N=37,279),阐述并检验新媒体使用对主观阶层认同影响在各地的同一性与差异性.研究表明,互联网与手机的采纳与使用在控制其它个体层面变量、以及地区层面变量后,依然对主观阶层地位的感知具有显著的独立影响.更重要的是,该影响会因地区不同而产生差异,这种差异至少受到地区层面新媒体普及率和使用平均状况的影响——网络采纳的效果在普及率较低的地区更为明显,手机行为多样性效果在手机功能使用较为单一的地区更加显著.这些发现既确认了新媒体影响主观阶层认同的普适性,更提醒我们,新媒体重塑阶级或阶层的过程并非一致均衡,而是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性.本文也希望通过这个具体题材的探讨,呼唤更多立足中国本土的差异效果研究.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农村居民结构特征与接触信息类型的分析,认为不同群体类型的农村居民对于不同传播媒介的信息所表现出的信息认知能力和信息行为有很大差异,并且阐述了以普通农民和青少年学生为主体的信息受众对大众传媒和农村专项信息服务系统的心理认知、需求状况、接受能力与利用习惯.  相似文献   

6.
陈刚  郭嘉  周榕 《传媒》2009,(12)
媒体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品牌的塑造者.作为信息接受者的受众被称作信息传播的"目的地"和传播效果的"显示器",受众对信息的反应是传播过程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只有理解受众对媒体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效的传播.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农村人口仍占56%的大国,农村居民是我国人口构成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电视媒体是我国农村覆盖率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媒体,因此研究我国农村的电视媒体受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9年全国农户调查数据,文章分析农户付费信息服务采纳行为。研究结果表明:采纳前,受教育程度、信息服务内容质量与有用性的认知、年人均纯收入、是否有村民微信群等变量对农户付费信息服务支付意愿与意愿支付金额均有显著正向影响;采纳中,除性别、年龄与手机信号评价,个人特征、服务认知、家庭特征、外部环境特征等变量会降低农户付费信息服务支付意愿与采纳行为"负一致"或"悖离"的发生,增大"正一致"的发生;采纳后,农户付费信息服务采纳行为能够对其农产品的电商参与、品牌打造、质量提升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刘瑛  陈志群 《当代传播》2011,(6):71-74,78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华中科技大学学生的校内网采纳行为,运用频率分布表、交互分类表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调查数据.研究发现校内网的扩散符合经典的创新扩散S型曲线,新采纳人数随时间推移趋于钟型曲线.根据创新采纳时间的早晚而划分的不同类别采纳者,与信息来源者之间的关系强弱存在显著性差异;相对于后期采纳者,校内网的早期...  相似文献   

9.
文章结合创新扩散理论,构建数字媒体阅读受众采纳行为模型;根据数字媒体阅读受众行为特点,提出影响数字媒体阅读受众采纳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特性、社会特性及创新特性,并重点分析了这些影响因素的具体变量,从而形成数字媒体阅读受众采纳行为模型的外部影响变量,为进一步实证分析建立基础,并为深入分析数字媒体阅读受众行为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农村大众传播愈来愈受到新闻传播学者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仅四五年来,已公开发表的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数据搜集方法的农村大众传播研究项目已超过十余项,其中不少成果颇受关注。这些宝贵的文献资料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农村居民的大众传播行为、大众传播与农村的现代化、农村科技传播等很有帮助。然而,上述研究中的绝大多数皆在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展开,事实上,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于我国中部农村大众传播的研究也很有必要。有鉴于此,我们选取湖北这一典型的中部省份作为调查地点,以此透视当前我国农村居民的大众媒介…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社交媒体的风靡深刻变革了大众的媒介使用方式,进而重构了人们的沟通方式、心理情感和思维意识.微信是当今中国网民最常使用的社交媒体,腾讯发布的《2016年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显示,61%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每天打开超过30次的重度用户占36%.①微信已深度渗透用户生活.对微信用户传播心理的探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进行自我认知、媒介认知及社会文化认知.本文从自我传播心理、人际传播心理和群体传播心理三个层面对微信用户的传播心理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对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国际在线部分语种在线音频节目的国际受众进行了探索性考察,内容主要包括国际受众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媒介使用模式与动机、节目满意度以及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和评价。作为对国际受众的试验性研究,本文有助于学界增进对国际受众行为模式的认知,还可以为国际传播从业者改进传播手段、调整传播内容、提高传播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7,(6):60-67
个体运动行为的数据化与社交化对健康行为是否会产生促进作用是健康传播研究领域面临的一个新的议题,特别是传播活动对于真实健康行为的影响及其效果,成为健康传播研究最新的有广阔前景的方向。"微信运动"恰好是个体运动数据化与社交化的典型代表。本文从计划行为理论出发,探究人们对微信运动使用的态度、主观规范以及知觉行为控制对运动意愿与实际行走步数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考察个体运动意愿是否在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与实际行走步数之间起到一定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当个体对使用微信运动的态度越积极、主观规范程度越高、知觉行为控制越强,其运动意愿越强烈,每天实际行走的步数越多;并且,意愿在运动行为与其他三个变量之间起到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个体运动的数据化与社交化对健康行为影响的积极作用,并为如何促进个体的健康行为提供了相应指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提出一种从营销学竞争策略视角对科学创新扩散采纳者分类的新方法,丰富科学创新扩散成果,使得科学创新扩散的潜力得到充分利用。[方法/过程]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和实证网络分析的方法对原始文献的施引文献集从共被引网络、网络认知核心识别和文献主题集群识别三个方面构建创新扩散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引入营销学中的竞争策略来对科学创新扩散的采纳者进行全新划分。[结果/结论]研究定义并阐述文献个体在扩散过程中扮演的四种角色类型:“领导者”“追随者”“挑战者”和“补缺者”。结果表明,领导者在数量分布中,处于先驱位置,由领导者的波动,继而带来挑战者、追随者的波动;领导者作为创新扩散中的高影响力文献,研究主题相对集中;而补缺者更倾向于探索一些其他的学科领域,研究主题相对分散。此外,探究四种类型采纳者的引用偏好时发现,四种类型在互引过程中均对领导者的篇均引用量最高,而领导者的自引量最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探究互联网情境下用户人格特质对互联网信息采纳行为的影响,为规制互联网行业发展及引导互联网用户信息采纳行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过程]基于信息采纳模型、人格特质理论,探究用户人格特质变量对互联网信息采纳行为的调节效应。采用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使用ologit回归模型对理论假设进行分析验证。[结果/结论]研究发现,信息采纳模型在互联网情境下更为重要,互联网信息质量与来源可信度决定互联网用户信息有用性的感知水平,进而影响信息采纳行为;用户人格特质变量对互联网信息采纳行为存在显著的间接影响力,且这种影响力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6.
以媒体(传统媒体及社交媒体)使用作为自变量,以气候风险感知和低碳行为作为主要因变量,将气候变化内外归因、心理距离视为中介变量,以调查法为主要方法,验证气候传播语境下各传播学变量间的作用机制。社交媒体使用对包括气候内在归因在内的各要素产生积极影响,而传统媒体使用则没有这一效果;内外归因和心理距离在此模型中通过气候风险感知影响低碳行为意愿。  相似文献   

17.
试论六十年代以来传播主流学派效果研究的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限效果论到60年代逐渐走上了死胡同,传播研究为寻找出路必然要发生转向。 研究角度由态度改变转向认知,由传者中心转向受众中心,由心理动力模式转向社会规范模式,并进而导致强大效果论的回归。效果研究的转向,使人们对效果的强弱产生了困惑,也招致种种效果论整合尝试的失败。分析效果概念,会有助于对各种效果论作出合理评价。  相似文献   

18.
在风险社会中,科技的发展不仅是衡量现代性的核心要素,同时也是催生不确定性的重要原因。社交媒体的发展很大程度改变了风险传播的景观,使得风险认知和媒介信息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临近核电站建设区域社交媒体用户进行调查,旨在探讨社交媒体环境下的信息对受众风险信息搜索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方法,从社会认知理论出发考察社交媒体环境中信息的质量对受众反应的作用过程。结果显示信息质量可以通过影响用户的风险认知、风险知识水平和自我效能三个变量影响其风险信息搜索行为,从而证明社交媒体所构建的信息环境会显著作用于人们对于风险的认知和行为反应。本研究的发现期待可以为风险传播中的有效公众沟通策略以及线上风险信息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11年,传播学者金姆和当代著名的公关学者詹姆斯·格鲁尼格提出了新的公关传播理论:问题解决情境理论。该理论模型主要由问题认知、受限认知、涉入认知和参考标准4个自变量,一个调节变量情境动机和信息搜寻、信息注意、信息筛选、信息许可、信息告知、信息共享6个因变量组成,旨在探求人们对某一问题情境下的认知与传播行为之间的关系。该理论是公众情境理论的最新进展。新理论模型的价值及其实践亟需探讨。  相似文献   

20.
张明新  汤贤芹 《今传媒》2006,(4X):17-18
近年来,农村大众传播愈来愈受到新闻传播学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仅四五年来,已公开发表的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数据搜集方法的农村大众传播研究项目已超过十余项,其中不少成果颇受关注。这些宝贵的献资料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农村居民的大众传播行为、大众传播与农村的现代化、农村科技传播等很有帮助。然而,上述研究中的绝大多数皆在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展开,事实上,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于我国中部农村大众传播的研究也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