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编辑审美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是对编辑美学的开拓性研究,认为学术编辑的审美有其自身的特点,它区别一般审美的特质在于鉴识(鉴审识别),而一般审美的特征在于鉴赏(鉴别欣赏),同时.文中所论编辑的审美构成、审美创造、审美原理、审美心理结构、审美实践等五题,构筑了编辑审美学的基本框架,并且,运用格式塔心理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了美感产生的根源和编辑审美创造的人生真谛,因而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切实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语文读写活动是培育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读写实践,提升审美创造素养;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激发审美创造潜能。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受、鉴赏和表达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素养。  相似文献   

3.
少儿美术教育的价值目标在于引发儿童的审美情感,体验美的形式和内容,体验实践活动的过程,并在体验过程中,使自己的审美能力、情趣和表现能力得到可能的提升。美不仅是呈现出的表象,更包括在审美、创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美的产生过程就是在审美中体验、在创造中体验的过程。一句话,美始终在体验之中。  相似文献   

4.
<正>单元整体设计【设计依据】“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侧重对应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创造”,本学习任务群应在“审美创造”这一连接点的统整下,建构读写深度融合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提升审美素养。“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第二学段“学习内容”第三点指出:  相似文献   

5.
美术是造型艺术,也专指绘画。单对美的解释就有很多种:美就是人类经验的组成部分,美 因人而产生,为人而存在。俄国唯物主义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给美下的定义是“美是生 活 ”。美学家李泽厚说,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对人的自由的肯定形 式。 艺术是生产,艺术生产作为一种审美创造,被加工的对象是客观世界反映在艺术家头 脑中的 映象。因此说,美术教学是一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艺术的源泉是生活,但它并不等同于生活,它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和 升华。艺术的审美创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  相似文献   

6.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审美能力是解读、品析和创造文学语言及文学作品的基础能力之一,也是语文素养组成成分之一。语文教学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活动成分。  相似文献   

7.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审美能力是解读、品析和创造文学语言及文学作品的基础能力之一,也是语文素养组成成分之一。语文教学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活动成分。  相似文献   

8.
胡仕彪 《小学生》2011,(6):50-50
音乐艺术既是一种声音艺术,同时也是一种表演的艺术。音乐学习的教育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活动过程。因此,“重视音乐实践活动”是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引领学生走进音乐,使师生共同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享受美的活动,从而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美,审美创造是“人化的自然”和“人的对象化”的过程。在私有制条件下,人则在异化劳动过程中创造美。审美创造是人的自由自在的活动。  相似文献   

10.
论教育活动审美评价尺度的确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教育活动审美评价尺度的确认●檀传宝教育活动作为人类文化延续、再生和创造的一种重要的实践,始终存在着人类追求美、创造美的精神冲动。然而自发的趋美冲动,与自觉地确认、运用审美尺度去考察和指导教育活动并非一回事。由前者到后者是一个历史与逻辑的辩证运动。既...  相似文献   

11.
美的规律就是实践-创造的自由法则。美的规律首先是在人类的物质生产之中形成的创造性自由法则,也就是物质生产之中生产者按照自然界的“物种尺度”和“人的尺度”来进行的创造性自由程度。从物质生产的“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到话语生产的自由创造,人类的实践活动逐步扩展到精神领域,形成了符号创造的自由法则,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也由物质的、现实的领域拓展到象征、移情等符号化、非现实的领域,生成了审美符号的创造性自由法则,从而使得人类的实践活动生成为审美活动。从话语实践的自由创造到精神生产的自由创造,人类的实践活动生成了比较纯粹的审美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即文学艺术,审美意识形态的创造性自由法则就是纯粹的“美的规律”。不同形态的实践-创造的自由法则适用于不同形态的审美活动,反之物质性审美活动、符号化审美活动、意识形态审美活动的自由程度又生成不同的“美的规律”,不断推进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逐渐走向人类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社会)、人与自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审美教育作为一个独立概念是由席勒于1793年提出来的,席勒希望通过审美教育来解放被压抑的本性,因此这个概念本身包含着深刻的人文关怀;在审美教育的实践中由于审美情结的负面影响导致了其悲悯意识的缺失;审美教育应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哲学、美学和文艺中获得启示从而恢复对人本身的关怀.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本土意识、语境意识与实践意识的研究旨趣和现代性的研究角度对杜卫的《审美功利主义———中国现代美育理论研究》一书进行了解读,论析了独特中国现代性景观下审美功利主义作为中国美学、美育的现代传统之维的合法性及其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4.
浅谈审美教育中的审美体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牟纲 《教育科学》2004,20(2):32-33
审美教育是全面教育的有机构成,是滋养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提升教育品位,实现人的终极关怀的基本手段。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体验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是实现美育任务的基本途径。审美体验的培养不能单纯地依靠几门艺术课程,而应该融入到整体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15.
审美关系是审美活动发生的重要条件,划清审美的对象与审美对象的边界,将有助于认识审美关系发生的内在机制;审美对象离不开对象中的潜在的审美元素,更离不开人的参与;从审美的对象到审美对象的转向依赖于审美关系的建立,依赖于审美主体的参与;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是对象性的存在,体现了审美对象的形象性与情感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在美的关系结构中寻找美之本体的努力与冲动,使美学承担了太多的社会与伦理责任。美学权威正把审美信心从审美主体那里夺走。于是,在美学史上不断以各种形式重申的、属于个人生活领域的体验在当代美学理想中又一次登场。  相似文献   

17.
历史是人类生活和生活的记录,充满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瑰宝。历史本身就是一个美的宝库。历史教育过程应该是发现美、鉴赏美的过程,培养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和目标。纵观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类追求美、创造美、享受美的历程,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和科学美无不在历史中流光异彩。历史学科的美育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引导学生发现和感受历史的美,发挥其内在的美育功能。  相似文献   

18.
审美理想就是人们关于审美对象的宏伟蓝图 ,是进行审美创造的基本条件 ,它对审美创造具有反作用 ,同时又具有时代的、民族区域的、阶级的、个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当代中国社会大众审美的重要现象,对这种现象的出现应作理性的分析,从生活的内涵和审美的实质两方面来看生活与审美之间并不具有不可通约性,后现代时期社会生活的价值取向使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0.
从生态审美的角度看,民族艺术是生态审美者与生态审美对象在审美场域中的耦合对生。民族地区人们的审美人生与审美生境相生共长,递次生发生态审美范畴,即审美人生与审美生境共生民族生态审美场、审美人生与审美生境范生民族生态美感、审美人生与审美生境聚生民族生态审美意象,民族生态审美意象的整生即是民族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