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时期,深受传统文化濡染的士大夫在家训中论及夫妻、父子等家庭内部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时,虽然也主张夫义、父慈,但更注重的是妇顺、子孝,表现出夫妇、父子关系中的不对等性特点:即夫妻关系的主从性和父子关系的等级性,这些现象表明传统社会后期理学及家长制、宗法制的强化对明清士大夫关于家庭人际关系的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元代理学初渐对妇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元代是理学初渐并从士大夫阶层向民间普及的关键时代。理学所强调的治国齐家修身从而维护三纲五常的思想理论,使家庭中的妇女失却了独立人格和人身自由。行孝与被孝的流转地位,反映出妇女已成为维护男性中心家庭运转的内部机制中的重要部件;代夫行孝、殉夫地下、免辱死烈、夫死不嫁等被赋予“夫妇之义”以新的内涵。而守节殉夫的“义举”在统治阶级的表彰与家族的要求下愈演愈烈,并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节烈的狂热与普泛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琉球是中国的一个藩属国,中国士大夫在中琉交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士大夫册封琉球,精心培养琉球来华之留学生,并在日本吞并琉球的事件中各抒己见,商议对策等。明清士大夫与琉球的交往,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中国与琉球的外交关系,反映了明清中国的对外政策。  相似文献   

4.
明清西方力学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传统力学步入近代化的契机,士大夫对西方力学的认知是影响其传播行为及效果的重要因素。结合中西各异的力学传统,分析明清时期士大夫对西方力学知识的评价,揭示出实学思潮与崇古意识对士大夫认知的作用。其认知在士大夫阶层与传教士的人际网络中强化或转变,影响着西方力学的传播,并在中国传统力学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家训作为我国古代家庭内部长辈对晚辈的垂诫和训示,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处于封建社会的大发展时期,家训也逐渐成为士大夫治家的法宝。通过对明清两代家训中德育资源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当代家庭教育、德育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明清贞节观念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时期,明清时期徽州节烈现象与其他地方相比,尤为突出。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明清节烈风气特别是徽州妇女节烈现象形成的原因,但普遍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明清徽州节烈妇女的主观因素。其主观因素主要表现在对贞节伦理的守护、对家庭责任的担当、对困窘生活的逃避以及留名传世的愿望等几个方面。明清徽州这种突出的节烈现象是贞节观念的强化,国家与徽州地方宗族所制定的各种相关制度和采取的措施,并结合女性自身的因素,共同产生的合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朱旭 《现代语文》2007,(6):28-29
百回世情小说《醒世姻缘传》反映了明清时期中下层社会光怪陆离的人生百态。小说中有大量笔墨关涉佛道,作者以其犀利辛辣的文字在讥讽、笑骂中揭示批判了明清时期佛道文化的世俗化、财色化,并非是一部提倡封建道德和宣扬宗教迷信的作品。明清时期宗教文化的腐败性与欺骗性使得封建士大夫的宗教观念发生了.变化,并影响了民间宗教的信仰意识。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传教士开始进入中国、东西贸易往来日趋频繁、商品经济发展的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兴起,这一切都为西画东渐提供了适宜的土壤。但是,东西传统审美观不同、传播途径单一、宫廷包容的有限性以及文人士大夫对西画排斥等因素,阻碍了西画在中国的大规模传播。本文将结合明清时期所特有的时代特点来分析这一时期西画东渐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9.
扶乩是民间的占卜问疑风俗,明清时期成为文人士大夫的风雅游戏。《阅微草堂笔记》中收录的34则扶乩故事,一方面描绘了清代士大夫的风雅生活,另一方面反应出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扶乩这种民间风俗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因而多了一份道德说教的色彩。  相似文献   

10.
明清文人的疏离心态及其意象载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一些文人热衷于写“落花”组诗,反映出一股“疏离”心理潜流在滋长。明代唐寅等人吟咏落花,以散漫自纵的生活态度疏离士大夫主群体;明清易代之际的遗民诗人吟咏落花,以飘零自守的精神气节疏离当朝统治者;清中叶袁枚吟咏落花,以洒脱自适的生活观念疏离主流价值取向;晚清龚自珍吟咏落花,以激愤和前瞻的姿态疏离主流社会。从这种疏离主流的心态可以感受到明清知识分子对精神自由的渴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精华的解悟。  相似文献   

11.
明清徽州节烈现象异常突出,这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节烈旌表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明清时期非常重视对贞节妇女的旌表。明清节烈表彰有严格的程序,按涉及的行政级别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表彰,级别愈高,其程序和过程就愈复杂。我们从徽州方志、谱牒等历史文献中可以发现中央政府旌表制度在地方的执行过程;中央朝廷对旌表条例的调整往往会得到地方的积极响应;同时,地方政府的表彰成为中央朝廷旌表的有力补充。妇女节烈旌表制度在徽州的有效实施,促进了明清徽州突出的节烈现象。  相似文献   

12.
明清两朝政府对贞节妇女的旌表非常重视,但最终能获取朝廷旌表的节烈妇女毕竟只占符合旌表条件妇女当中的极少数。烈女事迹记载在朝廷只存于部分皇帝批准旌表呈请的记录,正史记载的节烈妇女也非常有限,无法使更多的节烈妇女事迹得以流传后世。于是一些文人士大夫为弥补旌袁的诸种不足,开辟另外的空间来表扬贞节妇女,包括地方志的采录、家谱的录入和文集记载。知识精英的文字记载与国家旌表在社会效果上殊途同归,成为有效的教化手段,弥补了国家旌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许多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为了达到在中国传教的目的,他们以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知识为敲门砖打开了中国大门。这些传教士都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在气象方面,他们向中国人民传播了新的气象理论和思想,并对一些气象现象作出了科学的解释。明清时期许多文人士大夫都受到这种新的气象观念的影响,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著述中,因而西方传教士对中国气象思想的革新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关帝信仰盛行不衰,关帝最终成为全民崇拜的神灵。"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襄亦不例外,其关帝信仰几乎与生俱始,而其与董小宛"到底不谐"的爱情经历最能体现其关帝信仰的虔诚。研究冒襄的关帝情结,或可窥探关帝信仰在整个明清士大夫文化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5.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在中国古代社会,国家与社会的矛盾、冲突与对立是经常存在的,有时甚至极为激化。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往往成为社会是否稳定的关键所在。对此,不仅封建统治者关注它,希冀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且在朝和在野的官僚和士大夫亦十分关注它,并力图去寻找解决国家与社会矛盾、冲突和对立的最佳对策与方案。该文以明清时期国家与社会为样式,从明清时期最高统治者对民事法律规范不断调整以缓解国家与农村基层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与对立的角度,探讨和剖析了中国封建社会客观存在的国家与社会的冲突与整合问题。指出:明清时期民事法律规范的调整,对农村基层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明清徽州妇女节烈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徽州地狭人稠的地理环境,迫使徽州人大量出外经商谋生,形成了徽州人的特殊婚姻生活。“东南邹鲁”的人文环境造就了徽州淳朴的民风,明清徽州妇女节烈现象异常突出。大量节烈妇女其守节或殉烈行为产生不可忽视的家庭和社会影响。明清徽州节烈现象致使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更为突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损失。明清徽州节烈妇女坚守贞节,使自己赢得一定的社会威望,能有效地平息邻里争端,感化部分社会不良分子。  相似文献   

17.
中国封建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是低下的。战国末韩非提出的“三纲”:“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晚些的《仪礼·丧服》曰:“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制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经后来的儒家整理完善为“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然而,中国封建社会妇女地位的低下,有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西汉至隋唐的妇女地位就比宋元明清要高一些。比如汉朝,就出现不少女  相似文献   

18.
传统观点认为,原始社会妇女政治地位的丧失是由于经济原因造成的。本文则认为,经济因素对妇女政治地位的丧失是起重要作用的,但是导致妇女政治地位丧失的直接原因,是从夫居婚姻形态的出现。由于从夫居家庭的产生,在不破坏血缘氏族制度的前提下,妇女自然而然地失去了家庭中的地位;并随着从夫居婚姻形态的普及,妇女也逐渐在整个社会中丧失了政治地位。  相似文献   

19.
囿于文化水平的低下和话语权的缺失,明清时期的下层戏曲观众很少有机会将他们的审美追求和文人士大夫一样用书面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现存的各种戏曲选本却将他们的审美追求表露无遗。从绝大多数近乎舞台实录的各种戏曲选本来看,这个最庞大的戏曲接受群体对值得一看的剧情和充满机趣的舞台实践最为热衷。另外,通俗本色的语体风格和动人的情感传达也是下层观众的挚爱。尽管多数文人士大夫也持有同样的审美追求,但下层观众将上述戏曲要素几乎视为惟一,而文人士大夫却还要将它们和典雅的曲词与精审的曲律放在一起综合考量。不少文人士大夫甚至还会把曲词和曲律的重要性过度放大,主要以曲词的典雅和曲律的精审程度来衡量一部戏曲作品的艺术质量。  相似文献   

20.
在明清这一社会转型时期,徽州妇女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徽商的发展以及整个徽州的社会生活中起着特殊的进步作用,同时徽州也出现了大批的贞洁烈女,且其情形触目惊心。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反映了徽州妇女的性格受社会诸多因素影响,呈现出鲜明的二元化特点,并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揭示了明清时期徽州妇女二元化性格在社会生活方面的表现,并试图浅析这种性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