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小学自然第三册十九课《什么力量使大气流动成风》里有一个的实验,是利用在箱内燃烧蜡烛把箱内空气加热,造成箱内外空气的温差,来证明是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箱内空气流动,“炉口”的烟被吸进箱内,好像刮起了一阵小风。可是在教学实验中,要想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在点  相似文献   

2.
自然第三册《什么力量使大气流动成风》一课,要指导学生认识风是大气在水平方向上的流动。解决这一问题是利用“风的成因实验箱”来进行的。这个实验是利用在箱内燃烧蜡烛把箱内空气加热,造成箱内外空气的温差,使空气在小范围内流动起来。通过点燃蜡烛前后的对比实验,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正是蜡烛燃烧放出的热量使空气流动成风。  相似文献   

3.
自然教材第三册《什么力量使大气流动成风》一课有一个炉灶模拟实验,设计这个实验的指导思想是利用在箱内燃烧蜡烛,把箱内空气加热,造成箱内外空气的温差,使空气在小范围内流动起来,进而引导学生把在模拟实验中的研究结果,扩展到大范围的自然界去,借助联想和想象使学生认识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第一例:从纸质的“空气流动演示箱”到“风的形成演示器” 在探究《风的形成》一课中,我们研制出新的教具和学具,成功地揭示了风的成因,捕捉住了蜡烛燃烧发出的热量使空气流动而形成的微风。  相似文献   

5.
用什么实验装置验证“蜡烛燃烧发出的热 量使空气流动成风”呢?我在教学中发现,蜡烛 燃烧发出的热量很小,因而空气流动形成的风 很微弱。教材中用纸蛇来检测这种风,并要使 纸蛇转动起来,实在有些勉为其难。首先,用厚 重一些的纸剪成的纸蛇,风力不易吹动;用轻软 一些的纸剪成的纸蛇,放到蜡烛火焰上方,纸蛇 可能会立即变形。其次,在实验时,让纸蛇远离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小学自然第十册第五课《空气成分》一课,通过在钟罩中燃烧蜡烛的实验来证明空气中至少包含有两种气体:一种支持燃烧,一种不支持燃烧,实验效果非常明显。实验中还发生了一个重要现象:蜡烛熄灭后,罩中的水面上升了。对于“水面为什么上升”这一问题,以前的教科书中涉及到了,现在的教科书不涉及了。以前的教学参考书上是这样解答的:“罩内的空气变少了,占据的空间小了。”“燃烧需要的是氧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溶解到水里去了,不然罩内的空气占据的空间不会变小,水面不会上升。”现在的教科书虽然不涉及这一问题,但不…  相似文献   

7.
蜡烛火焰用扇子一搧就灭,可为什么带火星的木炭块却越搧火星越亮呢? 蜡烛燃烧时是先熔化,再气化,蒸气和氧气发生反应,所以出现火焰。焰心的成分是蜡烛蒸气,外焰主要是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温度很高的CO_2和水蒸气,内焰既有燃烧产物又有没完全燃烧的蜡烛蒸气。当空气以较快的速度流经蜡烛火焰时,火焰各部分的气体都能随空气一起流动,使可燃性气体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  相似文献   

8.
一次,我组织幼儿进行科学活动,内容是“空气助燃”。为使杯子能完全地将燃烧的蜡烛扣住,杯外的空气进入不到杯内,我准备了三只比较短的蜡烛。实验中,一位细心的幼儿问我:“赵老师,为什么不用长点的蜡烛啊?”听了他的话,我立刻说:“那你来试一试吧!”他点燃一根...  相似文献   

9.
我对五年制小学自然第七册第六课中风的形成演示器进行了改装,效果特别好。 改法是: ①将原箱中点燃的蜡烛换成60W或100W电灯泡。 ②在点香的洞口处安装一个温度计,在电灯泡(烟囱口下)旁边也安装一个温度计,并使其伸出箱外。 ③在烟囱上口安装一小风车。 以上改法的好处是: ①用电灯光代替蜡烛光,升温快,省时、省事。 ②未接通电源前,观察到两个温度计上表示的温度基本相同,通电后,箱内温度剧升,两个温度计上读数大不一样,对比效果明显。 ③不通电时,烟囱口小风车不会转动,通电后风车很快转动了,能直观地看到空气流动形成…  相似文献   

10.
传统上,很多人用蜡烛实验来示范燃烧用去空气中的氧气。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课本第10册中第5课《空气的成分》,就用了蜡烛实验来示范燃烧用去空气中的氧气。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 1.提出问题:点燃的蜡烛,用杯子盖上,蜡烛慢慢熄灭,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杯子里的空气用完了?这是本课的引入。 2.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分析。本课用分组的实验方法,通过实验,希望学生得出以下结论: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支持燃烧,另一种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3.在以上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并讲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比例。 第一部分实验是这样的: 在一水盆中点燃一蜡烛,将一空气瓶或杯子倒盖在蜡烛上。不久,蜡烛熄灭,而水走进了空气瓶内,水量约占全气瓶的一成(10%)多。  相似文献   

11.
实验教学是自然教学的基础,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巧妙设疑,及时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认识活动,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素质。 1 趣味性设疑   学生学习有兴趣,就能积极思考,乐于参与学习活动,对老师的疑问会产生强烈的求解心理,因此,教师应多采用故事、游戏、魔术等材料把学生带入问题的情境。如教学《空气占据空间》,可选用魔术“水下烛光”来激发学生兴趣:在一小块泡沫上固定一小节蜡烛,点燃蜡烛,使之在水面上燃烧,用去底塑料瓶罩住慢慢往下压,泡沫也随瓶内水面下降,看起来蜡烛在水下燃烧,把瓶盖拧松,蜡烛也随着升上来了。又如教学《空气的成份》可选用“烛火自灭”的魔术。两个魔术都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及时设疑直指教学目标,学生会带着解疑心理和浓厚兴趣去探讨。  相似文献   

12.
用来制蜡烛的石蜡是一类含碳、氢元素的固体化合物,是一种可燃物.因石蜡熔点低,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实际上是气化后的石蜡在燃烧,燃烧时要用棉芯引导液体,所以会产生一些非常特殊的实验现象.现将初中化学新教材中有关蜡烛燃烧的探究性试题及分析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3.
蜡烛燃烧实验是小学自然教学中的一个传统性实验。蜡烛燃烧后,有一定量的水进入容器中。关于这一现象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空气中的氧气被耗尽,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溶于水,燃烧产生的水气也冷疑了,因此水槽中的水进入瓶中代替氧气占据相应的体积;另外一种是收集于瓶内的热气冷却以及燃烧产生的水气也冷疑  相似文献   

14.
风雨、雷电、日食、月食、雾、露、霜、虹等自然现象,千奇百怪,无奇不有。把这些自然现象用人工的办法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与和谐,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道风景。a.风。空气的流动形成风。扇扇子能使空气流动形成风,空气的振动也可得到阵风。用一个一次性塑料口杯,用透明薄膜把杯口封起来,在杯底打一小孔,然后,让小孔对准点燃的蜡烛,用指头弹动薄膜,薄膜振动带动空气振动,形成气流,产生风,可“吹”熄燃着的蜡烛。这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风的形成,同时还让学生掌握了空气这种介质可传声。b.雷电。当带正负电荷…  相似文献   

15.
我在教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自然第八册《空气的成分卜课时,当学生做完书中实验一后,讨论“水涌进杯子里说明了什么‘!”这个问题时,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c第一种观点认为:水涌进林子里,说明杯子里的空气用完了。第二种观点认为:蜡烛燃烧只用去了一小部分空气,杯  相似文献   

16.
在自然教学中,每节课我都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有趣的实验。向学生演示,必要时还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引导学生认识、理解科学知识的概念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例如讲《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吗》一课时,在分析空气是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的过程中,我先问学生:“空气是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这时学生中形成“是”与“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谁也不肯服谁。于是,我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寻找答案。实验后,我提出问题:“蜡烛开始燃烧,一会儿自己熄灭了,说明了什么?”学生会说:“罩内气体发生变化,使燃烧的条件不具备了”。我接着又问:“蜡烛熄灭后,玻璃罩内的水面为什么上升了一小截?”学生会说:“罩内空气少了些。”又  相似文献   

17.
本课件为中学物理“凸透镜成像”的动画演示 ,通过拖动燃烧的蜡烛 ,改变物距 ,演示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 ,帮助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规律 ,其制作过程为 :一、设置文件属性新建一个 Flash文件 ,设置文件属性 ,动画的尺寸(6 40× 4 80像素 ) ,背景颜色 (蓝白渐变填充色 )等 .二、制作燃烧的“蜡烛”动画片符号燃烧的蜡烛是由蜡烛及燃烧的火焰组成的 ,其中蜡烛是一个正方形 ,为了使其有一定的立体效果 ,我们为其填充红—黄—红的渐变填充色 .燃烧的火焰是一个近似桃形的不规则图形 ,为了使其具有动态的燃烧效果 ,我们用 5帧稍有差别…  相似文献   

18.
把一支点燃的蜡烛吹熄,这时烛芯冉冉升起一股“白烟”。用燃着的火柴去点“白烟”,“白烟”顿时燃烧起来,使蜡烛复燃,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19.
目前农村小学的自然实验设备普遍较差,就是城市小学,实验仪器配备也不尽齐全,让学生动手实验,存在着不少困难。因此,要提倡教师或学生自己制作教具。近几年来,我们结合本校的实际,通过多种途径,想方设法,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多做教具,多做实验,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用简易器材制教具做实验在教学《空气流动形成风》时,为了说明空气流动形成风的现象,我们事前做了一个长方形木匣(木匣的一端开一个圆形小孔。木匣的一侧装上玻璃,使其能灵活抽出,推进。再在木匣的上部一侧开一与灯罩底部大小相同的孔。)并准备一个煤油灯罩,一支蜡烛,一个纸做小风车和一根蚊烟香。实验时,先点燃蜡烛于灯罩下面,推进玻璃,将小风车放置灯罩口,会看见小风轮不停地旋转起来。点燃蚊烟香,放在木匣一端的小孔处,可见蚊香烟雾进入木匣里。这是因为蜡烛燃烧的时候,木匣内的空气受热膨胀而变  相似文献   

20.
200多年前的一天,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列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他把一只点燃的蜡烛和一只老鼠分别放在玻璃罩下,不一会儿,烛光熄灭了,老鼠也因窒息而死。后来他采了一些薄荷的枝叶放在玻璃罩内,再把点燃的蜡烛和老鼠放入,结果,过了很长时间老鼠还是活的,蜡烛仍闪烁着光芒。这一发现,普利斯特列喜出望外,他把自己的实验写成论文,题目是:《各种气体之实验与观察》。他认为蜡烛燃烧和动物呼吸使瓶中的空气变坏,所以老鼠死亡;绿色植物能把坏空气变好,所以老鼠能安然无恙,蜡烛依然燃烧。当时,普利斯特列还不知道氧气,所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