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萧红的艺术个性是感觉敏锐、感情真纯细腻。《生死场》未完全发挥出她的创作优势。《呼兰河传》则充分体现出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她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马伯乐》由于不符合其创作个性而成为不成功的试验品。  相似文献   

2.
萧红,原名张(?)莹,是活跃在我国上个世纪30年代后期文坛上的一位富有才华的女作家。鲁迅先生称她为“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呼兰河传》、《生死场》、《马伯乐》等以及以  相似文献   

3.
尹奕歆 《作文与考试》2023,(Z2):186-187
<正>萧红:《呼兰河传》作者介绍萧红(1911年-1942年),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回到香港以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相似文献   

4.
文章将萧红的人生历程视作一个生命文本加以阐释,以《生死场》、《呼兰河传》为代表性作品,解读其创作的独特主题意蕴———生存与怀乡,揭示了萧红艺术世界中涵纳的独特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5.
萧红是三十年代初走出北疆呼兰河畔的著名女作家。她的故乡所在省份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自1979年以来陆续再版了她的主要著作——《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以及《散文集》、《短篇小说集》。她就是凭着这些卓然不凡的作品走向全国,迈进世界的。今年农历端午节是她八十诞辰,作为她的家乡的读者,我们谨以此小文作为纪念。一、萧红创作轨迹论萧红的文友、已故杂文大家聂绀弩1980年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的《萧红选集》写  相似文献   

6.
以萧红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为代表 ,探讨萧红小说独特的美学追求———小说散文化。艺术结构方面 ,萧红小说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结构方法。《生死场》突破时空的限制 ,以场景结构小说。《呼兰河传》的结构具有“串珠式”特点。萧红小说的叙事笔调也各不相同 ,《生死场》具有叙事散文的质地 ,《呼兰河传》则具有抒情散文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论女作家肖红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是在三十年代中国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复杂的斗争旋涡中成长起来的一位颇有成就的女作家。她用自己的作品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宝库,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地位。在人世间仅度过三十一个春秋的萧红,她不足十年的文学创作生涯却是值得骄傲的,她留下了近八十万字的文学遗产。特别是她的小说创作更是富有成果的。自三十年代初开始,她便相继发表了《弃儿》、《王阿嫂的死》、《生死场》、《小城三月》、《呼兰河传》、《马伯乐》等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小说,特别是继著名的《生死场》“给上海文坛一个新奇和振动”之后,她又在《呼兰河传》中表现出了她那夺目的思想和艺术光彩。她选定了“五四”以来由鲁迅所  相似文献   

8.
萧红《呼兰河传》的悲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其小说《呼兰河传》以呼兰小城为背景,向世人展示了旧中国下呼兰河人愚昧无知的生活状态与他们生命的悲剧,在深刻地批判封建制度的同时,充满了深厚的人文情怀。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融多种文学特质于一体,其中蕴含着的思想也是非常复杂的,充满了悲剧色彩。作家萧红通过描述呼兰河人的日常生活,揭露了旧中国人民的悲剧、社会的悲剧,寄寓了作者无情的批判与讽刺。基于此,从《呼兰河传》的故事梗概切入,分析《呼兰河传》悲剧意识的源头——萧红的生平,进而对《呼兰河传》这一作品中的悲剧意识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9.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西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为了逃婚出走,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4年,萧红完成长篇《生死场》,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马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这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有着写作天才的女性命运悲凉,1942年1月22日死在香港时,她生命中的两个男人都不在身边。  相似文献   

10.
现代女作家萧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呼兰河传》与《生死场》有着主题意蕴上的对应关系。作者的现实性作意图其实是一以贯之的,由揭示苦难到寻求解脱之道,从观照现实到回归自我。荒原的苍凉、幽径的深邃中都积淀着作者对生死两极之间“人”的思索。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对萧红这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伟大的女性作家进行分析,分析的依据是《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两部作品,在对这两部作品进行研究的时候,采用的是女性的思维,在女性的视角下进行分析,从而在《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两部作品的研究中,探析萧红作品中生命意识或者是生命意识的改变与转变。  相似文献   

12.
萧红 ( 1911-1942 )是三十年代著名的女作家。她在短短的十年写作生涯中 ,创造了一百余万字的艺术瑰品 ,其中《呼兰河传》、《生死场》、《马伯乐》、《商市街》堪称传世杰作。关于萧红研究 ,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由国外浮出水面以后 ,随即引起了海内外众多学者的高度重视 ,并于八十年代在中国大陆出现了“萧红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 ,特别是视角的拓展与方法的更新 ,萧红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是由于萧红作品越来越显示出弥足珍贵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以及由此而来的独特的精神气象与美学风度。我们有理由相信 ,萧红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是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登上中国文坛的女作家萧红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两部作品进行的比较研究,运用平行研究方法,以女性视角切入。在《呼兰河传》中,萧红的着力点不再是《生死场》中男女性别间的对抗,而是转移到整个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女性自身思想局限,启发我们认识到女性真正的觉醒和解放包含着社会的、文化的以及性别自身的许多层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紫陆 《初中生》2012,(17):36-39
正【导言】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县人。萧红是中国近代最具才情的女作家之一,被誉为上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闪耀着许多女性作家的名字:庐隐、张爱玲、梅娘、凌叔华、冯沅君、冰心、丁玲、萧红、林徽因、林海音、杨绛……在这个庞大的阵容里,有一个人,以她特有的笔法,特有的姿态,书写着女性的苦难,她就是萧红。在《弃儿》《王阿嫂之死》《生死场》《呼兰河传》中,萧红都血淋  相似文献   

16.
假如没有萧红,这世上恐怕很少有人知晓呼兰河。在中国诺大的政区图上,它只是针尖大的小点儿,甚至,因其渺小,连作为点的资格,都被理所当然地取消了。然而,萧红独具匠心地赋予了呼兰河以生命。尽管有人说,这生如死差不多。 人可以作传,地也可以作传。萧红的独特在于把地理上凝固的一个点,活化成立体的、充满喜怒哀乐的、流动的一段生命流程,只为了活着。她笔下的呼兰城,俨然是一个人,有他的音容笑貌,神态心理,形形色色。 六十年来,《呼兰河传》的命运,历尽坎坷。贬低、指责、漠视……近年来又升温,重新评说。然而,《呼兰河…  相似文献   

17.
朋友,你读过《呼兰河传》吗?那个年代,萧红笔下的呼兰河流淌着“一串凄婉的歌谣”(茅盾语)。你读过《生死场》吗?是否依稀记得,那时“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鲁迅语)。斗转星移,翰海沧桑,在新世纪即将来临的大好春天里,呼兰河流淌的尽是繁荣欢乐的歌。意气风发的呼兰人民绘出一幅幅富裕兴国图,更唱出一首首尊师重教、巩固提高“普九”成果的教育歌。看吧,继1996年通过国家“两基”验收后,呼兰县1997年被省教委确定为素质教育实验区,为国家召开的农村教育改革“三北”会议提供了现场。1998年被…  相似文献   

18.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写过一部怀念故园的作品《呼兰河传》。与其它怀念故土的作品不同,萧红表达的不是对故乡生活的向往和留恋。萧红通过对家乡呼兰城全景式的描写,表现了她个体的生命体验、对故乡文化缺失的生存状态的关注以及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9.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代表作,这部小说的真正完成是在她短暂人生中的最后阶段。借助心理学的观点,从萧红的人生体验出发,揭示了萧红在疾病缠身,精神孤寂的情况下,创作《呼兰河传》的动机。  相似文献   

20.
萧红诸多的创作中都表现了苦难的主题,既是她对生命存在的内在思索,也是心理体验的外在体现。文章通过萧红小说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苦难主题的探讨,分析其创作心理的变化,以此透视萧红生命观中的苦难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