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跑训练中在提高无氧耐力的同时 ,还要注重发展有氧能力 ,高度的无氧能力是建立在有氧能力基础上的。通过对影响运动员有氧能力因素的分析 ,结合实践提出了提高中跑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采用实验法,对参加第7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14名大学高水平游泳运动员准备期进行4周以无氧阈强度和有氧无氧混合性负荷为主的有氧训练。结果表明:有氧训练显著提高运动员心肺功能,训练后同级负荷血乳酸降低,曲线右移,有氧能力提高。同时,绝对力量、速度耐力和耐力力量有一定提高。  相似文献   

3.
优秀跆拳道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的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高炳宏 《体育科研》2003,24(5):30-35
为了解我国优秀跆拳道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的水平与特征。采用实验法,对我国23名优秀跆拳道运动员在递增负荷运动过程中各时段的气体代谢指标、生理、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运动员水平越高,VO2max越大,跆拳道运动项目要求运动员具备较强的有氧代谢能力,有目的的通过身体训练提高有氧代谢能力可促进运动员整体供能水平的提高; 通过递增负荷运动中RQ、HR、O2-pluse和BLa的动态变化规律,显示健将级运动员有氧、无氧代谢能力、心肺功能和耐受乳酸能力均优于一级运动员,揭示跆拳道运动水平与运动员有氧和糖酵解供能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优秀武术散打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我国优秀散打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的水平与特征。方法:以我国35名优秀散打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递增负荷运动过程中各时段气体代谢指标、生理、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运动员水平越高,VO2max越大,散打运动项目要求运动员具备较强的有氧代谢能力。有目的通过身体训练提高有氧代谢能力促进运动员整体供能水平的提高;通过递增负荷运动中RQ、HR、O2-pluse和BLa的动态变化规律,显示优秀组运动员有氧、无氧代谢能力、心肺功能和耐受乳酸能力均优于一般组运动员,揭示散打运动水平与运动员有氧和糖酵解供能能力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少年游泳运动员代谢能力的生化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广东省少年儿童游泳运动员尿肌酐系数、血乳酸最高浓度和无氧阈游速的测定,评价他们的代谢能力。结果表明:一级运动员的无氧和有氧代谢能力均明显比二级运动员好,建议对低等级运动员在加强有氧耐力训练的基础上,优先发展磷酸原供能能力,并做好定期的评定监测工作,以便及时调整运动负荷和强度  相似文献   

6.
优秀散打运动员上下肢有氧、无氧能力的特征及训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优秀散打运动员上下肢有氧、无氧能力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优秀散打运动员无氧和有氧代谢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提示构建优秀散打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量化的指标体系以及训练工作应注意相关指标的应用。通过对优秀散打运动员与其它运动项目运动员有氧、无氧代谢能力和PWC170值的比较分析,为散打运动员向相似的对抗类项目如跆拳道、拳击、柔道、摔跤转型以及科学选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我国优秀女子排球运动员赛前有氧能力特征综合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有氧能力是排球运动员能量供能的基础,是决定排球比赛胜负的关键所在。因此,对于排球运动员有氧能力的测试与评价对于指导运动员的训练、安排训练计划十分重要,为了全面了解我国优秀女子排球运动员赛前有氧能力状况,对即将参加2010—2011赛季全国排球联赛的64名优秀排球运动员赛前通过递增负荷运动过程中气体代谢指标、各阶段生理、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总结。结果显示:我国优秀女子排球运动员整体有氧能力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存在一定差距。随着排球运动水平、运动等级、运动成绩的不断提高,VO2max也相应表现为较高的水平。通过递增负荷运动中HR、BLA、Pmax、无氧阈功率、无氧乳酸阈的动态变化规律,显示我国优秀女子排球运动员在有氧、无氧代谢能力、心肺功能、速度耐力和耐乳酸能力存在位置特征,大致表现为副攻>二传>主攻>接应>自由人,提示我国女子排球运动员训练应根据场上不同位置有氧、无氧代谢能力特征的基本要求来制定合理的发展本专项所需要的生物能量能力的训练计划,从而提高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观察了16名女子赛艇运动员30周训练期间有氧和无氧代谢运动能力的变化。前13周以力量训练为主,后17周以专项训练为主。观察发现过多力量训练无助于有氧能力发展,在专项训练期,应保持足够强度才能在发展有氧能力的同时提高最大乳酸值。  相似文献   

9.
通过比较竞技水平及不同位置排球运动员有氧、无氧能力的差异,探讨优秀女子大学生排球运动员有氧、无氧能力特征与规律,为运动员赛前身体机能评定及训练安排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以参加全国女子大学生排球联赛的32名优秀运动员为测试对象,利用跑台和功率自行车等仪器,对受试者进行有氧递增负荷和30s最大极限负荷运动。在测试过程中,分别记录运动员有氧能力相关气体、功率和血乳酸指标及无氧能力相关功率和血乳酸指标等,并对运动员各阶段生理、生化指标动态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显示,优秀女子大学生排球运动员整体有氧、无氧能力与其他耐力、爆发性运动项目的优秀大学生运动员存在一定差距;随着竞技能力、竞技水平、竞技成绩的不断提高,排球运动员有氧、无氧能力表现出较高水平;通过有氧递增负荷运动过程中运动员VO2max、HR、BLA、Pmax、无氧乳酸阈等指标动态变化规律,显示不同位置排球运动员心肺能力、负荷强度、耐乳酸能力等存在显著差异;通过最大极限负荷运动过程中运动员PP、AP、PD、BLA等动态变化规律,显示不同位置排球运动员绝对力量、力量耐力、速度耐力等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优秀女子大学生排球运动员有氧、无氧能力存在位置特征,有氧能力特征大致表现为:副攻>二传>接应>主攻>自由人运动员;无氧能力特征大致表现为:1)无氧磷酸原供能特征为:副攻>自由人>主攻>接应>二传运动员;2)无氧乳酸供能特征为:主攻>接应>二传>副攻>自由人。研究提示:排球运动员训练时应该遵循自身专项位置特征,制定符合专项能力的生物能量训练方案和计划,另外,女子大学生排球运动员在训练时应加强对主攻运动员能力的培养,在制定战术体系时主攻运动员应多参与战术配合。  相似文献   

10.
《湖北体育科技》2018,(10):900-901
赛艇运动是以有氧耐力为基础,无氧耐力为辅的体能主导的竞技体育项目。运动员体成分、有氧、无氧能力等因素影响着运动员比赛的发挥,通过实验法对湖北省男子赛艇轻量级4名运动员的体成分以及有氧、无氧能力的测定,研究其关系,为监控和评价运动员运动能力的理论依据。测试结果显示4名男子赛艇轻量级运动员具有良好的心肺机能,承受极限负荷的训练及适应长时间的大强度训练比赛的能力较强;血乳酸值较高,说明4名运动员耐酸能力较强,在比赛过程中无氧能力好,起航和冲刺能力较强。功率自行车测试结果显示4名运动员有氧能力强,持续时间长,做功效率高。体成份测试表明4名运动员基本在要求体重以内,达到比赛规定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验法,研究了运用高强性间歇训练法运动时,机体的能源供给主要来源ATP-CP和有氧供能的能量;机体承受负荷时的能源供给以ATP-CP代谢为主,负荷后的间歇期里ATP-CP的恢复主要依靠有氧代谢供给能量。对于适合高强性间歇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发展其有氧能力比发展无氧能力更为重要。提高运动员以磷酸盐系统代谢的速度耐力性为特征的运动能力,可以采用高强性间歇训练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验法研究了运用短时间歇训练法运动时,机体的能源供给主要来源ATP~CP和有氧供能的能量;机体承受负荷时的能源供给以ATP~CP代谢为主,负荷后的间歇期里ATP~CP的恢复主要依靠有氧代谢供给能量。对于适合短时间歇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发展其有氧能力比发展无氧能力更为重要。提高运动员以磷酸盐系统代谢的速度耐力性为特征的运动能力,可以采用短时间歇训练法。  相似文献   

13.
肉碱代谢与运动能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肉碱代谢及内破对运动能力影响的研究作了系统综述与分析,目的在于加强对肉碱营养价值的认识,提出运动员补充L-肉碱可行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不同运动方式对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对自由基代谢影响的研究较为普遍,本总结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分别从力竭运动、耐力训练、无氧运动三种不同运方方式对自由基代谢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采用实验法,探讨“复方抗氧化制剂”及运动训练对大鼠骨骼肌自由基代谢、运动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训练组、补充组、补充训练组大鼠骨骼肌中SOD、CAT、GSH -PX活性都高于对照组,MDA含量都低于对照组,力竭游泳时间都明显延长。提示,“复方抗氧化制剂”能够并协同运动训练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提高大鼠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水代谢与人体的运动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剧烈运动会使机体脱水,严重影响运动能力.所以,运动前、中、后都应该正确合理地补充水分.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此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男子800米跑运动员气体代谢机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男子800米运动员递增负荷运动过程中气体代谢变化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800米运动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机体的摄氧能力、通气量、氧脉搏及通气效率,在负荷运动中机体的适应性变化可作为评价运动效果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测定自行车4种不同骑速时的人体能量消耗,分析能耗特点,提出适宜不同人群有氧健身锻炼为目的骑行速度和方案。方法:以100名年轻健康人群和7名老年骑游队员为实验对象,采用CORTEX-3B便携式气体代谢分析仪对受试者10 km/h、13 km/h、15 km/h、18 km/h 4种不同速度自行车骑行的能量消耗进行测试,每个速度测试6 min,取最后2 min稳态数据。结果:(1)无论男女,随着骑行速度的增加,心率(HR)、摄氧量(VO2)、能耗(EE)、代谢当量(METs)等指标均逐渐上升,当骑速从15 km/h增加到18 km/h时,上升最明显,且METs值超过6;(2)相同骑速时,男性VO2、EE均高于女性,而男女之间相对摄氧量(VO2/kg)、相对能耗(EE/kg)、METs均无明显差异;(3)10~15 km/h骑速时,男女之间呼吸商(R)值无明显差异,18 km/h时,女性R值高于男性且超过1;(4)无论男女,13~15 km/h骑行时,大部分受试者属于中等强度运动。(5)10 km/h骑速时,超重人群的VO2/kg、EE/kg、METs均明显低于低体重和正常体重两类人群,13~18 km/h时,上述指标总体表现为低体重人群>正常人群>超重人群。结论:(1)相同骑速时,男性能耗水平大于女性,超重人群>正常人群>低体重人群;单位体重下,男女之间能耗水平无明显差异,低体重人群>正常人群>超重人群。(2)男性15~18 km/h,女性13~15 km/h可以作为中等强度有氧锻炼骑行速度的参考标准,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也应考虑年龄、超重/肥胖、锻炼水平等个体差异。(3)建议在适宜速度下,每周骑行5次,每次至少30 min连续骑行,并且保持长期骑行锻炼的习惯。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6名男中跑(800m)运动员进行运动场的800 m全速跑全程的遥测气体代谢和成绩的测试,探讨气体代谢中各指标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成绩的相关性实验发现,遥测气体代谢中的平均VO2/HR、VE、Vt BTP指标与运动员成绩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有应用于体能评定的可能性,从而为体能评价方法的更加成熟和完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