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钢琴曲<筝箫吟>是储望华先生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在这部作品中储望华把中国传统音乐精神与西方演奏技法融为一体,使其以独特的创作特征成为中西方文化完美结合的典范.本文从其创作背景出发,对钢琴曲<筝箫吟>分别从创作特征与演奏技巧两方面进行了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2.
我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储望华先生的钢琴前奏曲《筝箫吟》是一首将中国传统音乐风格和西方现在作曲技法完美结合的优秀钢琴曲,本文将通过对其的作曲技法的分析,探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元素的钢琴作品如何在新时代焕发艺术生机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3.
钢琴曲《筝箫吟》是储望华先生的代表作。作品挖掘"钢琴"——这一西洋乐器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重新演绎了中国传统乐器"筝"和"箫"的魅力,折射出中国民族文化底蕴。本文拟从作品的曲式结构、旋律曲调以及表现手法等方面诠释作品,希望对人们进一步理解和诠释作品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山东筝派是北方筝派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山东筝派拥有着大量的传统演奏技法与曲目,为中国的古筝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曲目与演奏支撑。本文将以山东筝派传承人赵登山先生创作的《铁马吟》为切入点,分析山东筝派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5.
河南曹派筝创始人曹东扶先生是20世纪杰出的中国民族音乐大师,他对奠定河南筝派在全国筝界的重要地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是河南筝派的一代宗师.曹东扶订谱的板头曲演奏具有流畅、细腻、缠绵、华丽且地域风格浓郁的特点.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形成,得益于曹先生丰富的从艺经历、深厚的技艺积淀以及高远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6.
钢琴曲《夕阳箫鼓》由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黎英海在20世纪80年代对传统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而成,不仅保留了原曲中的传统审美,也通过钢琴重新演绎了古曲中古筝、琵琶等民族乐器,真正实现了东西方音乐文化的融合.文章便结合笔者对中国钢琴曲《夕阳箫鼓》的理解,对其创作特征与演奏要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何占豪先生的创作积极拓展了筝乐艺术的新道路,使传统筝乐发展有了历史性突破。其作品吸收外来音乐文化,在中国传统器乐作品的编创中融入新的创作理念,借鉴西方曲式结构,把中国传统的民族特色音乐与西方音乐文化结合,给人们带来了审美意识的变化,将中国古老传统的民族乐器推向世界、面向全球化。本文主要以何占豪先生的古筝协奏曲《西楚霸王》为例进行简要分析,初步探索何占豪先生古筝作品的艺术特色,以及何占豪先生的古筝作品为筝乐发展产生的影响与意义。  相似文献   

8.
筝是我国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民族特色弹拨乐器,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的生动诗句来描绘筝演奏的艺术性所达到令人神驰的境界。近年来,在筝曲的创作与艺术实践之中,优秀的现代筝曲不断涌现。本文通过对所选取的现代筝曲《层层水澜》进行分析,解析曲作者的创作意图及表现手法,探究作品的艺术本质和精神内涵,为在表演中更好地体现作品的艺术特色提出见解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唐朝阔先生的<晚晴晓韵>是继<西山苦吟>后又一部有份量的作品集,共收录诗词、对联300余篇,淳朴自然而又不乏灵性.  相似文献   

10.
金星 《成才之路》2010,(29):70-71
筝曲《梅花三弄》原为笛曲,后人把它移植为琴曲,得以流传至今。由于作为主题的旋律出现了三次,故有"三弄"之称。筝曲根据古琴名家吴景略先生修订的琴谱、并参照吴景略先生和孙裕德先生琴箫合奏的《梅花三弄》订谱。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原曲有十个段落和一个尾声,改编成筝曲,已略有删节。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在关于中国古代诗学的研究中,有一种较普遍的观点,认为“言志”和“缘情”是两种互相对立的诗歌主张,“诗言志”要求为政治教化服务,“诗缘情”则只求自由抒发性灵,不考虑政治教化。文章表示不同意此种观点。作者认为,“言志”和“缘情”的意思没有根本的差别,“诗言志”是说用诗来表述内心所存想,“诗缘情”是说诗依照内心所存想而作。这两种说法本身都不涉及与政治教化的关系问题。作者还认为,志、情两词的含义原可以兼包所谓偏于理性的思想和偏于感性的情感,因此,认为“言志”偏于理性、多指表达思想而“缘情”则偏于感性、多指抒发情感的观点也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13.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4.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5.
"囷""廛"辨疑     
~~“囷”“廛”辨疑@杜香娟$中原油田第一中学!河南濮阳457000~~  相似文献   

16.
释"五"与"六"     
通过形体比较,利用同音假借原理,历史渊源法,阐释出“六”与“庐”的关系,即“六”是“庐”的初,从字族学角度,利用形训和历史推源法,揭示了“五”族字的乳化关系,并推究出“五”的本就是“抵牾”之义。  相似文献   

17.
在秦朝之前"玺"和"印"是同义词,都是指印信、图章,没有尊卑的差别。秦朝以后,皇帝的印信专称"玺",臣民的印信、图章通称"印"。"秦印"和"秦玺",就战国时期来说所指称的内容是相同的,是同义词。就秦朝以后来说,"秦印"和"秦玺"的词义都缩小了,"秦玺"由通称变成了特称,专指皇帝的印章,"秦印"指称皇帝印章以外的印章,"秦印"和"秦玺"变成了在词义上互补的两个概念,成为类义词。  相似文献   

18.
"来""去"的位移阐释与"起来""起去"的不对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道锋 《巢湖学院学报》2003,5(6):95-97,123
“来”具有“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靠近”的语义特征,“去”具有“离开说话人所在的位置或者文学作品中某一特定位置向另一地点运动”的语义特征。在“位移变化”的语义特征上,“起来”偏离了“来”,而“起去”与“去”却保持着一致。这种语义上的差异导致了“起来”起去”语法功能的不对称,主要表现为“v起来”和“v起去”中“v”的范围不对等。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简约与精约内涵:简约就是用简单的创意设计手法表达最本质最理念的艺术效果,精约是更讲究、更直接、更彻底的"简约"设计;剖析了二者共性与特性:简约与精约都是形式的现代化和简洁化,强调功能工艺的精致和效果的完美,将空间美感与神韵真实的存在于环境的自然、人性的真实之中;探讨了二者在实际中应用:简约力求以简单的方法,精当的建筑元素来获得建筑的力量,力量所带给人的美感;精约则提倡文质并重、实用与审美并重。  相似文献   

20.
“自律”的实质就是充分认识到人的“自爱、自保”本性及“互助本能”的本质及规律;反之,“他律”就是没有认识或没有充分认识人的“自爱、自保”本性及“互助本能”的结果。通过哈贝马斯的“认识兴趣结构”理论而引申、发展出“理性的兴趣”与“认识对象”相结合的认识基本功能单位。并通过“理性的兴趣”与“认识对象”这一认识结构的构建,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从而实现道德修养的高度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