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我国内地自2008年来已有15所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始进行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试点招生工作,其培养体系正处于探索阶段,暴露出很多问题和不足。而有效整合中西文化的香港地区则有着十余年的教育博士培养经验,认真梳理其培养目标、招生入学、课程体系、学习方式以及学位获得等培养体系模式,对内地教育博士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创新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我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已达四年,现有招生制度存在招生规模偏小、招生领域和招生范围偏窄、招考方式不利于选拔实践性人才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我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现有教育博士招生工作亟需制度变迁,要扩大招生规模,拓宽服务面向;改革招考形式,逐步推行申请—考核制;扩大试点学校范围。  相似文献   

3.
《教育与职业》我们知道,我国部分高校已经从今年开始招收首批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请您具体介绍一下工程博士专业学位以及它的培养目标. 唐玉立:根据规划纲要提出的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为完善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从而培养工程技术领域领军人才,经过几年的调研论证,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8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报告》.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清华大学等25个单位作为首批招收培养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试点单位,首批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从2012年开始招生.  相似文献   

4.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在我国刚刚起步,亟需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与指导.本文在了解我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现状的基础上,从培养目标、招生对象、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毕业要求等方面分析了国外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对我国的启示,并对我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我国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教育正处于试点阶段。本文分析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设置背景及特点,总结清华大学在工程博士招生及培养方面的初步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对工程博士培养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工程博士培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教育正处于试点阶段。本文分析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设置背景及特点,总结清华大学在工程博士招生及培养方面的初步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对工程博士培养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信息窗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4):6+14+71+77
我国开始培养工程博士3月30日,由科技部重大专项办公室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举办的"面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培养工程博士高校-企业对接会"在京举行,这标志着我国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正式展开。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旨在造就未来工程技术领域的领军人才,设立于2011年,今年开始招生。由经过国务  相似文献   

8.
近日,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批准我校增设科学与技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两个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学科领域。我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学科领域从15个增至17个。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我国40所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试点高校的招生、培养情况进行了调研统计,分析了目前我国工程博士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包括以系统工程与实践为特征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以"招生双审核、过程双指导、论文双评价"为主体的校企合作培养运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比较研究、专家访谈等方法,分析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历史演变,并将其划分为在职体育硕士培养试点期(2005-2008年),在职与全日制体育硕士培养并存发展期(2009-2015年)以及在职与全日制体育硕士并轨稳定期(2016-)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特点:第一个阶段为招生规模较小、学校数量的稳定性、培养目标的宽泛性、课程设置偏理论性、人才培养的导向性;第二阶段为招生学校数量扩大、招生规模不断增长、招生方式多元化、培养目标较宽泛、课程设置的滞后与理论化、奖助形式多样化、注重联合培养和产学结合;第三阶段为入学考试统一、招生规模稳定、培养质量一致、延续已有的培养机制。现存在:专业领域划分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学位硕士培养趋同、联合培养形式化、知识成果转化效率低、缺乏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等问题。从四个方面提出改革路径:服务经济社会需求、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不断提升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知识转化效率,释放多元主体活力、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希望能为进一步完善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11.
教育博士作为一种专业博士学位,培养"研究型的专业人员",专业性体现为实践性。基于实践性的教育博士基本价值定位,教育博士的招生应重视对考生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的考察,以实践需求为导向,设置实践性课程,教学上注重反思性实践,开展行动研究,把实践、反思与研究结合起来,反思实践、研究实践、为实践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与教育学博士的趋同,保证教育博士的专业性,提升教育博士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A nationwide strategy for improving Ed.D. programs is needed to overcome two important dilemmas that are typical in schools of education: low academic status for Ed.D. programs and an overreliance on tuition as a source of revenue. Other major hindrances are the lack of agreement about research-based standards, a weak alignment with other elements of educational reform, and fuzzy accreditation standards. The authors then discuss two broad strategies for reversing the downward spiral i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programs: a compact among elite schools of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ir Ed.D. programs and a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For both strategies, the authors explore lessons from a range of analogies drawn frome experience both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ternationally.  相似文献   

13.
美国的教育博士培养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仍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与挑战。教育博士与哲学博士培养趋同问题与一些教育博士项目"含金量低"的问题是其无法回避的困扰,产生了对其培养合法性的质疑。美国作为设置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最早的国家,同时也是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最发达的国家,研究其经验和教训,无疑对未来我国教育博士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教育博士是高等教育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我国现处于教育博士发展的初期阶段。厘清其发展过程中教育博士与哲学博士、教育博士与教育硕士、教育博士与职业资格等三对关系,制定特色培养方案、建立职业资格体系、采取联合培养方式。  相似文献   

15.
美国“教育博士”培养的实践、问题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教育博士培养经过80多年的发展,不断修正、完善自身的培养方案,形成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培养系统。但是,由于教育博士质量标准参差不齐,以及在学位属性和培养方式等方面表现趋同化,引起国内关于教育博士学位的争论不断。面对挑战与危机,美国一些大学教育博士项目不断改进,突破了传统哲学博士的模式,提高了教育博士的价值和意义。其实践、问题与挑战对我国教育博士的培养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美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在发展与变革的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高等教育变革是教育博士专业学位产生与发展的前提基础,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是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发展的根本保障,不断地发展与变革是解决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存在问题的基本措施。美国的教育经验启示我们:创造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环境;构建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形成我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7.
教育对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振兴与发展非常重要,教育强国需要懂教育的人办教育,实行教育家办学。教育博士(Ed.D.)是培养高层次职业教育者的实践性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教育强国、培养教育实践专家的重大举措。我国开始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试点工作,试点工作中应处理好与教育哲学博士(Ph.D.)的趋同、培养与使用脱节和社会需求与规模、质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美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教育哲学博士学位教育的趋同问题由来已久。关于教育博士研究生该不该像教育哲学博士研究生那样撰写传统博士论文,一直聚讼不休。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学认为传统博士论文不适于或者至少不能充分展现教育专业人员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尝试用专题博士论文、项目研究、顶岗实习等新型毕业环节取而代之,以便突显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Doctoral students leave their programs early due to lack of mentoring relationships needed to support degree completion and success. However, how mentoring contributes to Ed.D degree completion is not widely studied. In this qualitative narrative study, we sought to explore how multiple mentoring relationships reduced attrition in an Ed.D program. Study participants shared their experiences with mentors across their life domains (academic,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to seek support needed to promote progression and or completion of the program. Each mentoring relationship served a specific purpose. For instance, family members and friends supported participants with home duties, childcare, encouragement, and praise during their doctoral journey. Supervisors supported the participant’s success both academically and professionally. Fellow doctoral students enhanced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by sharing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providing academic and career advice/strategies. Faculty mentoring support was critical to the academic and dissertation process as well as to scholarly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20.
关于教育博士(Ed.D.)培养方案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d.D.是专业式教育博士(Professional Doctorate in Education)的缩写,是教育领域中的一种高级专业学位,旨在培养教育领域"研究型的专业人员"。该学位兼具实践性和高水平理论运用的两大特征,这两大特征要求教育博士的培养目标必须以实务为基本取向,努力培养学生丰富的理论底蕴、广阔的实践视野、独立的研究能力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为保证这一目标的达成,教育博士的培养制度需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课程设置必须以实践问题为中心,开展有价值的"问题研讨课程",同时采用互动、参与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