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课堂干扰,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些无意识的行为对学生课堂学习形成的干扰。语言干扰在课堂上,教师担心学生听不懂、记不住、想不到而对同一个问题或同一句话反复提示、强调,使处于思考、聆听、阅读、练习状态的学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干扰。这种来自教师的语言干扰,学生虽然心生抗拒,却不敢告知教师本人,教师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导致干扰长期存在。如某教师上《草船借箭》一课,要求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思考问题: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到底算到了什么?学生开始默读课文还不到1分钟,老师又把刚才提出的问题重复了一遍,还不断  相似文献   

2.
按理说,语文老师是教语文的,特别是在课堂上,他的语言应该起示范作用。但是,有些语文老师由于自身语文修养的问题,在语文课堂上,常常说出一些病句。"请轻声默读课文。"默读便于思考,而且不影响别人。课标中从第一学段就要求老师注意培养学生的默读习惯。课堂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要求学生默读,但也经常听到这样的话:  相似文献   

3.
周二下午都是我们学校的教研活动时间.多媒体教室里,上课教师神采奕奕,课堂如行云流水.上课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默读,课堂上安静得出奇.可就在这时,一声响亮的“郭老师”打破了整个教室的宁静,所有听课教师和学生都不约而同地扭过头来.  相似文献   

4.
审视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其乐融融,似乎平静、单调的课堂变得热闹、生动了.许多教师把课堂气氛活跃当作衡量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一味地追求课堂的"热闹",而忽略了默读,甚至认为默读要求学生做到不出声,会造成"冷场",让课堂气氛变得沉闷.因此,极少有教师在教学中安排默读训练,即便采用,也是蜻蜒点水般地安排两三分钟,往往学生刚把课文浏览完,来不及思考,教师便火烧眉毛似的打断学生,马上进行朗读指导.更为普遍的是,教师很少在课堂上教给学生默读的方式、方法.其结果是,学生课堂上表现热热闹闹,课后收获却少得可怜.  相似文献   

5.
读了《人民教育》上关于“干扰与注意”的讨论,我也谈谈个人粗浅的认识。 注意是学生一切学习活动的先导。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注意的稳定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造成复式班课堂上注意分散的最主要因素,是来自课堂内部动与静的相互干扰。直接教学方面进行的演示、实验、鲜艳的挂图、教师高声朗读、生动的讲述,虽能保持直接教学学生的注意,但对自动作业的学生却产生干扰;自动作业方面学生的默读、轻读、讨论、小助手活动,虽能保持自动作业学生的注意,却对直接教学的学生产生干扰。因此,为了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复式班教师在课堂…  相似文献   

6.
魅力课堂首先来源于教师的语言,一节好的语文课是否高效,不是看老师讲得有多精彩,课容量有多大,重要的是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学有所获。主要讲述了如何让老师语言魅力在课堂上绽放异彩,以期对研究课堂上老师语言魅力绽放的学者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
留心观察各级语文优质课、观摩课,不难发现,一些老师为了一味地追求课堂的“热闹”,因而只喜欢采用各种朗读形式来调动情绪、烘托气氛,营造“读书氛围”,极少安排默读训练。这说明,他们的心里只装着听课教师而没有学生。因为默读要求学生首先要做到不出声,这一点对一节课,特别是面对专家、评委,还有很多听课老师的场面来说,时间稍长一点,就会觉得“冷场”,出不了“效果”。因此,现在的竞赛课、观摩课,甚至一些名师课,都极少有默读训练,如果有哪位教师敢于安排五六分钟默读课文,那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相似文献   

8.
新课改教学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人"地位、"主体"地位,鼓励自主阅读、个性体验、自由表达.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理念的革新,不少尊重学生的"主人"地位、"主体"地位的语文课堂充满了智慧、灵动.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学生获得了最大的自由,学生随时发表意见、随时提出问题.教师暗中操作的那只手被坚决消灭了.一堂初二语文公开课上,课始老师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在小纸条上提出自己的问题交给老师.接下来语文老师几乎收到了每个学生或多或少的问题纸条,老师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针对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就组织全班学生讨论解决.一堂课就这样由学生唱戏,教师就隐身幕后.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有了充分的"自主",没有学生应和,没有被教师牵着走,没有上演一出教学的"木偶戏".  相似文献   

9.
现如今,在语文课堂上听到琅琅读书声让人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回归,特别是指导得法、层层深入的朗读更是令人荡气回肠。在新课程改革之前,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度忽视了朗读,只注重死板机械地分析课文,生搬硬套地理解内容。学生读得太少了,那种理解停留在了词句的表面,停留在了教参的标准答案上。在课改春风吹遍全国的时候,语文课堂掀起了读书的热潮。如果哪位教师安排默读十分钟课文,准会在评课时被扣上"课堂气氛不活跃"的帽子。其实,提倡课堂要有读书声是真知灼见,本人十分赞同。但是,如果只是"有声语言"在课堂上响起,而忽略了另外一种读——默读,那就是在"跟风""走极端",是不值得效仿的。教师钻研教材,主要靠反复默读,为什么学生学习课文却不让他们默读?没有潜心的默读,能静静思考吗?能发现疑问吗?能综合归纳吗?能自得自悟吗?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是决不能轻视默读的,加强默读训练相当重要!  相似文献   

10.
张丽 《教育》2014,(28):63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性、褒扬性、激励性语言会影响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把握好课堂的节奏,不能为完成课时进度而教学,应为提高课堂实效性,为学生成长而教学。发挥语言的作用数学课堂上的知识相对来说就是比较抽象、枯燥乏味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上就更应发挥语言的激励作用。当学生回答了问题之后,要用欣赏的眼光,对他们给予适当的评价。这样就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的关注与评价,也体验  相似文献   

11.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有魅力的课堂评价语,是滋润学生心灵的甘泉,是老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金钥匙。所谓课堂过渡语是指老师在讲授新的内容之前,有目的、有计划,并用一定方法所设计的简练且具有概括性的教学语言。这种语言在课堂上起着承上启下、衔接组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教师在教学中比较注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们常可以在教学中听到琅琅书声,老师们也觉得有声的课堂胜过无声的沉默,对默读这一能力的训练缺少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没有有意识地去指导学生怎么默读。因此,当学生在需要快速阅读大量文本时,由于方法不当,不仅速度很慢,还常常会"眼花缭乱",不自觉地又要用上嘴巴、手指帮忙,这样阅读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就阅读教学而言,朗读与默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必须同等训练.课标还提出:第三学段(五、六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那么,如何重视默读,让默读与朗读并驾齐驱,给孩子一个宁静的时空去细细品味,默默感受呢? 一、此时无声胜有声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老师提出问题,课堂上却鸦雀无声.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老师担心不能完成学习任务,不是发脾气就是急不可耐地公布答案,根本不让学生思考.这样的课堂,学生得到的仅仅是问题的答案.没有静静地品味,没有经历思想风暴的洗礼,那些深刻的哲理,学生能体会至深吗?  相似文献   

14.
经过实践研究表明,在学习课堂上老师的话语对学生学习结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可以利用英语本身和教师自身的智慧来激发学生学习,老师在课堂上的话语质量,比肢体语言更加能够影响学生,通过老师生动有趣的话语,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改变沉默压抑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到老师的话语中,老师也在课堂语言中结合英语知识,从而让学生有效率的学习。  相似文献   

15.
一、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教师课堂上的语言不够精炼,废话太多,提问不明确,会造成学生的无序思维、无效思维,影响课堂教学效率。虽然许多教师都十分重视让学生在课的开始提出科学探究的问题,但有不少老师经常泛泛而问:“今天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一、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存在的问题 中国传统的课堂是教师严肃地进入课堂,学生们坐得整整齐齐、安安静静,目不转睛地看着老师的一言一行;老师语言精练,教态从容,板书时大家能听到粉笔在黑板上行走的声音.老师提问,学生踊跃回答;随着老师声音落定,下课铃声响起,开始下课.  相似文献   

17.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文科老师在课堂上总是语言幽默,口若悬河.而理科老师尤其是数学老师在多数学生的印象中总是一副老学究的模样,语言讲究逻辑性,总是显得刻板单调.其实教师在课堂上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上好一节课,需要教师用有趣、简明、扼要、精确的语言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的思维,组织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总结归纳知识要点.正如曾繁雄老师所说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艺术主要是语言艺术,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是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不但语文教师需要修炼语言基本功,数学教师也需要修炼语言基本功.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课堂上经常见到这样的情景:一位学生正在发言或回答问题,其他学生却将手高高举起,渴望老师让自己发言或对刚才的发言进行补充。等到老师真的叫到这些举手踊跃的学生,很多情况下他们却重复刚才发言同学已经讲过的内容,这说明他们的注意力全部在争取发言上,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从听自然课中发现,重视传授知识,忽视培养能力的传统教学方法,仍然以各种形式表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其表现:一是“满堂灌”。有的老师把自己事先准备好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有的老师指导学生把课文中的某些词句标出来死记硬背;有的老师在课堂上,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默读课文,复述内容。二是“满堂问”。有的教师把课文中准备灌输的知识,分成若干问题,一问到底;有的老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孟波镇中学一份校本课程课堂实录的个案文本显示,傣族学生不回答教师所提问题有三种情况:不会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愿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和不会用自己的话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原因主要有:傣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陌生导致他们对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不能回答,傣族学生的文化认同出现了偏差,导致他们不愿意回答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或是母语系统向汉语系统转换复杂导致傣族学生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因此加强校本课程在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中的作用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