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个案背景:本次主题活动“真好吃”的对象是3~4岁年龄段的幼儿,前期请家长观察幼儿在家活动的行为表现。从家园共同观察的情况看,该年龄段的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是处于初步的摆弄阶段。那么,怎样使幼儿在活动中的无意识操作变为有意识的主动性探究,并在活动中逐步积累学习的经验呢?以下在活动中进行的一系列的观察记录也许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观察时间:2004年4月20~4月22日。观察目标:1、小班幼儿探究课程活动中有何特点,内容的范围应如何确定?2、如何帮助小班幼儿在活动中积  相似文献   

2.
国民体质提高趋势的联系数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联系数研究2000年浙江省国民体质调查统计数据.发现3~6岁幼儿的体质提高趋势要好于成人和老年人;城市和农村人群的体质提高趋势相同,男女人群的体质提高趋势相同,不同工作性质的人群体质提高趋势和不同地市的人群体质提高趋势不同;20~39岁年龄段的人群体质提高趋势为最差.  相似文献   

3.
用文献分析、社会调研等方法,深入挖掘、分析浙江省2000年、2005年、2010年3次3~6岁幼儿体质调研数据发现:除柔韧素质外,浙江省3-6岁幼儿的身体素质伴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男童在力量素质、速度素质、灵敏素质、耐力素质方面好于女童,在柔韧素质、协调性素质方面则逊色于女童.5-6岁是浙江省幼儿力量素质发展的敏感期.男童的柔韧性与年龄呈反比趋势,伴随年龄增长而柔韧性下降;女童4-5岁则是柔韧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为了科学促进浙江省3-6岁幼儿身体素质发展,提出转变育儿观念、教养方式、合理营养膳食等策略.  相似文献   

4.
探讨动作发展视角下,依据3~6岁幼儿身心发育特点所设计的功能性练习方案对粗大动作能力的影响,为幼儿粗大动作能力促进、教师教学设计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选3~6岁幼儿249人,分为实验组(124人)和对照组(125人),前者完成功能性练习,后者进行常规体育运动,干预时间为24周。通过系统分析法,确定幼儿功能性练习方案的内容、原则及要求,使方案更加科学、系统和实用;干预前后使用TGMD-2量表对各年龄段实验组和对照组幼儿粗大动作能力进行测评。结果:1)实验组大、中、小班幼儿粗大动作总分依次为(88.09±5.73)分、(79.69±5.77)分和(64.94±9.54)分,较干预前提高(32.37±6.93)分、(30.69±9.07)分和(32.57±8.20)分,变化显著(p<0.01);2)对照组大、中、小班幼儿粗大动作总分依次为(65.51±8.76)分、(54.24±9.19)分和(47.27±11.92)分,较实验前提高(8.80±6.97)分、(6.16±8.70)分和(16.42±8.81)分,变化显著(p<0.01),但对照组干预前后各年龄段幼儿位移动作得分、控制动作得分及粗大动作总分变化差值均显著低于实验组(p<0.01)。结论:常规体育运动对幼儿粗大动作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存在个别动作变化不明显、掌握不稳定等情况。幼儿功能性练习设计为“动作模块”与“素质模块”,前者将3~6岁幼儿的动作学习系统地划分为3个层次,为教师设计练习方案提供了依据;后者可针对幼儿特定身体素质进行科学锻炼,动作学习中兼顾身体素质的发展。功能性练习对幼儿粗大动作各指标均有显著影响且优于常规体育运动,对促进粗大动作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文献资料、数理统计、观察和教学实验等研究方法,以动作技能教育目标为依据,结合幼儿身心发育特征、动作技能形成理论和动作教育中核心动作经验理论,构建出3~6岁儿童教育中核心动作内容体系,并通过教学实验验证表明:在3~6岁核心动作经验指导下的教学活动对幼儿动作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研究结论将为幼儿早期的动作技能教育和幼儿课程体系的设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3-6岁幼儿故事创编的特点及指导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立足于"幼儿创造能力及创造人格的发展",深入剖析了不同年龄段幼儿故事创编的特点,并从宏观上提出相应的指导策略.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幼儿单纯性肥胖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状况及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学龄前儿童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WHO推荐的身高标准体重法:〉120%作为判断标准,随机抽取山东省17地市3~6岁幼儿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山东省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检出率为7.5%。男幼儿的检出率高于女幼儿,城市幼儿高于农村幼儿,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同时在统计中发现,幼儿肥胖发生率有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结论:高出生体重、遗传、缺少运动等是引起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主要原因,预防儿童肥胖重点要放在3~6岁的幼儿期。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湖州市3~6岁幼儿体质现状及发展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湖州市3~6岁幼儿体质进行分析研究的结果表明:湖州市3~6岁幼儿体质状况优良,总体水平好于全国汉族水平,但体质发展趋势随年龄而下降;部分指标低于全国汉族水平;不良的饮食习惯、疾病和体育锻炼缺乏是制约湖州市3~6岁幼儿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和战略任务。自主德育的关键是如何体现"自主"。学校一切德育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让生活中体现德育,在学科教学、育人环境里浸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德育自主发展的情感,提高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主体作用,使他们成为学校德育管理主体,增强学生主体地位,健全学生主体人格,张扬个性发展,提高学生自身道德修养,进一步提高自我教育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35~45岁年龄段非体育人口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与问卷调查法,对上海市35~45岁非体育人口的现状、体育人口标准的三个条件因素对该年龄段的非体育人口的影响以及本年龄段的非体育人口的体育态度趋向进行研究和描述性分析,结果表明:此年龄段的非体育人口比例仍高于全国2000年的同一年龄段的比例,但该年龄段非体育人口中具有一定数量的"潜在体育人口",只要重点突出,措施有力,在短时间之内增加该年龄段的体育人口数量是完全可行的.并对此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1.
摘要: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幼儿感知身体能力及移动性动作发展的差异,检测幼儿移动性动作发展与感知身体能力的关系。研究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了295名3~6岁幼儿(平均年龄4.5岁,标准差0.55年),按照年龄分组测试3~6岁幼儿的移动性、操作性动作发展(使用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第三版)及感知身体能力(使用形象化儿童感知能力与社会适应量表中身体能力感知分量表),在两个量表信效度检验基础上,采用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幼儿移动性、操作性动作发展的差异,不同性别幼儿感知身体能力的差异,采用皮尔森相关分析不同类动作与感知身体能力的关系,采用线性回归验证移动性动作发展对感知身体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量表(TGMD-3)与感知身体能力分量表(PSPC-P)在本次研究中有较好的信效度;3~6岁幼儿感知身体能力与移动性动作发展有显著相关性(r=0.654,P<0.001),与操作性技能有相关性(r=0.313,P<0.05);女童表现出更高的移动性动作发展和感知身体能力的关系(r=0.346,P<0.05);受试幼儿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中移动性动作发展较快,操作性动作发展较慢;本次研究中移动性动作发展在不同年龄分组中呈现出显著差异(P<0.001);感知身体能力呈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P<0.001),年龄分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第三版(TGMD-3)与感知身体能力量表(PSPC-P)适合3~6岁幼儿移动性动作发展评估;女童移动性动作发展与感知身体能力水平均高于男童;3~6岁幼儿的感知身体能力与移动性动作发展有正向显著相关关系,移动性动作对感知身体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应用跟骨定量超声仪 (QUS -2 )对 9个年龄段 ( 4年为 1段 ) 3 3 4名 (男 163人 ,女 171人 )健康志愿者 (除外患有影响骨代谢疾病及跟骨疾病者 ) ,进行跟骨超声振幅衰减 (BUA)测定。结果显示 :①峰值BUA位于 3 5~ 3 9岁年龄段 ,男性 ( 116 81± 3 2 6dB/MHz) ;女性 ,( 10 5 3 9± 5 2 2dB/MHz) ;②峰值骨量过后BUA随增龄而逐渐降低 (P <0 0 1) ,至 45岁年龄段时 ,男女均进入骨量减少期 :女性 5 0岁、男性 5 5岁年龄段时BUA均值进入骨质疏松期 ;③跟骨定量超声骨量峰值无明显性别差异 ,建立的峰值骨量可作为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诊断骨质疏松的基础参考值。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2010年中国国民体质监测报告和2010年澳门特别行政区市民体质监测报告为研究对象,对两份报告中的幼儿(3—6岁)体质监测部分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内地幼儿在身高、体重、BMI指数方面略高于澳门幼儿;内地男性幼儿较澳门男性幼儿偏胖,澳门女性幼儿较内地女性幼儿略胖;内地幼儿3—4岁阶段身体素质整体优于澳门幼儿,但5—6岁阶段两地幼儿素质差距减小,甚至部分澳门幼儿素质均值超过内地幼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功能性训练对5-6岁幼儿粗大动作能力发展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石家庄某公立幼儿园5-6岁幼儿143名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70人,对照组73人。实验组进行12周的功能性训练干预,对照组保持幼儿园原有体育活动内容,干预前后,通过美国大肌肉动作技能发展测试系统第二版( TGMD -2),对受试幼儿粗大动作能力进行测试。结果:(1)对照组幼儿粗大动作总分为74.65,其中位移动作得分39.82、控制动作得分34.83,较实验前74.61、38.86和35.75,未见显著性提高(P >0.05);(2)实验组幼儿粗大动作总分为85.74,其中位移动作得分44.60、控制动作得分41.14,较实验前74.22、39.62和34.60,具有非常显著性提高(P <0.01);(3)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幼儿相比,实验组粗大动作、位移动作和控制动作得分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 P <0.01)。结论:根据幼儿身心特点所设计的功能性训练能够较好促进5-6岁幼儿粗大动作水平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儿童的情绪理解与社会性发展成为目前心理学探讨的热点问题,大量的研究表明,幼儿情绪理解的发展对其社会交往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本文从实证的角度来探讨3到6岁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通过实验法、访谈法了解了幼儿预期记忆的年级效应及"后延时"对它的影响。结果表明,3岁之前,幼儿在时间性预期记忆方面的表现较差,而在事件性预期记忆方面的表现较好。但随着年级的提高,幼儿在这两方面的能力均在不断提高,3-6岁是幼儿预期记忆发展的关键时期。后延时对幼儿的时间性预期记忆影响显著,而对其事件性预期记忆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为使智障儿童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毕业后能够成为适应社会生活、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成为社会合格的公民。笔者认为,智障学校加强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智障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具体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因此,笔者从德育管理机制、德育的内容、德育的活动、德育的评价四个方面来阐述智障儿童的德育更需"人本化"。  相似文献   

18.
对经过一年幼儿基本体操训练的28名4~6岁的幼儿进入小学后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这些小学生的健康发育水平、心理素质、学习成绩、体育成绩和综合素质均高于同龄儿童,表明幼儿基本体操有助于幼儿的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建议在有条件的幼儿园应开展幼儿基本体操训练.  相似文献   

19.
幼儿在3~6周岁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发展与认知、交际水平密切相关。在开展早期幼儿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为幼儿创造更多的语言交流空间,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20.
我国海岛地区3~6岁幼儿的体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为了解和掌握海岛地区幼儿体质健康现状和体质变化规律,科学评价幼儿人群的健康水平,运用比较研究方法,通过对1 050名舟山海岛地区3~6岁幼儿体质现状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海岛地区幼儿体质状况好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柔韧性和上肢力量海岛幼儿差于全国均值;幼儿体质状况随着年龄增加而提高,但是幼儿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皮褶厚度随年龄增加而上下波动发展,柔韧性随年龄增加而下降的特征;体质状况的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较为明显.但海岛幼儿的合格率低于浙江省总体的平均合格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