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5 毫秒
1.
信息技术教学原则体系可分为移植型体系、混杂型体系和信息化结合型体系.信息技术教学原则研究的逻辑起点应该是二维度的,要注意处理好科学与人文、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突出“上通信息技术、下达课堂”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重要的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新的语文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信息技术与文本融为一体,成为基本的知识载体、教学媒介和交流工具。网络教学,为学生展开一个广阔无垠的知识世界。他们可以自己动手,查找资料;自己探索,解惑创  相似文献   

3.
我国中学计算机教学现状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校园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其现状是:基层管理对信息技术的发展认识不足,导致观念陈旧;教师缺乏应有的素质,综合技能和理论水平较低;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力度不够,投入不足。管理机制上存在一定的弊端等,这些严重制约着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开展,影响学生素质的提高。针对这些问题,除对现行的中、高考体系进行改革外,还要对师资水平和软、硬件配置提出要求,成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和评价体系,完善和建立信息课教师规范与制约机制,以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等。  相似文献   

4.
付正群 《考试周刊》2013,(76):130-131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更为紧密。信息技术学科承担着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职责。广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强化创新,立足社会发展及教育教学目标双重要求,致力于教学改革.深入推进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笔者长期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在教学中注重立足课堂,联系课外,联动家庭,构建立体化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5.
在线教学在适应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破解疫情影响下的教学困境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扩散造成的正常教学困境,信息技术更新迭代的时代潮流、教学质量问题凸显等情境,美国一流大学着力于推广在线教学模式。以在线教学支持体系完备的美国五所一流大学为例,总结提炼出美国高校在线教学体系的框架结构:秉持“以生为本”与技术革新的价值理念,创设松散耦合的组织架构并适时加以调整,广泛采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并建立教学共同体,设立专项基金与咨询委员会保障机制。最后从教学理念变革与破除教师评价障碍、削弱科层化壁垒与专业化创新组织构建、完善资助奖励机制与教学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提出完善我国高校在线教学支持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兴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课程,应用于教学;它有利于突破传统教育观念,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它丰富了教师课堂教学手段,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它引导学生学习向“探究性”转变,教师教学向“研究性”转变,激发教与学主体的创造性;它促使师生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信息技术下的新课程实验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与案例教学的整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种模式。它指的是以案例的学习过程为载体,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教学案例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完成案例教学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着眼于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高教学效率,突破重点难点,进而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把信息技术手段广泛地适当地融合到案例教学之中。信息技术与案例教学整合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在此,笔者仅做一些基础性的研究,探讨信息技术与案例教学整合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教学中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整合中重要的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信息技术不是一种辅助工具,而成为基本的知识载体、教学媒介和交流工具。  相似文献   

9.
信息技术是指目前在教学中已被陆续采用的音像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互联网络通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总称。我们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进行了如下尝试性的粗略界定,即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研究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教学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小学数学教学规律,实现信息技术系统与教学系统各要素融合的信息化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各级各类学校的网络化环境在逐步形成,很多教育工作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如何开展网络化环境下教学的研究探索工作,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活动就是在传统课堂里置于网络环境进行的。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有一种解释:“课程与学科是同等概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也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或者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领域;班级授课,小组学习,自主学习,成为即是学习的对象又是学习的手段。整合后,课程教学不仅具有传授科学知识的功能,而且具有培养和发展学生信息能力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与语文课程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融入语文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语文教师教学的工具、学生认知的工具。这种整合能够把信息技术手段恰当地融入到语文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中,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结合的有机产物,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的改变,更是语文教学观念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正深刻改变着我们的学习。信息技术使整个教学体系产生了 一系列的变革。形成了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重要的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新的语文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信息技术与文本融为一体,成为基本的知识载体、教学媒介和交流工具。网络教学,为学生展开一个广阔无垠的知识世界。他们可以自己动手,查找资料;自已探索,解惑创新;合作研讨,共享成功,这样,让语文教学的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统一的特征与网络自由、交互、开放的特点相整合。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各种要素整体协调、互相渗透、相互融合成统一的教学体系,共同创设教学情景,共同推动教学环节的展开,共同促进教学目的达成.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信息技术要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起来,其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对教学质量、教学水平及学生能力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以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泰山出版社四年制初中版)为对象,以双向性、全面性、多元性为原则,研究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体系中的具体内容及实施方式,实现教学评价体系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不断地深入高中物理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亏段正成为一种强有力的、不可或缺的教学工具,但从近几年的实践看,信息技术并没有真正与高中物理课程教学“融俣”在一起,本文中作者结合参与“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的教学项目研究经验,就信息技术与局中物理课程的整合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几点整合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建立适合新课程实施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不仅可以衡量教师教学水平、测量其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效率与水平,为改进教学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我们思维的创造性工具:而应用于教学工作也正在逐渐深入。但若客观地看,其现状是:大多以“观摩课”的形式开展,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点缀,信息技术并没有真正与学科教学“融合”在一起。显然,用发展的眼光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条件在逐渐完善,且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是必然趋势。下面就高中物理教学的角度谈谈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要做的几点准备。  相似文献   

19.
浅谈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效地整合起来,将信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的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扩展教育和教学领域。  相似文献   

20.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使之在课程教学体系中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它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1998年,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首次在国内推广“整合”的理念,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业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为了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与发展,笔者从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搜索相关论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其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