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威廉·冯·洪堡是19世纪初期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德国"现代大学之父",其在19世纪初期提出并逐渐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大学理念,在德国以至整个世界的大学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印记,对现代大学制度有着及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敏 《中国教师》2013,(19):58-61
一、德国教师教育概况 所谓教师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专业性或职业性教育,其主要任务是培养、训练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德国早期比较正规的教师教育体系,大约是从18世纪中叶开始形成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威廉·冯·洪堡担任公共教育部长以后,对德国的初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建立起一整套教师培养、考核和聘任制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要论述了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依据,提出了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适应性原则、诚爱原则、教书育人原则、自律律他原则,以作为在新形势下加强师德建设的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生物教学中必须贯彻生物的多样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同样要贯彻辩证的有机统一的原则。在生物教学中,必须要求我们的教师给予学生一个正确的辩证的全面分析问题的世界观。它是建立在世界都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的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5.
教育语录     
《小学生》2011,(4):F0002-F0002
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德国]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一篇四章 一个怯弱的教师决不能教出一个英勇的学生来。——[印度]甘地《自传·精神训练》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德国高校教学研究会、德国高等教育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德高等教育论坛于2011年7月11—15日在德国汉堡大学和柏林理工大学召开。本届论坛有中方代表13人,德方代表30人。汉堡大学副校长郝格·菲舍尔(Holger Fischer)教授以及柏林理工大学副校长嘉布丽勒·温道夫(GabrieleWendorf)教授出席了本届论坛并致欢迎辞。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了德国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形成过程,并分析了目前德国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通过对我国借鉴德国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必要性以及障碍性等因素的分析,来探讨德国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在我国职教领域的适应性问题,以此明确未来我国在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第斯多惠在对天资以及天资与教育关系的认识的基础之上,论述了教育的自然适应性原则和文化适应性原则,探讨了自然教育的教学原则,为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2008年11月4日,由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和上海师资培训中心共同承办的“教师继续教育与管理”高级研修班在上海师资培训中心开班,研修班至11月7日结束。来自上海黄浦等18个区、县教师进修学院的部分院长、副院长、培训部主任等共计32人参加了本次培训。为时五天的“教师继续教育与管理”高级研修班由德国慕尼黑教育学院院长汉茨·雷迈尔博士主讲。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教育史上,从亚里士多德发端的“自然适应性原则”被许多教育家继承和发扬,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一原则今天依然是教育方法论的重要依据.然而,这种理论存在着严重的理论缺陷——忽视了人作为社会人的文化属性从而忽视了教育与文化的深层关联.第斯多惠提出的“文化适应性原则”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极大地丰富了教育理论宝库.但第氏却给这一辉煌的命题以不必要的限定,妨碍了他所应该达到的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11.
有关教师职业魅力的调查表明,德国教师在民众之中享有很高的社会声望,而且教师对其职业的满意度也很高。这一调查结果不禁引发我们对德国教师职业为何如此富有魅力的思考。文章分析表明,德国教师职业的魅力一方面得益于德国提高教师职业地位和待遇的措施,如教师是公务员,工资待遇高,工作时间短,休假时间长;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德国教师教育的高质量以及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安排,如教师入职支持、系统的教师评估、教师定期进修与继续教育。  相似文献   

12.
“慎独”一词出于《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科其所不睹,恐慎科其所不闻。莫见手隐,莫显手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做人的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  相似文献   

13.
德国的职业教育哲学是德国职业教育区别于其它国家的职业教育的根本特征。它既体现在教育教育层面的职业行动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的理念上,也嵌入在制度层面的双元原则、共识原则和职业原则这三个基本原则之中,还扎根于德国特有的职业精神与文化以及理性精神之中。在德国职业教育哲学的不同层面中,职业原则和职业精神可以被看作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根本原则和精神,具有更加基础性的作用;其不同层面不是一下子形成的,也不纯粹是人为设计建构起来的,而是不同历史时期逐渐演化和人为设计共同作用的产物,且它也受到当下环境下变化所带来的挑战。我们在学习德国职业教育的经验时,要关注其背后的制度和文化基础,并尝试在学习和借鉴其经验时,深入理解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理念,并在自己的土壤和环境中进行尝试,建构起有中国特色且适应经济社会与人的发展的职业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14.
德国中小学教师培养与发展模式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的教师教育闻名世界。教师培养的三个阶段:职前培养、见习阶段和入职后的培训,是德国教师质量高的一大法宝。另外,德国教师的资格认定、聘任和待遇也是颇具特色。通过德国教师制度探析,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2011年11月14~15日,浙江省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合办的教师培训合作项目——"幼儿运动能力培养与测评"工作坊在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举行。这是汉斯·赛德尔基金会选派的下萨克森州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奥斯纳布吕克大学体育与教育学教授、运动感知及精神运动学研究中心主任雷娜特·齐默尔第三次来杭州主持培训工作。齐默尔教授本次带来4名研究助手参与工作坊活动。浙江省16名幼儿园教师  相似文献   

16.
少木森 《师道》2008,(2):47-48
德国莱法州教师进修学院院长贝托·普里贝开玩笑说:你们中国有一句话:“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话,在你们那儿是批评人的:在我们这儿就不一定是批评了。西方社会都流行着一句话:“管好自己,不给社会添麻烦。”  相似文献   

17.
比例原则近年来在公法领域得到发展和完善,它不是宪法明文规定的一项法律原则,而是通过判例在司法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比例原则包括适应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和均衡性原则三项子原则,主要作为违宪审查标准在宪法中得以适用.本文从研究美国违宪审查判例出发,探讨宪法视野中的比例原则。在我国宪法中引入比例原则,对完善我国宪政体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黄蕾 《中国教师》2012,(23):73-76
<正>众所周知,德国的教育严谨而高效。自从亲身融入到德国的教育中,笔者才惊喜地发现,在"刻板"的德国面具之下,德国人受教育的过程是如此的愉悦。笔者在德国吉森大学教中文,学校教学中心在每个学期都会为在职教师安排5次校本培训,有德语授课和英语授课两种班型,不同专业的教师可以自由报名参加。这样,笔者有幸在教师校本培训中享受了"德式教育"的快乐。德国教育始终贯穿着一个不变的教育理念,即"行动导向"教学。基于这一理念,德国的教师培训并不是传统的静态讲授式培训,  相似文献   

19.
出色的教师教育体制一直以来都是德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特点.德国非常注重培养教师的质量及其有效性。德国在国际学生项目测试中惨败暴露出培养有效教师的一些问题,重塑新的教师专业形象.改革职前教师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确保充足供应高质量的教师和改善教师的职业结构与激励机制等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喻叶东 《教育》2011,(15):24-25
"共同体"一词源自1887年德国现代社会学大师斐迪南·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他认为共同体是一种真正的共同生活,目标一致、共同理解、共同参与和享受为一体,个体生活于共同体中并通过共同体实现自身的存在。由"共同体"理论延伸到教育领域而诞生了各种类型的"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