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科设置的增多,行业特色型高校内部管理水平面临严峻的考验,进而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问题.推行目标管理是行业特色型高校创新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的一种有效方式.结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实践与探索,阐述了行业特色型高校实行目标管理的意义、可能面临的困难及应对举措、实行目标管理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行业特色高校发展趋势分析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业特色高校主要指在世纪之交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中划入教育部或省区市等为主管理的原行业部门所属、行业特色鲜明的高等学校.传统的行业特色高校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由原行业部门管理和指导;二是其学科专业主要围绕行业的产业链进行设置;三是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主要服务于行业.  相似文献   

3.
李博 《文教资料》2013,(26):81-82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质量和特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现实要求的时代背景下,本文概述了新时期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建设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意义,并从大部制改革、管理重心下移、建设高素质专职管理队伍三个维度浅析了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建设研究型大学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划转地方管理后的行业特色高校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业特色高校凭借其在办学定位、学科设置、人才培养和产学研结合方面的独特优势而成为我们高教领域的一支特殊而重要力量.划转地方管理后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行业的扶持作用、高校的勇于践行的魄力,方能进一步促进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视新时期的就业挑战,相关各方同步改进就业管理,促进高校毕业生成功就业,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时代课题.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的战略设计上,急需确立新的发展思路.首先,在国家发展的战略构想方面,经济社会发展由经济增长优先转为促进就业优先,社会保障政策从以救助性福利为重点转为以创造就业为重点,人才市场从限制进入某些行业转为降低门槛、鼓励进入尽可能多的行业.  相似文献   

6.
行业特色高校主要指那些源于行业管理,在世纪之交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中划入教育部或省区市等为主管理的原行业部门所属高等学校。大多数行业特色高校具有若干能够代表国家先进水平、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高水平学科,在促进国家科技进步,服务社会、行业和地方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行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技术支撑、行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具有参与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独特优势。但是,行业特色高校在学科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相对较为薄弱。学科发展严重不平衡已经成为制约新时期行业特色高校发展的主要障碍。加快行业特色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已经成为行业特色高校发展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行业特色大学文化是行业特色高校的重要教育资源.要充分发挥行业特色高校的文化育人功能,必须把行业文化体现在教育教学中、融入到日常教育中、贯穿于职业教育中,努力构建特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机制、行业文化日常教育机制和行业文化教育长效机制,大力培育行业特色高校的文化育人氛围,不断提高行业特色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8.
构建行业特色型高校师资培养新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业特色高校过去长期隶属行业管理,依托行业办学,与行业之间高度契合、资源共享,共同培养高校行业特色型师资人才。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后,很多行业特色高校与原行业系统之间沟通渠道和机制日益弱化,行业对高校的支持力度不断减小,基于学用一致、资源共享的传统行业特色型师资培养模式难以持续,各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行业特色型师资规模逐步萎缩,从事行业领域技术研究的专注度下降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行业特色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行业特色高校治理经历了隶属行业的垂直管理的行业化阶段,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去行业化阶段,目前面临着“再行业化”的挑战。新时代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需要树立共同治理的价值取向,内部坚持特色发展,外部与行业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构建政府统筹、高校主体、行业引领的新型治理关系。在共同治理的实践路径上,政府应该进一步发挥牵引共治的作用,形成行业共治的结构体系,提升行业特色高校共治能力。  相似文献   

10.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依据、内容与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理论依据是科学发展观、高等教育规律和文化产业的行业特性,实践依据则是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特色不突出和高校特色建设的大势.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而产学结合、学政结合和教研结合则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数次院校大调整和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造就了一大批行业背景深厚、特色优势明显的行业特色型高校。多年来,行业特色型高校在培养国家急需人才、服务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国家大力推行"2011计划"、组织开展协同创新的背景下,行业特色型高校应当积极行动,培养行业领军人才,进一步促进行业与高校的共同发展。一、创新型国家建设亟需培养大批行业领军人才  相似文献   

12.
行业特色型高校在我国高校布局和结构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主要运用S-C-P分析范式,首先简要阐述我国行业特色型高校的演变、现况和特征,然后从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优势特色学科与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跨境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分析了行业特色型高校的行为和战略选择.这些行为和战略选择决定了行业特色型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业绩和成效.  相似文献   

13.
行业特色高校是一类特殊的高等教育学府,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行业特色高校正处在分化、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如何保持和强化自身办学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行业特色高校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如何发展研究生教育,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这也是直接关系到行业高校是否成为高水平院校的重要问题。行业特色高校要针对自身特点,从正确处理招生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发挥原有行业优势、实行双导师制及与国内外其他高校合作进行联合培养等方面创新研究生培养途径,以成为高水平的院校。  相似文献   

14.
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与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业特色高校主要指那些源于原国家行业部门所管辖的高等学校,在上世纪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划入省市地方政府管理。这些高校现正处于新的重要发展时期,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实践证明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是行业特色高校保持和强化原有行业特色,形成其独特优势的一条重要路径;是为行业提供人才、科技服务的有效措施;也是促进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行业特色高校是指那些源于行业管理,在世纪之交划归地方政府管理或者转为教育部直管的原行业部门所属的高等学校。这些高校,特别是部分划归为地方政府管理的高校,由于投入不足,学校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原有特色有所削弱,加上原部委有些被撤销,使学校与原行业部门的联系进一步弱化,高校的就业问题变得更为艰巨。  相似文献   

16.
正协同创新是行业特色高校发展壮大的战略选择。作为行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行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技术支撑,行业特色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具有独特优势。然而,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行业特色高校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挑战,如与原行业系统之间的沟通渠道和沟通机制日益弱化、原所属部委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出现大量缩水甚至断流、在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17.
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主要是指那些原属行业管理,在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中划入学校所在省区市为主管理的原行业部门所属高等学校,其文科发展规划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笔者试着从"弯道超越""交叉融合""特色凝练""夯实基础"等学科战略角度出发,不断创新文科师资队伍建设、平台建设、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努力构建合理、良性、有效的文科发展生态系统,以期实现地方行业特色高校的战略升级。  相似文献   

18.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仅需要若干所高水平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也需要一批行业特色鲜明、办学质量高的多科性大学.文章分析了新形势下行业特色高校面临的发展困境,并提出了行业特色高校的办学策略.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和行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创新型社会建设,产学研融合是行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的先进模式.本研究以军工行业为例,通过对九个特色企业的访谈分析发现,当前行业特色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方式呈多元化趋势,但在利益分配、资源供求、教师投入、人才类型、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以及文化认同等方面仍存在问题.行业特色高校要在学科规划、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专业建设、行业文化育人、行业特色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以优化体现双赢的合作机制为保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学生实践创新、传承创新行业文化,通过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撑培养全面发展的行业特色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许多行业特色高校的奋斗目标.通过分析行业特色高校的内涵和特点,提出行业特色高校要建设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宏观层面应该实施差异化战略、目标集中点战略、紧紧依靠行业战略,在中观和微观层面应通过学科交叉融合、组建联合科研团队以局部带动整体的途径实现向研究型大学的演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