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对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成绩与天气条件的相关性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马拉松比赛成绩与天气因子如:气温、湿球温度、人类生物气象学指标相关显著。例如前十名运动员的平均成绩与气温的相关系数为r=0.8910。据此,将气象条件分为三类:适宜、一般、不适宜马拉松跑,从而确定了马拉松比赛的最佳天气指标。文中还提出“气象成绩”的概念。“气象成绩”占总成绩的一部分,随着天气条件的变化而波动并在某些运动项目(如马拉松跑)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赛事路线的视角出发,对马拉松运动员比赛成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达到提高运动员比赛成绩的目的。研究表明:赛事路线中影响马拉松运动员比赛成绩的主观因素有运动员对路线的熟悉程度、对不同路向测量方法的掌握情况、对各种路段针对性的训练情况;客观因素有路面状况、赛道周边环境、赛事服务者等。建议:运动员赛前要了解影响比赛成绩的主客观因素,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本研究为教练员、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提供参考,以引起教练员、运动员的重视,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赛事路线的视角出发,对马拉松运动员比赛成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达到提高运动员比赛成绩的目的。研究表明:赛事路线中影响马拉松运动员比赛成绩的主观因素有运动员对路线的熟悉程度、对不同路向测量方法的掌握情况、对各种路段针对性的训练情况;客观因素有路面状况、赛道周边环境、赛事服务者等。建议:运动员赛前要了解影响比赛成绩的主客观因素,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本研究为教练员、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提供参考,以引起教练员、运动员的重视,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今世界已掀起马拉松热潮。我省也将马拉松列入省比赛项目。今年二月十日在常熟市举行了省马拉松比赛,同年十一月十八日再次在常熟市举行了第二次比赛。(见表一)从表一中可以看出这次比赛不仅人数多,而且成绩也较好,说明我省马拉松运动开展以来取得的成绩。虽然这次天气较第一次  相似文献   

5.
以我国、亚洲和世界男子马拉松最好成绩演变、1980-2004年我国和世界历年前10名运动员平均成绩以及我国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和亚运会的成绩为切入点,通过文献资料调研、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我国男子马拉松运动发展历程,揭示我国男子马拉松运动发展的规律和特征.研究表明,我国男子马拉松运动发展表现出阶段性和破浪式特征,在亚洲成绩位于日本和韩国之后,在世界属于中下游水平,运动员境内外成绩存在差异,运动员运动寿命短等特征和规律.但同时,我国男子马拉松运动在地域、人口、训练体制等方面具有潜在的优势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访问及灰色系统理论等研完方法,对1985~1994年间的八次重大女子国际马拉松比赛中获得前10名选手分段成绩的变化作了系统分析。揭示了各分段成绩变化对总成绩的影响及其体力分配的一般态势,指出20~35公里段是影响优秀女子马拉松选手运动成绩的关键段落,进而给出了进行重要段落训练时的量化控制模式,为教练员制订训练计划和控制重要段落的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对我国参加2009年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的优秀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训练特点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马拉松跑的成绩与运动员的年龄、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等相关性较低,而与5 000 m、10 000 m和半程马拉松跑的成绩高度相关;与外国运动员相比,我国马拉松运动员采用大强度、大训练量的训练相对较少;应加强力量训练,并高度重视高原训练,这是取得优异运动成绩主要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8.
实验室研究发现,恰当的能量补充和液体补充策略可以提高耐力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比赛成绩。有关马拉松运动疲劳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运动成绩的研究很多,且多见于生理、心理和环境等几个方面。其中,机体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尤其是肌糖原的代谢尤为重要,因为强度超过75%VO2max的运动主要依靠肌糖原供能,而运动90 min后肌糖原面临耗竭。因此,能量补充和水合状态是影响马拉松运动成绩的关键所在。研究人员试图通过改变能量和液体补充策略来提高马拉松运动员的成绩,如进行周期性的低碳水化合物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身体  相似文献   

9.
运用体育情报学的研究方法,对国际田坛资讯进行了多年的跟踪研究,试图从历史的、科学的和专业的角度对亚洲女子马拉松竞技项目的发展和实力进行分析。本文对亚洲女子马拉松选手在过去7届奥运会上的表现(1984-2008),亚洲女子马拉松选手在世界锦标赛中的表现,亚洲女子马拉松选手近8年在五大赛(波士顿、纽约、芝加哥、柏林、伦敦)中的成绩以及1979—2000年亚洲女子马拉松选手进入年度世界排名前10名和2001-2010年亚洲女子马拉松在世界年度优秀成绩(即2小时30分以内)进行了统计分析,以便在此基础上取得一些启示,为中国女子马拉松成绩水平的提升出谋献策。  相似文献   

10.
王笑光  宋来 《冰雪运动》2007,29(4):55-57
采用文献资料、现场观察和成绩统计等方法对2007年中国·哈尔滨"太阳岛"杯亚洲轮滑马拉松锦标赛暨全国轮滑马拉松公开赛状况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中国轮滑马拉松目前男子组运动员水平相差较大、男女运动员普遍存在冲刺能力差等问题,为我国轮滑马拉松运动员和教练员取得好成绩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马拉松跑”是我国体育产业大发展的代表性运动,政府部门和中国田协连续出台多项措施推动马拉松赛事的科学化发展。“马拉松跑”已经成为推动全民健身、弘扬体育文化、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平台,成为发展体育产业、推动体育领域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引擎,有效带动健身、休闲、娱乐、旅游和设施装备等相关产业发展,使我国马拉松赛事的关注度和产业效应不断增加。采用文献法、调查法、逻辑法等,对我国当前马拉松赛事开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当前我国马拉松赛事增长速度虽快,但由于缺乏科学化发展规划和相关专业人才,导致大量赛事之间盲目模仿,在赛事组织、赛事内容、赛事营销、品牌建设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同质化”问题,特色和内涵缺失。建议通过建立多方合作的组织机制、建立多样化的竞赛体系、提升马拉松赛事品牌质量、培育全面监管下的产业市场、加强行业人才队伍培养的方式消解“同质化”问题给我国马拉松赛事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其实现科学化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从马拉松本地赛事参与者视角讨论了马拉松赛事文化和城市居民幸福指数的关系。首先构建了马拉松赛事文化和城市居民幸福指数的指标结构,进一步提出马拉松赛事文化和城市居民幸福指数关系的理论假设模型,以2016年参加杭州马拉松比赛的杭州籍运动员、工作人员等520人为调查对象,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表明,马拉松赛事文化构成3个预测模型分别为:1)由马拉松赛事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构成对居民幸福指数社会条件的影响模型(R^2=0.018);2)由马拉松赛事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对居民幸福指数身心健康的影响模型(R^2=0.059);3)由马拉松赛事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对居民幸福指数自身因素的影响模型(R^2=0.045)。研究发现,马拉松赛事文化主要通过其形成的物质文化现象作用于居民的身心健康,从而提升幸福感。研究结果预示,马拉松文化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研究可对马拉松文化如何改变居民的生活方式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3.
在女子马拉松训练中,年度周期安排是其训练计划的核心内容。对于一个跨度较大的时间周期,马拉松运动员需要通过合理的周期安排来逐步培养起竞技状态,使之在比赛中呈现出最佳竞技状态。中国女子马拉松是一支较有国际影响力的队伍,通过对该队伍训练周期安排的研究,可以从中发现和探索马拉松训练周期安排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通过对我国女子马拉松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调查了解,结合优秀运动员重要比赛年度周期安排的实例分析,逐步勾勒出女子马拉松训练周期安排的一些主要特点。这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女子马拉松训练过程安排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相似文献   

14.
汪洋 《福建体育科技》2010,29(3):17-19,23
本文主要对马拉松运动员亚高原训练期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监测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在亚高原和平原大运动训练后PH值比较也无明显差别;2)强化训练后PRO排泄量明显高于一般训练后,比赛时PRO值最高,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3)亚高原训练的测试表明,运动员在亚高原期间,血尿素氮值普遍高于平原值(P〈0.01)。与初上高原相比,随着机体的快速适应,血尿素氮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马拉松赛事作为竞技体育的一种,自2014年以来在各大城市蓬勃发展,成为宣传城市作为城市名片的一种。马拉松赛事由于竞技性和里程长等特点以及在参赛时对于跑者安全性的考量,在进行马拉松赛事举办时,需要进行交通管制,对赛道进行封路。这势必会对公众出行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能平衡二者,既能减少公众出行的不便利,又能设计出好的赛道便利与完赛。自"马拉松热"以来一直就是需要平衡的事情。本文立足于此,积极商讨平衡策略,为此赛事完善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运动员赛期心理状态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竞赛期间裁判判罚、天气、对手发挥以及客场劣势等是运动员赛期心理状态的影响因素,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采取模拟训练、暗示训练、自信训练和归因训练等方法可以使运动员有效调控心理状态,提高运动员对竞赛的各种适应能力,使运动员在复杂多变的竞赛期正常发挥运动水平。  相似文献   

17.
Literature has established that a range of physiological, biomechanical, and training variables influence marathon performance. The influence of anthropometric characteristics has also received attention. However, despite major marathons exceeding 40,000 participants and approximately a third of these runners being female, no data exist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breast on running performance. This cross-sectional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breast mass on marathon finish time. One hundred and sixty-eight of 321 female marathon runners contacted completed an on-line survey focusing on marathon performance during the 2012 London marathon. Participants were categorised as smaller (<500?g, 54%) or larger breasted (>500?g, 46%). Regression analysis identified that 24% of marathon performance variance could be explained by body mass index (BMI), but breast mass improved the model to explain 28% of performance variation. The model determined that for women with 32/34 or 36/38 underband each increase in cup size equates to a performance decrement of 4.6?min or 8.6 min, equivalent to 34.4?min difference between a woman with 36A compared to 36DD breast size. Larger breasted runners had greater BMIs, completed less marathons and had slower marathon finish times (316?±?48?min) compared to smaller breasted runners (281?±?51?min). Twenty-five per cent less larger breasted women finished in the fastest quartile.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differences in breast mass are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female athletes and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future research in this area.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和数理统计法等,以2013—2018年我国举办的马拉松赛事为研究对象,基于对我国马拉松赛事发展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以理论力学理论为指导,构建我国马拉松赛事发展动力评价指标体系和动力机制理论模型,并对动力机制理论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马拉松赛事发展动力评价指标体系,包含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2)我国马拉松赛事发展动力的测量指标、影响因素均与综合指数呈正相关关系(R>0.45);3)我国马拉松赛事发展不同年度的综合动力值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F=0.284,P>0.05);4)我国马拉松赛事发展不同影响因素和动力要素的动力值存在显著性差异(F=30.504,P<0.01)。我国马拉松赛事需要从协同发展、市场化运作、赛事创新、政策落实等视角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完善,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马拉松赛事的健康与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