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静 《教育导刊》2006,(7):62-62
这是一节我校一年级校本课程《秋姑娘的电报》一文的教学:新课伊始,我播放美丽的秋景课件,引导学生思考:大自然的风送来了谁的脚步声?学生听了《秋叶飘飘》一文的吟诵,很快回答是秋姑娘来了。为了让学生带着问题仔细观察,寻找答案,有一个自己探索、思考的空间,我又提问:“你们从哪些地方看到了秋姑娘的到来?”引导他们进行主动学习。在此基础上,再展开交流。不久,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我是从秋天的落叶看到秋姑娘的到来。”有的说:“我是从金色的稻田看到秋姑娘的到来。”有的说:“我是从大雁南飞看到秋姑娘的到来。”有的说:“我是从成熟…  相似文献   

2.
"老师,我最怕您提问了,因为语文课的课堂提问最让人摸不着头脑."这是一个学生在段考作文《老师,我想对您说》中说的一句心里话.看到这句话,我心理压力很大.的确,在课堂上,我们经常讲得口干舌燥,可偏偏还是有一些学生在看韩寒的《幻城》,有的学生两眼无神,魂游九天,有的看似正襟危坐,却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甚至进入了梦乡……当老师提出问题时,大多数学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实在是"金口难开",纵然开口也是言不达意,条理不清;有的学生平常聊天时滔滔不绝、幽默风趣,可课堂回答则是前言不搭后语,毫无逻辑,至于语言表达中简单、生硬、头绪不清的更是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3.
在一次科学教研活动中,我听了四上《溶解》单元《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一课,感触颇深。教师在一开课就让学生进行猜想:"这里是100毫升的水,你们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此时学生在认知一片空白的前提下进行盲目地猜测:有的说能溶解6克,有的说能溶解30克,有的说能溶解100克,还有的甚至说能无限制地进行溶解……此时教师无法对学生的猜想进行合理的评  相似文献   

4.
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训练项目是“展开丰富的想像”.我告诉同学们我要跟他们一块完成这一单元的作文,同学们很高兴,显得也很轻松,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上题目《一粒种子历险记》,我的要求还没讲完,有的同学脑上就有了愁云,有的同学翻开了《优秀作文选》.这时我发现后面板报上的漫画,提问道:同学们喜欢不喜欢连环画?他们兴高采烈、异口同声地说:“喜欢.”我在黑板上开始画起来;画面(一),一位农民伯伯打场收粮的遗漏了一粒种子.画面(二),狂风来了把这粒种子抛向天空又落进大海里.画面(三),种子在海里与鱼、虾展开了搏斗,受伤后被蚌搭教.画面〔四〕,一只正孵小鸡的老母鸡让种子钻到她翅膀下休养,勇敢的种子谢绝后又踏上了征程.画面(五),种子爬到一颗树洞里想安家,被一群蚂蚁围攻,种子冲  相似文献   

5.
最近,我读了一本小学语文老师写的《新课标小学作文探究》论文集,参加了“全国青年教师作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重点听了邵坤老师的《放飞童年》和樊铭路老师的《我想变》的教学。读了论文,又听了作文课,我感觉耳目一新,非常高兴。我从中看到了小学语文老师作文教学指导思想的改变,看到了老师们在作文教学上提出的新思路及具有创造性的指导方法,看到了老师们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也看到了小学生作文表达的童心。变化之一:变学生被动作文为学生自主作文很多教师都提到:“学生认为作文难。难在何处?难就难在学生没兴趣,没话说。”为什么呢?有的…  相似文献   

6.
闲聊     
来自江苏的王老师来信说:“编辑部的各位编辑老师你们好,我是一名语文老师。今生有幸与《学生阅读世界》结缘。第一次和它见面是在课堂上,那天一名学生上课看课外书,我冲过去把他看的书拽了出来。当我看到那具有意境和内涵的封面的时候,我的心顿时一阵温暖,不禁被这精美的装帧和具有深度的画面所吸引。于是,我明白了那名学生为什么冒着危险在偷看。鉴于这些,我并没有批评那个学生。  相似文献   

7.
案例一:在执教《二泉映月》时,李老师为了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阿炳悲惨生活的心境,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一位才华横溢的民间艺人,手执二胡,沿街乞讨,遭遇了一个又一个的冷眼;晚上则露宿街头。在画面播放的过程中,始终萦绕着那段凄凉悲惨的音乐,学生们目睹这样的画面,有的眼圈通红,有的小声啜泣,整个教室充斥着悲伤的气氛。画面看完后,李老师说:“看完了画面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的情感一下子被激发起来,纷纷表达了内心的感受:“这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民间艺人,落到这样的地步,真让人痛心。”“社会对他如此不公!竞让他流落街头。”“老师,看了画面我都流泪几次了,我被阿炳的遭遇深深地打动了。如果阿炳还在的话,我愿意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捐给他。”“看了画面我已理解了阿炳为什么会创作出让人伤感的《二泉映月》,这是他个人生活的写照……”  相似文献   

8.
殷艳玲 《宁夏教育》2007,(11):60-60
我在上《我真希望》一课时,让学生自由读诗,学生读了一会儿,我看到学生对儿童诗格外感兴趣,读得很认真。乘机引导学生:"你认为读懂了诗,读出了感情,就请在课题处给自己画两张笑脸。"检查朗读后,我抽查学生给自己的奖励情况。同学们有的给自己两张笑脸,有的给自己一张笑脸。一个怯生生的小手举起来说:"老师,我给自己画了  相似文献   

9.
案例一:“我漫步在黄沙上,绝望已充斥了我的心。地球上有多少的土地,有多少肥沃的黑土地,被无情的黄沙淹没……”这是某班的一节语文课,课的名称为《走进诗的国度》。学完诗歌单元后,教师给同学们出示了几张不同的图片,比学生根据自己对画面的理解再运用学到的诗歌知识,尝试着写诗歌,然后再进行交流和赏析。  相似文献   

10.
五年制第二册《咕咚》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 ,教学本课时 ,我抓住第二幅画面中的狐狸让学生进行联想 ,以此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课堂上学生回答完“有哪些动物跟着兔子跑”这个问题后 ,我说 :“从同学们刚才的回答中 ,老师知道在这些跟着跑的小动物中有狐狸。提起狐狸 ,我们都很熟悉 ,谁来说说你心中的狐狸 ?”问题一提出 ,教室里顿时像炸开了锅。学生有的说 :“狐狸坏透了 ,骗取乌鸦嘴里的肉。”有的说 :“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森林中的百兽。”……然后我又让学生观察这幅画面中的狐狸 ,并说说狐狸跑的样子。…  相似文献   

11.
案例:教师在讲授《春联》时,文中有一幅春联这样写道: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教师问:“谁喜欢这幅春联?”全班只有两个学生举手。教师并不着急,面带微笑请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听老师朗读这幅春联。在抑扬顿挫的语调里,学生一边聆听,一边遐想。教师又问:“听了朗读,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有的说:“我看到小草发芽了,绿绿的。”有的说:“我看到杏花开了,红红的。”还有的说:“我好像闻到杏花的芬芳,蜜蜂在辛勤地采蜜。”教师适时出示了一幅动画:碧绿的芳草地,飘逸的杏花雨,蓝天白云,小鸟依依。抒情的音乐,动情的朗诵,使得学生个个屏…  相似文献   

12.
余文森教授曾经听一位教师上《滥竽充数》这一课,课快要结束了,教师按照惯例说,读了这则寓言,大家从中明白了什么?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的学生批评南郭先生不学无术;有的学生说,我们不要不懂装懂;有的学生说,没有真正的本领是无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  相似文献   

13.
一、续编故事,激发说的兴趣 低年级的课文比较浅显易懂,这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材料,也为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提供了素材。教师应善于抓住课文的特点来引导学生说话和写话。如在教学古诗《所见》时,在学生读懂古诗的前提下让学生续编故事。“牧童捉到呜蝉了吗?”学生对编故事很感兴趣。他们便津津乐道地说起来。有的说,牧童捉到了鸣蝉,他看到鸣蝉后悄悄地爬上树干,就捉住了鸣蝉;有的说牧童拿来一个打鱼的鱼网,一下子就把鸣蝉逮住了;  相似文献   

14.
何惠 《山东教育》2010,(6):55-55
一、运用互助互动,进行想象力的互补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美术第11册第4课《杯子的设计》时,我让学生从杯子的形状、材质、作用等方面谈谈自己的设想,畅所欲言,可以在他人设想的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的想法,比比谁想得更出色。有的学生说制作一个带有蓝猫的杯子;有的说制作一个能在太空中用的杯子;  相似文献   

15.
前几天,我给学生布置了一篇看图作文,内容是作文指导书上的,画面上是一个少先队员和一位老奶奶在对话,题目是《钥匙锁在屋里了》,请学生展开想象,写成一篇作文。今天翻开学生的作文本,令我大吃一惊,学生们为老奶奶拿钥匙的方法可谓是大胆、离奇、创新。学生们个个身怀绝技,各显神通。有的说从烟囱里爬进去,有的说从楼上翻下去,有的说从另一个阳台爬进屋去,还有的说从下水管道上爬进去……学生们的想象不能说不丰富,学生们的行为出发点不能说不崇高,因为助人为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我们怎么能眼看着老奶奶有难而不帮呢?但…  相似文献   

16.
洛日 《师道》2006,(4):32-33
因为看到一篇有关拥抱的文章,我给学生出了“回家拥抱父母”的作业,不是强制性的,希望他们都能做。第二天的班会课上,我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们有的高兴有的羞涩,有的故作不在乎却掩饰不住神情里的喜悦。听了他们的话,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不错,孩子都这么大了!然而,孩子们也才这么大!  相似文献   

17.
在上本文之前,我在班上做了个调查,只有约五分之一的学生浏览过《红楼梦》,有些学生甚至连基本的人物关系都弄不清楚。当问及为什么不愿读《红楼梦》时,有的说太长了,有的说读不懂,还有的说内容只是喝酒作诗,没多大意思……如果就这样开讲课文效果肯定不好,于是我改变了原教学设想,决定分三个步骤“迷住”学生,让他们通过鉴赏课文,窥斑见豹,从而对《红楼梦》产生兴趣。  相似文献   

18.
上实验课时,我把一只鸡蛋分别放在清水和盐水中。学生看到鸡蛋一会儿沉,一会儿浮,都惊奇地喊起来,纷纷跑过来要看这只鸡蛋。有的说:“这是真的蛋吗?”有的说:“这是假的。”有个学生说:“老师,让我仔细看看行吗?”我满足了他,让他把鸡蛋拿在手上翻来复去看。  相似文献   

19.
张璞 《教育文汇》2013,(10):41-41
在上《将相和》这课时,我提出一个问题:“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话音刚落,学生们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来,有的说:“我喜欢蔺相如,因为他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他与秦王以命相拼,不仅有胆量,还有智慧”;有的说:“我最喜欢廉颇,因为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还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相似文献   

20.
《会飞的图画》是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通过爸爸给小明寄信时贴的一张小小的邮票,向学生介绍了邮票的作用。课上,我让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邮票,并分小组介绍了邮票的画面。但我总感觉学生意犹未尽。新课标指出:倡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实践中学语文。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开展了《会飞的图画》这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