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量子力学数学形式体系的完美性是大家公认的一致的 ,而对数学形式体系的诠释却学派纷呈。问题集中在对微观客体波粒二重性的理解上。无论是哥本哈根主流学派的非决定论几率诠释 ,还是布洛欣采夫姆玻、非主流学派的决定论诠释都留下有令人不快的遗憾。量子力学曲率解释是继上述诸解释之后新近由中国学者提出的一种新解释。量子力学曲率解释从波函数振幅中分离出一个曲率因子 ,认为波函数 ψ描述了微观粒子自身的时空特性。曲率的大小表明微观客体的粒子性 ,而曲率的变化则表明了微观客体的波动性。微观客体的波粒二重性有着完美和谐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论光子和粒子的物理图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统量子力学关于波粒二象性的解释是电子同一时刻既是粒子也是波,这种观点从逻辑上讲含有自相矛盾的概念。本文通过对大量实验事实的分析,结合理论体系的研究,推断出粒子(或光子)在某一个时刻只能是非经典的波(或经典粒子),在另一时刻可以转变成经典粒子(或非经典的波);这种转变满足能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角动量守恒,正如电子和正电子能湮灭成光子那样。  相似文献   

3.
量子力学的经典极限与波粒本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讨论了微观粒子的波粒本性,着重分析了经典力学与量子力学的本质区别,指出量子力学的动量和动能是由波幅扩散(衍射本能)引起概率密度的流动而形成。本文并以自由粒子的运动为例具体推证了经典力学不可能作为量子力学的极限。  相似文献   

4.
本文指出,波粒两重性所挑战的是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即物质性背景空间的存在及其作用于粒子的效应未能完全地包含在经典力学之中。考虑到这一效应,牛顿基本定律将需作适当地修正,并于本文由变分原理给出了描述粒子运动的非线性方程。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们将证明在经典极限和微观条件下它将分别导出牛顿方程和薛定锷方程。  相似文献   

5.
原子深处,通过物质波波长λ(曲率半径)为微观客体建构的“形”不能忽略,牛顿力学中的质点抽象规则不适用,无法研究电子的轨道运动。客体运动规律必须由反映空间结构的波函数来描述。电子波是曲率波,波是实的,质点是虚的。从原子中制备出来的电子波,通过双缝时,只有遇到类似原生制备条件时,才能继续表现为波,否则就可能表现出宏观的粒子性。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观点认为,波就是周期性振动的传播.而实际上,物体的基本运动形式有平动、转动和振动三类,它们的传播过程都能形成波.文章根据运动的基本形式和规律,提出了波的全新分类及"转动波"的概念,得出了转动波的数学表示.  相似文献   

7.
《资本论》中的“二重性”学说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两种"二重性":一种是"与生俱来的二重性",另一种是"历史地获得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属于第一种,商品和资本的"二重性"则属于第二种,前者不能充足地说明后者,对后者的透彻说明须借助拜物教批判理论。劳动二重性学说,只是马克思的"二重性"学说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马克思的"二重性"学说的精义在于揭示"物"的"社会形式"是如何"历史地获得和叠加"的。马克思的"二重性"学说与"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的方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的叙述逻辑的任务在于,理论地再现"物""历史地获得和叠加"一定的"社会形式",从而获得其"二重性"这一历史过程。把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的"上升"逻辑"偷换"为从"具体"到"抽象"的"下降"逻辑,是一种有害的理论倒退。  相似文献   

8.
经学是中国古代儒学的基本表现形式,围绕着经学形成了中国独有的解释学。中国古代经学解释的主要目标围绕着“道”而进行,其中基于现实国家治理的“治道”是其解释的基本诉求。在古代,基于“治道”的不同建构而形成了汉、宋两种经学解释的类型,统治者们都想借此建立基于话语权力的文化认同,从而为政治统治提供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思想与方法。与此同时,儒经本身也是古代天道人事的承载,具有超越性与普遍性。所以,古代经学解释体现出了语言与意义、主体与客体、知识与道德、主观与客观、天道与人事、内圣与外王、历史与现实等等多种二元性或曰二重性。虽然如此,古代解释者注重通过经学解释的张力来化解这些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经学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资本论》中始终贯穿着二重性思想,其二重性是一个结构严密的完整图式.从劳动、商品到资本二重性的演绎,这构成了原初图式,而资本要不断生产与扩张就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空间来进行,这其中经济空间(社会流通网络系统)成为它不可或缺的场域.经济空间的生产同样具有二重性,它是劳动力与劳动资料耗费的自然性与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的社会性的统一,它构成了《资本论》中二重性的"新"图式,而马克思将劳动、商品、资本、经济空间的生产二重性都沉将到资本主义的物质生产系统二重性之中,即生产力系统(自然技术系统)与生产关系系统(社会动力系统),这就构成了二重性的完整图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资本论》中二重性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才能洞见到二重性本质——马克思通过物与物的关系来抽引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这种社会关系的本质就是资本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10.
熟能生巧吗   总被引:13,自引:12,他引:13  
许多教师都相信"熟能生巧".教学中的常规解题训练是否有利于概念形成?事实上,数学的经验性活动和反省抽象都须以操作运算为基础.数学概念的二重性分析表明,过程操作是概念形成的第一步,所以,常规训练是理解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