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一个时期以来,宗教类图书悄然成为出版的热点。几十家出版社相继出版了近百种各式各样的宗教类图书。宗教书,缘何热?这种出版现象带来的社会影响是什么?出版社应该如何把握出版方向,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这些都很有分析的必要。应该说,宗教类图书出版热,决不是哪些人和某些传播媒介所能简单地“炒”起来,而是在中间有着深层的社会根源和历史背景的,出版社对之如何处置,直接带来不同的社会效果。图书评论的一个重要职能在于指导出版,引导阅读。因而,图书出版的热点现象必然成为书评的重点。为此本刊组织笔会,邀请部分专家学者和从事宗教工作的同志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2.
最近出版的北京大学孟昭晋教授的《书评概论》一书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全书结构完整,既是一本论述书评理论的专著,也是一本理想的教材。全书除正文7章外,还有《中外书评作品选读》、《课程教学法献议》两个附录和“参考征引书目”,更值一提的是作者还编了一个此书的“人名/主题索引”,不仅便于读者查检,而且也为其他教材、学术著作的出版开了先河,因为“索引少”是中国大陆书籍出版的通病。 该书之结构特点,首先是它提供的《中外书评作品选读》省去了查找原文作品的时间,可以使读者更好地领会正文中的分析文字;其次是《课程教学法献议》使“书评”课的讲授易于为人们按受、掌握:再其次是书后所附之“索引”,免去了读者查找标注之苦,例如笔者在研究作者与  相似文献   

3.
前几年,在《读书》杂志上看到董鼎山在“纽约通讯”专栏里介绍的美国报刊图书评介情况,真是大开眼界(至少对于我这个一向对国外情况孤陋寡闻的人而言)。在美国,由于出版书籍的众多,阅读书评是读者在百忙中获悉出版界信息的最经济的办法。通常受重视的高级杂志几乎每期都有书评栏目。除了最著名的书评刊物《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和《纽约书评》(半月刊)专门刊登图书评介外,其他一些有名的杂志,如《新共和》、《民族》、《新闻周刊》、《星期六评论》、《大西洋》月刊等,每期的书评专栏,一般都要刊登七、八篇书评,每篇书评短的几百字,长的数千字不等。《新共和》周刊每年要评介五百来本新书。出版商十分重视书评宣传,不但每有新书出版,  相似文献   

4.
前几年,在《读书》杂志上看到董鼎山在“纽约通讯”专栏里介绍的美国报刊图书评介情况,真是大开眼界(至少对于我这个一向对国外情况孤陋寡闻的人而言)。在美国,由于出版书籍的众多,阅读书评是读者在百忙中获悉出版界信息的经济办法。通常受重视的高级杂志几乎都有书评栏目。除了最著名的书评刊物《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和《纽约书评》(半月刊)专门刊登图书评介外,其他一些有名的杂志,如《新共和》、《民族》、《新闻周刊》、《星期六评论》、《大西洋》月刊等,每期的书评专栏,一般都要刊登七、八篇书评,每篇书评短的几百  相似文献   

5.
不久前,记者采访了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主任厉以宁教授,请他就“出版社的承包经营”、“出版产业的性质与特点”、“图书市场的现状与前景”三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下是厉教授的首篇答问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与出版与史学有些瓜葛的人,都不会对王建辉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他是湖北人民出版社的文史编辑,干出版这一行也不过十个年头。但短短的十年里,他英才勃发,意奋笔纵,不仅编辑了近百种图书,而且许多图书在文化界大受欢迎,曾分获“中国图书奖”、全国“金钥匙奖”等大奖;同时他还发表了百十篇有份量的书评、史学及出版论文、随笔,并出版了《书评散论》、《读书人生》、《荆楚文化》(与人合著)等5本论著。这一连串的数字表明,他的确过得很累、当然也很踏实。谈起这些实绩,世人皆说他勤奋、敏睿,而相知者都明了,这后面蕴藏着深沉的理念追求和丰厚的理性支撑。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出版事业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书评工作的空前活跃和繁荣,令人鼓舞。但在我看来,当前书评工作中存在的弊端也值得注意。归结起来说,其弊有十: 一、过甚其词。这类书评对所评的书总是作过分的夸奖,以拔高书的质量,力图使读者相信这确是一本不朽之作。比如有一篇美学著作的书评,评者先是肯定这本书是书的作者三十年来“教学与经验的结晶”,“是研究美学的代表作”,与全国已出版的三十几种美学专著相比,“有自己的  相似文献   

8.
“书评小品”这个栏目,乍看起来似乎有些怪。其实,“小品”者,各种体裁的短小文章之通称也。书评文章又何尝不能产生小品?一篇三五百字的短文,倘能深入浅出、夹叙夹议地评出一些道理,可能要比那种大而无当、流于空泛的文章中看得多。当然,若从文学的角度来挑剔,发表在这里的文章未必都能称得上小品;而发表在“书评”栏里的两千字左右的文章,又未必都不是小品。我们为这个栏目命名的初衷,偏重于为更多的书评作者提供发表短文的机会;如能由此引出一批可供鉴赏的韵味无穷的小品来。岂不快哉!终归会有那么一天:把书评和书评小品严格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9.
提起书评,大概没几个人会想到它还有别的什么模样,人们大多只注意到它风格上的多样性或应该有的多样性,而忽略了一个平凡的问题:其形式是否也该多样?如果以人为喻的话,风格只能是其气度,而体裁才是模样。人有模样之别,书评呢,无疑应有体裁之分,要改变书评“千人一面”的沉闷状况,除风格多样外,“模样”的多样和更新也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边春光出版文集》日前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和中国青年出版社联合出版。该书是“中国出版论丛”中的一部。边春光同志生前曾担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国家出版局局长、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等职,该文集收入边春光同志在此期间发表的重要讲话、报告和文章等共87篇,内容涉及出版、编辑工作、印刷发行、出版科研、书评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当编辑接受一部书稿出版以后,接着会发生一些什么事?书稿又是如何变成一本完整的书籍?当然,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涉及出版社的编辑、出版和营销部门的许多人,同时,也涉及出版社的外部很多客户,如著作经纪人、包装商、印制商、书评员、副版权的购买者、图书批发商和零售商等,是由很多人合力完成一本书.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读书与评书活动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形式。武汉市江汉区从1987年起,连续举办了八届群众性的“金桥”书评活动,参加者由数十人发展到近二万人,形成了“万人争读,千人讲评,百人参赛”的生动局面。1990年11月,薄一波同志为“金桥”书评会题词;“愿‘金桥’书评会成为读者、作者、编者之间真正的金桥。”“金桥”书评活动是江汉区图书馆那里开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的发展,把人们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广大的中国公民从实践中感到,经济的发展,必须有文化的驱动。因而,他们纷纷驶向书的海洋,寻觅知识的潜能,探索科技兴邦的途径,自觉地高举起以学求富的旗帜,并满怀深情地呼唤着有更多高品位的图书出版。与此同时,作为对图书出版工作起着导向和监督作用的书评事业,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期盼有个新的发展。为此,江西教育出版社和江西日报《读书》版最近邀请全国书评界和中央新闻单位及本省一些从事图书评论工作的专家,在南昌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书评研讨会”。  相似文献   

14.
11月16日《光明日报》“书评周刊”发表了老编辑家叶至善先生给山东画报出版社总编汪稼明的一封信《关于插图本的设想》。他谈到,百花文艺出版社在再版“五四”新文学元老叶圣陶的《小记十篇》时,不仅没有按叶氏父子开出的目录“增添些说明性和艺术性较强的图片”,反而“连原有的照片也取消了”。他无奈地说,“我和父亲都感到失望。”叶圣老离开我们已十二年了,却带走了这样的遗憾,读来不免使人心里有点不好受。差不多在两年前,笔者在《出版广角》杂志1999年第2期上发表的《书籍装帧的表与里》一文中已指出,“现在书籍的外封越来越漂亮了”,“普遍忽视的是书的内装帧”,而“紧密配合内容的插图、  相似文献   

15.
最近读了两本中国出版史,感到很亲切,如逢故人。一本是宋原放、李白坚著,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印行的《中国出版史》,另一本是吉少甫主编,曹予庭、杨震方、周元高、顾承甫四人执笔编纂的上海学林出版社印行的《中国出版简史》。如果只凭书名猜想两书的内容和篇幅,会以为后者单簿,而前者详备,其实不然。《中国出版史》从“雕版印刷术发明前的文字传播”到“中西文化冲突中的近代出版事业”,时间上只写到20世纪初叶。书后有一篇宋原放编的《中国出版大事年表》,也只  相似文献   

16.
德国的书评     
德国书评分为两部分,一为报纸书评,二为杂志书评。报纸书评一般都在报纸副刊上刊登,但每年也会有几次书籍专刊发行。 《法兰克福通报》一向以保守立场及其传统风格而受读者青睐,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报。它的副刊尤其受到好评。这得归功于德国文学评论“教皇”兰  相似文献   

17.
7月中旬,山东省出版工作者协会图书评论委员会在泰山出版社图书编创中心召开图书评论研讨会,与会的14家会员单位代表围绕“编辑如何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做出贡献”进行了探讨。同时还进行了2007年度山东省优秀出版论文和书评文章的评选工作,从参评的近百篇文章中评选出了优秀出版论文22篇、优秀书评文章20篇。  相似文献   

18.
毛鹏 《出版史料》2010,(2):40-45
一 毛鹏同志:非常感谢您在课题研究忙碌中给《书评学》赐评。这是一篇很有理论深度的书评。将我拉杂漫笔涉及的一些粗疏认识,钩玄提要,一语道清,实在钦佩。可惜无法再冠诸册首,否则不仅于读者有益,也会为拙书“增光添彩”。  相似文献   

19.
一百期杂志,四千多篇书评文章,蔚为壮观,当然值得祝贺。然而,《中国图书评论》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发表了一些书评文章,而且还在于它对中国书评学的建立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书评这一古老的话题在今天能成为一门新的学科,在某种意义上不能不说与《中国图书评论》开拓有密切关系。假如从《吕氏春秋·序意》或毛诗序算起,形成对书的序、跋、批、评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但却并未形成一种学科。即使从现代报刊诞生,书评摆脱了对书的依附性,成为一种独立的文章形式算起,也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了,但却仍未作为一个学科出现于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20.
正书评与市场及人们生活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它成为人们生活中阅读的试金石,是图书市场的温度计,这要求书评写作必须兼具市场意识和审美思维。有书籍就有评论,书评随着图书的发展而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学术文化紧密联系。历史发展证明,书评是学术现象、出版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能够影响读者从而左右舆论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