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测定模拟大运动强度训练和大运动量训练前后男子马拉松运动员肌酸激酶(CK)、血尿素(BU)指标和心电图∑T/R指标的变化规律,探讨指标间的相关性,以期为运动员提供无创监控.将8名马拉松运动员分2次进行大运动强度训练和大运动量训练,训练前后取血及心电图指标进行测试分析.结果:在大运动强度训练后,运动员CK指标与心电图∑T/R指标呈负相关,在日常训练中可以使用心电图∑T/R这一简易、无创指标代替CK指标进行强度训练监控;在大运动量训练后,运动员BU指标与心电图∑T/R指标之间基本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三、业余马拉松运动员的训练现代高水平马拉松运动员训练的特点:是训练量大,训练强度高,一天进行两次训练,总时间有时长达6个小时以上。比如日本马拉松名将一濑古利彦,每天要跑35—40公里。现代马拉松训练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重点突出大里程训练,澳洲、日本运动员被广泛接受,他们每周训练量为210—250公里,如克莱顿准备期达280—350公里。另一种是重点抓质量训练,如欧美运动员,他们是在越野跑的基础上增加场地训练。他们重视强度训练,训练量低于澳洲运动员,萨拉扎尔每周为110—130公里,罗杰斯为160—230公里,汤普森为160—200公里。总之,坚持长期的科学训练,是他们取得胜利的基础。在我国马拉松运动员中,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内蒙为代表的耐力型运动员,一种是以  相似文献   

3.
以中国国家女子马拉松队7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运动员在备战柏林世界锦标赛期间平原准备阶段、高原训练阶段和赛前平原准备阶段的血液指标(白细胞、血红蛋白、血清睾酮、肌酸激酶、血尿素)和机能指标(血压、晨脉)进行监控。总结在备战柏林世锦赛期间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特点,探索适合我国女子马拉松运动员的训练模式。研究发现,高原训练期间要有节奏地安排训练负荷,不同训练负荷性质的内容要穿插进行,尤其是在高原训练的强化期,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较为明显,应当增加训练监控的密度,避免过度训练的发生;同时赛前高原训练阶段、赛前平原训练阶段大负荷强度的训练,必须建立在雄厚的有氧代谢能力基础上,否则运动员很难完成持续性的高强度的训练负荷。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我国滑雪运动员发生的各种心电图异常情况,指出运动员心电图异常和临床心电图存在很大区别,用临床心电图标准进行诊断分类不适应运动医学和训练实践的需要。文章提出运动员心电图异常应结合训练实际和病因学进行诊断和分类。运动员异常心电图大致可分为三类:1.适应性特异性心电图改变。2.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性心电图异常。3.心肌缺血性心电图异常。文章对不同类别心电图异常的运动员提出了治疗手段和训练调整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迄今为止,有关我国马拉松运动员身体机能的综合研究不多,对女子马拉松运动员的研究更少。为了解马拉松运动员体质特点、身体成分和心肺功能,为选材、科学训练、机能评定和医务监督提供参考资料,我们对天津市男女马拉松运动员进行了多指标综合观察和研究。对象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一、长跑运动员的营养需求特点1.充足的碳水化合物长跑运动员一般进行1日1次或1日2次的训练,这就需要科学的恢复策略,特别是当两次训练紧接着进行时。大部分长跑运动员会发现以肉蛋奶为主的高蛋白饮食不能够提供马拉松训练时的足够能量。事实上,许多长跑运动员第一次"撞墙"(能量耗竭)就是在他们进行第一周的大运动量训练时,产生该问题的原因是没有能够逐步储存足够的肌糖原。长跑运动员长时间大运动量训练后,  相似文献   

7.
马拉松赛跑是田径赛中距离最长的项目,对人体机能要求较高。为了解我国马拉松运动员的身体特点及运动后机体的变化,我们在一九七三年全国田径运动会对参加马拉松比赛的运动员进行了一次综合的医学生理学检查。检查项目包括身体及素质发展情况、运动负荷后心血管系统反应、运动后体重及皮肤温度的变化、心电图及心向量图检查、肝脾超声波探查,以及血、尿检查。比赛后的体重、皮肤温度、心率和血压在赛后2~3分钟、心电图和超声波在赛后5~10分钟进行检查。赛后24小时还进行了心电图及血、尿的复查。由于部分运动员因伤病未参加比赛,或因体力关系中途退出比赛,各项目检查的人数不尽相同。检查对象的年龄从18—36岁,训练年限从半年—15年。比赛时的气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对我国参加2009年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的优秀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训练特点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马拉松跑的成绩与运动员的年龄、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等相关性较低,而与5 000 m、10 000 m和半程马拉松跑的成绩高度相关;与外国运动员相比,我国马拉松运动员采用大强度、大训练量的训练相对较少;应加强力量训练,并高度重视高原训练,这是取得优异运动成绩主要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世界优秀马拉松运动员的模式特征进行统计处理,建立起模型,将会为我们的训练提供清晰可靠的指标和依据,并且使马拉松训练更加具有明确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1、世界与我国优秀马拉松运动员的形态,年龄情况 我们将世界历届马拉松赛前五十名运动员的身高、体重及创成绩的年龄进行统计,  相似文献   

10.
在高原低氧条件下进行运动训练对运动员的机体和运动成绩都有一定的影响。了解运动员心脏机能的变化,是运动训练中医务监督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1973年12月中—1974年4月初我们在昆明冬训期间,应用心电图观察了中长跑、马拉松、足球等三个项目的运动员在高原低氧条件下进行训练对心脏机能变化的影响。为在高原低氧条件下进行运动训练的医务监督工作,提供必要的医学生理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Carnitine is an essential co-factor in the catabolism of fats as an energy source.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running a marathon on the metabolism of carnitine by endurance-trained athletes, an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carnitine administration on the performance of such exercise. The effects of marathon running on mitochondrial enzymes and cellular anti-oxidants were also examined to assess whether the expression of these activities is altered by exercise. Subjects were 10 experienced male marathon runners aged between 19 and 25 years. Running a marathon caused a fall in the plasma content of unesterified carnitine (37%) and an increase in the level of acetylcarnitine present (288%). Loading of the athletes with L-carnitine for 10 days before running a marathon abolished the exercise-induced fall in plasma-free carnitine (P less than 0.05) whilst amplifying the production of acetylcarnitine (P less than 0.05). Carnitine loading of the athletes studied made no detectable improvement in performance of the marathon (P greater than 0.05). Cytochrome oxidase, succinate cytochrome C reductase and superoxide dismutase activities present in skeletal muscle were unaltered by marathon running. However, such exercise caused a large increase in the tissue content of oxidized glutathione (189%) at the expense of reduced glutathione (-18%).  相似文献   

12.
Carnitine is an essential co‐factor in the catabolism of fats as an energy source.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running a marathon on the metabolism of carnitine by endurance‐trained athletes, an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carnitine administration on the performance of such exercise. The effects of marathon running on mitochondrial enzymes and cellular anti‐oxidants were also examined to assess whether the expression of these activities is altered by exercise. Subjects were 10 experienced male marathon runners aged between 19 and 25 years. Running a marathon caused a fall in the plasma content of unesterified carnitine (37%) and an increase in the level of acetylcarnitine present (288%). Loading of the athletes with L‐carnitine for 10 days before running a marathon abolished the exercise‐induced fall in plasma‐free carnitine (P<0.05) whilst amplifying the production of acetylcarnitine (P<0.05). Carnitine loading of the athletes studied made no detectable improvement in performance of the marathon (P > 0.05). Cytochrome oxidase, succinate cytochrome C reductase and Superoxide dismutase activities present in skeletal muscle were unaltered by marathon running. However, such exercise caused a large increase in the tissue content of oxidized glutathione (189%) at the expense of reduced glutathione (–18%).  相似文献   

13.
对近10年来51场世界著名马拉松赛事的竞赛成绩和同期天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气温、海平面压和风速等单气象因子以及有效温度、风冷指数、舒适度等综合气象因素对马拉松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男、女运动员对天气状态反应不同。通过气象成绩分类进一步确定各气象因子在不同类别下对成绩影响的差异,为马拉松训练和比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女子马拉松训练中,年度周期安排是其训练计划的核心内容。对于一个跨度较大的时间周期,马拉松运动员需要通过合理的周期安排来逐步培养起竞技状态,使之在比赛中呈现出最佳竞技状态。中国女子马拉松是一支较有国际影响力的队伍,通过对该队伍训练周期安排的研究,可以从中发现和探索马拉松训练周期安排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通过对我国女子马拉松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调查了解,结合优秀运动员重要比赛年度周期安排的实例分析,逐步勾勒出女子马拉松训练周期安排的一些主要特点。这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女子马拉松训练过程安排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优秀运动员在全程马拉松跑过程中通气量、摄氧量(V·O2)、潮气量、心率、总能耗、糖消耗量、脂肪消耗量以及乳酸产生量等的变化。方法:以1名肯尼亚优秀马拉松运动员为实验对象,在跑步机上以接近于其80%最大摄氧量(V·O2max)强度的18 km·h^-1速度完成全程马拉松跑,并在全过程中通过运动心肺测试系统采集能量代谢相关指标,并与3天前进行的V·O2max测试获得相关指标的最大值进行对比。结果:1)在马拉松过程中,单位时间内的V·O2、通气量、潮气量相对稳定,平均值分别占递增速度V·O2max测试中最大值的75.4%、67.0%、81.0%;2)在不补充水分时,心率从第40 min开始出现逐渐上升的趋势,结束时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92.5%,全程平均心率为最大心率的88.8%;3)全程每公斤体重的每公里能耗基本保持稳定,呼吸商在0.9~1.0之间,能量供应以糖的有氧代谢为主,乳酸产生量极少,糖和脂肪消耗总量为8.4 g·kg^-1和0.5 g·kg^-1;4)从静脉血部分指标的变化来看,红细胞总数及其参数变化幅度较小,白细胞总数、单核细胞数以及粒细胞数的增加幅度分别达到了100.9%、142.7%和186.1%。结论:优秀马拉松运动员在全程马拉松跑过程中,动作经济性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补水不足时心率呈上升趋势,能量供应主要以糖的有氧代谢为主,乳酸产生量极少。运动前后红细胞数变化较小,白细胞等免疫相关细胞的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影响我国女子马拉松发展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确定了22项具体的评价指标;根据向专家咨询所提供的判断矩阵,求出各层因素的权重,最后得到了各项指标重要性的排序,结果表明:权重最大是运动员、教练员和经济类三个因素。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对最大耗氧量速度(vV。O2max)及其相关指标,最大耗氧量速度持续总时间(tlimvV。O2max),达到最大耗氧量(V。O2max)后持续的时间(Tlim)的定义、测试方法,在训练中的应用作了全面的分析比较,提出vV。O2max及其相关指标可以作为耐力运动员训练的参量指标,对评价耐力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马拉松是一项参与门槛低的赛事,因而全球范围内参与人数众多,很少有人关注长距离跑精英运动员的训练特征,本文撰写者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研究2004年美国奥林匹克马拉松测试赛男子女子达标运动员的训练特征。总结93名运动员的测试结果,主要内容从运动员身体特征和成绩、运动员训练训练情况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身体机能监控在马拉松运动员赛前训练中的作用,帮助运动员在赛前调整到最佳竞技状态,提高比赛成绩,对我国优秀男子马拉松运动员韩刚及其3名陪练在备战2007年北京国际马拉松的赛前3个月训练中进行了全程的生理生化指标监控,通过测定血清睾酮(T)、血清肌酸激酶(CK)等生化指标,找出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变化规律,合理的安排了运动员的赛前训练,使运动员的成绩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结果显示:通过身体机能的监控和合理的训练安排,韩刚等几名运动员在2007年北京马拉松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韩刚以2:8:56的成绩获得国际第三名,打破全国纪录,达到奥运会A标,创个人历史最好成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女子运动员力竭运动后脑电信号(EEG)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阐明其与运动性疲劳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19名女大学生运动员为实验对象,用布鲁斯(Bruce)运动方案进行力竭运动,检测其运动前后的EEG和HRV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与运动前相比,疲劳后HRV时域指标SDNN、RMSSD、pNN50及频域指标LF和HF均非常显著性下降(P<0.01),但LF/HF比值却出现非常显著性上升(P<0.01);脑电信号方面,运动后疲劳状态下的α波和β波出现下降,δ波和θ波则出现上升趋势,且α波与运动前比在PZ区显著性下降(P<0.05),在FPZ区非常显著性下降(P<0.01),θ波与运动前比在FZ、FPZ区显著性上升(P<0.05),δ波在运动后有上升趋势但无显著差异。结论:力竭运动造成女子运动员心脏自主节律失衡,大脑皮层抑制,因此EEG与HRV变化可作为判别女子运动员力竭疲劳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