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我国发展传播学研究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发展传播学的 基本情况 作为传播学的主要分支领域之一,发展传播学兴起于上世纪50年代末,以美国学者勒纳在1958年出版的《传统社会的消失:中东的现代化》①为标志。这一学科在六七十年代开始受到广泛关注,1982年获“国际传播协会”承认,发展传播与跨文化传播,成为该协会的8个研究专题小组之一。 发展传播学可以解释为:“运用现代的和传统的传播技术,以促进和加强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变革的过程。”②“广义地讲,发展传播学就是一  相似文献   

2.
张自力 《现代传播》2003,38(1):50-52
本文在对健康传播学研究进行初步划分的基础上 ,将中国大陆的健康传播学研究现状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健康传播学研究的建立和发展作一个简单的比较、回顾 ,试图回答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关键的问题 :中国大陆是否存在完整的“健康传播学”研究体系 ?通过比较分析 ,笔者认为广义的健康传播学包括“健康的传播学”和“健康中的传播学”两个范畴。作为传播学中一门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 ,健康传播学目前在中国大陆尚未完整地建立起来 ,亟需加强这一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李红 《今传媒》2011,(12):130-131
罗杰斯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他因为首创的创新扩散理论而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罗杰斯以创新的扩散理论为研究核心,将其研究触角向传播学多个分支扩散,他的研究领域涵盖传播学的多个方面,其中包括发展传播学、议程设置理论、健康传播、传播史研究等等。本文试图勾勒罗杰斯传播学研究的图谱,浅析罗杰斯的传播学研究。  相似文献   

4.
邱宝林 《青年记者》2003,(12):17-19
作为国内知名的传播学者,戴元光先生在近20年的学术生涯中硕果累累,32岁时就写了我国大陆第一部传播学著作《传播学原理与应用》,迄今出版《现代宣传学概论》、《传播学笔记》、《大众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撞击下的浮躁与选择》、《传播道德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实践唯物主义为指导,对21世纪我国新闻传播学发展作了宏观考察。作者主张突破新闻研究以“新闻”为研究起点的传统,提出研究起点从研究传播实践的结果型向主体和过程型扩充,从而更加全面、深刻地揭示新闻的本质规律。文中运用现代数学模型方法,建立了学科发展的3P、3C、模型,并以其揭示新闻传播学发展的一些性质、特点,进而对21世纪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徐宏力 《现代传播》2001,1(2):16-21
西方现代传播对于东方文化"维模"(Latency)产生了极大压力,西方现代传播中的文化糟粕对于东方民族产生了内在的消极影响.中国学者应该发挥集约力量,组织大兵团作战,带头建立起能与西方学者进行对峙交流的"东方传播学派",开发积累东方智慧中的传播学资源,抵制趋同论的"世界主义",反对封闭论的"民族主义",为建立平等、健康的国际传播秩序进行对策研究.东方传播学的最佳状态是与西方传播学相济发展,最高境界是"比较传播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7.
刘红霞  费郁红 《编辑学报》2007,19(6):410-412
作为科技期刊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科技期刊传播学研究是21世纪科技期刊研究的发展方向之一.以传播学理论为依据,提出以科技期刊传播学原理、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研究等6个研究层面构成的科技期刊传播学的学科框架.  相似文献   

8.
我国传播学论文的时空分布与核心著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许欣 《新闻记者》2002,(10):34-36
分 析研究我国传播学研究论文的生产规律和分布情况 ,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评估、预测这门学科的研究水平和发展动向 ,确定研究重点和调控研究方向 ,还可以确定其核心情报源 ,有利于对传播学研究论文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 ,促进我国传播学理论建设的全面、深入发展。另一方面 ,对传播学核心著者的研究 ,又能帮助我们了解我国传播学研究队伍的基本状况 ,为发现卓越传播学者、培养和造就一批中坚研究队伍、扶植青年学者 ,组织和协调这支队伍进行重大课题研究等提供事实依据。本文以我国检索期刊《全国报刊资料索引》(哲社版)1991~2000…  相似文献   

9.
文学传播学是从媒介文化的视域来研究文学的话语体系,研究传媒的文学特性、文学流派以及文学作品的生产、流传和影响的特征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传播学的分支学科.文学传播学包括文学传播学理论、文学媒介、语言传播学、文体传播学、历史文学传播和跨文化文学传播五大部分,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文学作品传播的方式、地域与文学传播接受相关的区域分布特征以及传播手段的改进与文学发展的互动关系等.  相似文献   

10.
郭毅 《新闻通讯》2013,(8):17-18
传播学术研究离不开传播理论,因为“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回答传播经验中的‘为什么’和‘如何’的问题”。国内的传播学研究者无不深谙此理。只要在学术期刊数据库以“传播学解读”或“传播学分析”为主题词进行检索,跃入眼帘的成百上千篇传播学研究论文的共同特点,就是借助西方传播学理论分析中国当下的媒介现象。那么,国际传播学界最“偏爱”哪种传播理论呢?最近,这个问题有了最新的回答。  相似文献   

11.
张智华 《新闻世界》2013,(6):232-234
本文选取了七所有代表性的开设有新闻传播学专业的院校,从建系历史、所属学院、本科教育、硕士教育和博士教育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新闻传播学地位得到提升,基础理论内容得到了充实,相关的研究方向得到了扩充;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新闻传播学与广播电视学、公共关系学、编辑出版学和大众传播学等各自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和研究方向等没有界定清楚;我国的新闻传播学教育对新闻传播学人才的培养和媒体对新闻传播学人才的需求存在矛盾,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2.
每个学科研究方法与思路的发展,均是伴随社会发展而渐渐完善的,而新媒介的诞生,为传播学研究带来了全新方法与视角,转变了以往传播学研究思路及方法.本文以新媒介下的传播环境新特点入手,分析了新媒介环境下传播学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从传播学角度"解读"图书宣传的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播学是以动态的、整体的人类传播现象为研究对象,以及用开放的、发展的观念综合地研究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从广义上来讲,出版和发行行业都属于传播学研究的范畴,出版和发行的活动也受到传播学规律的指导,而且图书宣传本身就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它必须遵循传播学关于信息传播的原则。从传播学理论的角度出发,图书宣传应遵循以下原则:  相似文献   

14.
刘欧  李倩 《新闻世界》2010,(11):143-144
本文从东西方传播视域差异剖析了传播学,简言之,东方传播学侧重的是人际传播以集体为导向,而西方则侧重于大众传播以个体为导向,造成这种差异与两者之间的价值观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有关。本文探讨了新亚洲主义下传播的本土化研究,并指出新亚洲主义应当成为亚洲传播学的研究范式,最终以传播为介质,促进东西方文化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信息化技术已经不断趋于成熟领域,特别是传媒业发展已经由传统的单一性转变为多元化的方式。在传播学发展状态下,培养广播电视方面的人才已经是各大高校需要解决的主要课程。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已经成为现代的新型产业。天津滨海广播电视台从传播学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定位出发进行研究分析,以找出促进我国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李虹 《新闻世界》2014,(7):356-357
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出现,深刻的改变了大众的信息获取和传播方式,同时,也对传播学研究带来了诸多影响。本文从传播学研究的研究主体、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理论发展这四个方面来探讨社交媒体的发展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长期以来,国际传播学研究、特别是西方传播学研究成为我们研究的样板。在各个领域,都不难看到使用西方传播学框架或概念来解释中国现实的案例。但是,在国际传播学界,对已有的概念、理论有诸多反省、批评。本文将以第63届国际传播学年会(ICA)和第56届国际传播学与媒介研究年会(IAMCR)为例1,描述并讨论在国际传播学界正在经历的危机和挑战。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化、商品化的发展,关系的建立和接触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城市化进程、全球化浪潮、数字革命使得齐美尔所言的"陌生人"从因售卖商品而进入异域的商人发展到现代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并涵盖了个体生活的物理空间、文化空间和数字空间等每一个维度。而这其中的每一个维度,传播学都未曾缺席,城市传播、跨文化传播、网络传播等研究领域既是传播学对现代社会新发展做出的积极响应,也是传播学对每个个体的学理关照。  相似文献   

19.
刘方 《东南传播》2011,(7):56-57
传播学科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研究方法的运用和创新,本文以2008年到2010年《国际新闻界》有关传播学的论文为样本,分析传播学研究方法在实际研究中的使用情况,展望传播学研究方法运用的趋势,得出结论:批判或诠释的方法在传播学研究中运用广泛;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有结合使用的趋势;数据库的使用较为单一;研究者的合作较少,合作...  相似文献   

20.
在以媒介效果研究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研究路径的主导下,具有原创性、有影响力的传播学理论贫乏。传播研究要进一步发展,需要从"人"出发,打开结构功能主义之外理解传播的崭新视野。特别是在以网络、移动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环境下,探讨传播与人的生活实践、人的生存发展、人的情感认知的关系,提高传播研究的解释力,尤为必要和迫切。本文在对传播学思想史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将各方理论中关于人在传播中的存在方式的相关论述抽取出来,进行认真的分析,以求能够对以"人"为维度的传播理论研究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