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那么,动手操作果真那样神奇,是数学课堂上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吗?笔者从一位教师的教学尴尬中,对动手操作产生了新的思考。教学片段:(北师大版四年级下,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师:请4人小组合作,用信封里的4捆小棒首尾相接地摆一摆三角形。(  相似文献   

2.
以下谈谈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的一点体会。 一、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有序的操作 操作是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对学习的内容通过学具的操作进行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等活动。对知识产生直观的认识,提高自学能力。进行操作实践时,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注意遵循有序性原则指导学生进行操作,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达到操作目的。  相似文献   

3.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操作活动是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重要措施。在低年级数学活动课教学中,有效地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切实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把思维训练落到实处。下面以一年级“摆小棒”这节活动课为例,谈谈如何巧用小棒训练学生思维。一、摆数字启动思维为了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情趣,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数学世界,一上课,教师以轻松的…  相似文献   

4.
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操作学具既可以开发脑,促进脑的协调发展,又能让学生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的内化,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学习技能的提高,从而达到智慧的生长和创造力的凸现。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握好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问题谈一点自己的认识和作法。1、在认知的生长处,实施动手操作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儿童的认知结构是开放性的,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识建构过程,也就是由一个平衡状态,逐步地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既是10以内加法的延伸,又是学生以后学习多位数加法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充分利用学具(小棒),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动手操作。就以9 3=12为例:(1)①9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②另一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⑧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2)①3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②另7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③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3)如果教师要你摆出15根小棒,要求一眼就看出多少根,你认为应怎样摆?有多少种摆法?(4)以上这些摆法中,相同的一步是什么?(凑十)通过以...  相似文献   

5.
课题一.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操作内容】 1.摆图形片,边摆边数数;用小棒摆熟悉的图案。 2.摆图形片比大小;一一对应摆,比多少,摆小棒比长短。 3.摆学具,在计数器上拨珠认识10以内的数以及它们的组成。 4.小棒首尾相连摆,或不同的图形片相间摆,边摆边说数序。 5.用学具操作说明“加上”、“减去”的意义,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相似文献   

6.
<正>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通过动手实践引导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获得数学知识,这是一条比较有效的途径。那么,是否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必须让学生动手操作呢?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操作材料呢?现以"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案例一:师:现在提供给大家三根小棒,上面标有长度,先动手摆三角形,然后将围成三角形的小棒长度填写在下表中,并思考为什么有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却不能。  相似文献   

7.
徐德兵 《湖北教育》2003,(21):53-53
一、作业的过程 星期天,女儿摊开课本准备做作业,我饶有兴趣的在一旁观看。作业的内容是课本(人教版《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第87页第1题和第4题,第1题是用小棒摆数,第4题是数物体的个数。做第1题时,女儿决定在作业本上画小棒代替摆小棒。显然,这是一种抽象,是一种进步。第1  相似文献   

8.
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看、多表现 ,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均衡发展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一、让学生多“动”所谓多“动” ,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学习 ,提高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多提供具体形象的教具 ,多安排学生动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摸一摸等实践活动 ,让他们自己通过摆弄和操作获取知识。如教学“5”的认识时 ,让学生从学具袋中拿出 5根小棒、5个圆片、5…  相似文献   

9.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一节起始概念课。人教版教材安排了游乐活动的素材和用小棒摆各种图形的活动来引入乘法,应该说教材上的资源是十分丰富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有的教师把这些素材在一节课中一股脑儿呈现,表面上十分热闹,但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有的课甚至在学生摆小棒、写算式的操作活动中耗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如何恰当地选取素材,采取简约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建构乘法的概念呢?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讲,大部分学生已比较牢固地掌握加法概念了,但对乘法知之不多。即使部分学生对乘法已有所认识,但是这种认识…  相似文献   

10.
所谓复式教学要搞“全动式”,就是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复式教学过程中,不管是直接教学,还是间接教学,都要使学生积极思维,动脑动手,真正积极主动地“动”起来。为什么要搞“全动式”? 谁都知道,复式教学是把两个年级以上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在同节课内分别用不同的教材,交叉地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活动。复式教学的课堂结构,一般部采取“直接教学”与“间接救学”(也称“自动作业”)搭配,即人们通常简称为“动”“静”搭配。正是由于“间接教学”(“静态教学”)在复式教学中占有的时间长(占一节课的一半或一半以上),使许多人产生“复  相似文献   

11.
复式教学要求处理好动静搭配:一个年级直接教学(动),另一个年级则安排自动作业(静)。自动作业时,要有小助手协助教师做一些组织工作。小助手不能多说  相似文献   

12.
现行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二册第26页第一道习题是:用4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用6根小棒摆一个长方形。《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建议的: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挑选出一样长的小棒;然后再让学生用4根小棒摆正方形,用6根小棒摆长方形。在教学实践中,这道习题的设计会对一年级学生产生以下负面作用:一、不利于学生认识正方形、长方形有四条边课堂教学中,当老师问“正方形有几条边”时,学生会回答“正方形有4条边”,这是正确的;可当老师问“长方形有几条边”时,学生会回答“长方形有6条边”,这就是错误的了。细细品味,何以如此?根源就在于老师让学生用…  相似文献   

13.
复式教学是在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的交替中进行的。“自动作业时间长”是复式教学的一大特点,也是复式教学的一大潜在优势。提高自动作业效益,是提高复式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目前已引起全体复式教师的重视。由于复式班教师任课科目多,教学任务重,而每一次自动作业都要靠教师写小黑板,加以复式班教师文化业务素质偏低,手头又缺乏教学参考资料,改进自动作业有困难。所以从1986年开始,我们进行了“自动作业规范化序列化”的研究,并集中全县单、复式教学骨干力量,就语文和数学两科,从二至四年级,逐课统一编写了自动作业,印发给复式班的师生,人手一册,上课使用,初步实现了自动作业的规范化和序列化。  相似文献   

14.
【课前思考】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摆一摆,想一想》是一节典型的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通过先摆后想、边摆边想、在摆的过程中想、在想的过程中摆等操作活动,渗透数学思想,发现数的本质特性。这堂课放手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摆棋子活动,在动手、动脑的主动探索过程中,发现、归纳与运用规律,感受数学的美,感悟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乐趣。【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5.
活动目标 :1 初步建立正方形周长的概念 ,并在动手操作中建立正方形的表象。2 能根据给的材料(小棒)围成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 :幻灯机一台 ,胶片几张、作业纸。学生准备 :粗细相同的长度分别为1cm、2cm、3cm、4cm、5cm、6cm、7cm、8cm、9cm的小棒各一根 ;20根火柴棒。活动过程 :一、预作铺垫 ,引出新课。在作业纸上预先画好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问 :小朋友们谁能告诉老师这些图形的名称?请小朋友们用笔描出围成正方形的四条线的长 ,并用准备好的四根长度相等的火柴棒摆正方形…  相似文献   

16.
【课前思考】《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一节"探索与发现"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发现并明白"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既然是探索课,教师就要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索的情境,教材提供了四组不同类型的小棒摆三角形,这四组小棒的长度分别是:13cm、4cm、5cm;23cm、3cm、5cm;32cm、3cm、5cm;41cm、3cm、5cm。显然,这个意图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摆三角形,然后通过比较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得出这个结论。  相似文献   

17.
正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时,一位教师采用了如下的教学。【片断】师:请同学们从信封中取出一根红色的小棒,将它剪两次剪成三段,使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学生动手操作)师:哪位同学将你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看?(实物投影出示图1)  相似文献   

18.
加强几何初步知识的启蒙教学,我的体会是:借助直观教学,加强实际操作,使学生对几何形体看得见、摸得着,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实验教材一年级就安排了一些基本的几何形体的认识,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采取由具体感知到抽象认识的办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来获得知识。如让学生用小棒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从而直观感知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正方形有四条边,长度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长  相似文献   

19.
自动作业是复式课堂教学在间接教学时的一种基本活动形式,是学生复习旧知,学习新知,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要使复式教学的这一基本过程顺利进行,达到优化,就必须优化自动作业的全过程,包括自动作业的设计、布置、完成和批改等各个环节。 一、分课型设计作业。 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内容,在思想  相似文献   

20.
如何把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动手操作、技能知识等融入到作业中,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享受快乐,让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升华、技能在作业中掌握、能力在作业中形成、思维在作业中发展?笔者在教学一年级数学时,对作业设计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一、画中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年级的孩子特别喜欢画画,因此,我经常布置一些画画作业,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乐此不疲的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画中学”,在“学中画”。例如:学了“10以内数的组成和加减法”后,我布置学生画“鲜花配绿叶”。如数字“5”的练习,叶子可以写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