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一如 《新闻爱好者》2011,(14):154-155
《百家讲坛》栏目在电视媒体中首推"平民化"学术视角,"平民化"的学术赋予了大众传媒丰腴的血肉之躯,媒体为学术的"平民化"提供了宽口径的快速通道。一方面,《百家讲坛》栏目"火"了,主讲学者"火"了;另一方面,负面消息接踵而至,学者名声毁誉参半,媒体功效屡遭质疑,学术与传媒的关系必须引起各界人士的深思。  相似文献   

2.
沈静 《青年记者》2006,(22):19-20
中央电视台学术性电视栏目《百家讲坛》日益受到媒体和受众的关注。在此讲坛上开讲的学者阎崇年、易中天、刘心武等等纷纷出书热卖,成为如“超女”一样闪亮的偶像型学者。电视传播学术——学术的娱乐化与平民化在图像时代,媒介文化的视觉转向成为必然,影像传播成为一种强势的语  相似文献   

3.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教科频道一档带有学术性质的人文类节目,诸多学者在讲台上评古论今.自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开始至今,《百家讲坛》迅速走红,培养了张颐武、易中天、刘心武等一批"明星学者".  相似文献   

4.
科教栏目一个最主要的任务是传播知识、普及文化,促使国民素质的提高。因此,科教栏目除了要保持应有的文化品位外,也要贴近寻常百姓,契合普通大众的口味,为大众喜闻乐见。刚开始走精英路线的《百家讲坛》在开播之初也曾面临着不温不火的困境。之后,栏目进行了大胆改革,通过栏目定位大众化、讲述方式故事化、讲述风格平民化、传播形式多元化的调整,更加把观众的认知接受能力与情感体验放在重要的位置,让观众对这样一档文化节目像娱乐节目版一样津津乐道,最终使《百家讲坛》成功转型为"大众讲坛"。在当前大多数电视文化类节目日趋式微的形势之下,《百家讲坛》的成功值得所有电视媒体探究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李倩倩 《新闻窗》2007,(1):75-77
“学术”和“明星”似乎是很难搭上边的两个概念:明星是现代社会大众文化的产物,而“学术”则好像只属于那些专门做学问的学者,和普罗大众有着相当的距离。但是,就在这一两年,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百家讲坛》节目为代表的媒体却造就了一批“学术明星”。这些大都在高校和科研  相似文献   

6.
章芝羚 《今传媒》2007,(12):73-74
无论是"百家讲坛"易中天的迅速走红,还是余秋雨在媒体的频频亮相,"学术明星"已经成为一种现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突然有一天,学者开始走出书斋,积极走入现代传媒,扩展出文化传播的一个更广大的平台.于是,文化解读类的栏目收视节节高升,学者本身迅速蹿红,社会影响力也跨越了学界,吸引了大批拥护者.有人说,文化的普及时代到来了.  相似文献   

7.
大众传媒与学术传播——从《百家讲坛》的热播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云涛 《新闻界》2006,(5):63-64
2004年5月,央视科教频道《百家讲坛》栏目播出阎崇年主讲的《清十二帝疑案》,2005年,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易中天品评汉代风云人物,栏目收视率一路上升。2006年,易中天的电视讲座《品三国》以及同名出版物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引发众多来自普通观众、专业学者和新闻媒体的评说和争论。  相似文献   

8.
于垚 《新闻世界》2009,(7):65-66
本文选择近两年来引人关注的传媒丈化现象——《百家讲坛》的热播,结合美国媒介文化研究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的媒体奇观理论,分析了《百家讲坛》作为一种电视文化奇观的原因,并对这一由媒体制造的奇观现象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9.
1月26日,重庆出版集团和央视《百家讲坛》邀请王立群教授亲临北京西单图书大夏进行了《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一书的签售活动。经过新书首发会、媒体专访到《百家讲坛》栏目的预宣传.现场读者、媒体热情空前高涨,与北京寒冷的天气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人们争相购书排着长龙等待着王立群教授的签名。  相似文献   

10.
央视科教频道《百家讲坛》自2001年问世以来,在经历了面临“末位淘汰”的险境之后却一路“蹿火”,成为颇具收视率和影响力的品牌栏目。而以栏目主讲人身份出现的易中天、于丹等人,也因此成为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造就出独特的“学术明星”现象。  相似文献   

11.
孔令顺 《视听界》2007,(2):86-88
一、“讲坛”为啥这么火? 一面是《文化视点》类栏目的黯然下课,一面是《百家讲坛》类栏目的辉煌勃兴,表面看来,同样都是文化类栏目,怎么会有如此悬殊的遭际呢?其中缘由颇值得玩味。  相似文献   

12.
"《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在电视媒介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作为一个并不太容易被大众接受的电视学术类栏目,《百家讲坛》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其准确的定位和自成风格的节目制作方式值得其他电视媒体深思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百家讲坛"热的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于2001年10月推出的一档学术讲坛类节目。节目开办以来,一直未引起太大关注。然而在不经意间,这档只有午间和深夜才出现在屏幕上的讲课式栏目竟然火了起来,节目收视率节节攀升、品牌知名度迅速扩大,乃至成了一种众说纷纭的文化现象。作为一档科教节目竟能取得如此的成绩,自有其独到创新之处。但是在“百家讲坛”取得成功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影响到节目未来的发展。学者明星化与学者自主性的丧失“百家讲坛”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打“名家牌”,推出了一批“学术…  相似文献   

14.
刘倩 《青年记者》2006,(22):61-62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于2001年10月推出的一档学术讲坛类节目。节目开办以来,一直未引起太大关注。然而在不经意间,这档只有午间和深夜才出现在屏幕上的讲课式栏目竟然火了起来,节目收视率节节攀升、品牌知名度迅速扩大,甚至成了一种众说纷纭的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学术与电视媒介的结合,会有怎样的传播效果?看看时下的“电视讲坛”热就可管窥其一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从“品三国”到“读论语”.从易中天到于丹。每一个专题,每一个主讲学者.都会掀起一股“文化热浪”:建构起了一幅全新的电视学术生态图景。  相似文献   

16.
郑琴琴 《新闻世界》2009,(12):81-82
《百家讲坛》自2001年7月9日开播以来,栏目收视率逐年提高,成为科教频道的品牌栏目。然而,近两年,在《百家讲坛》“热”的背后,学术界关于《百家讲坛》的争议和讨论从未间断。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隐患。本文主要探讨了《百家讲坛》到底存在着哪些问题,有着怎样的争议。  相似文献   

17.
林苑 《新闻窗》2006,(6):45-46
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的《百家讲坛》可算是目前最火的电视栏目之一,在这个栏目中出现的一些专家,如阎崇年、刘心武、易中天也随之成了明星。而随着这个栏目的热播,全国各界也掀起了关于其成功之道的纷纷议论。  相似文献   

18.
徐军 《新闻世界》2009,(9):27-27
当今电视新闻的发展越来越追求人性化、故事化、平民化和娱乐化,尤其是平民化的创作手法、更是各电视媒体追求的一种境界。随着1993年5月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推出,“平民化”的民生新闻便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从中央台的《实话实说》到江苏都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从安徽经视的《第一时间》到滁州台的《大家谈》《民生》等栏目,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成为了媒体和受众的热门话题后,易中天等从《百家讲坛》节目走出来的一批学者知名度和影响力迅速上升,促使我们研究《百家讲坛》节目从低谷走向成功的原因。《百家讲坛》节目如何从被淘汰的边缘坐上了品牌节目的宝座,本文从节目定位、受众定位和传播方式三个方面的前后期转变出发,探讨其成功的原因和背后隐藏的问题,试图为同类型的其他电视节目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0.
《百家讲坛》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精心编排,准确定位,抓住机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其成功背后也存在着节目选题相对狭窄、百家讲坛成了一家讲坛、尴尬于非学术论坛的定位、易导致人们的功利欲望发生偏差等隐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