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一代出版人的追求──读《新编辑观追求》吴平最先认识王建辉先生是通过他所著的《书评散论》。那是一本充满理性思维、让人透过评论文字来领略书评文化建设、书评文化的创造诸方面的学术论著。名为散论,其实,它的理论、实践、技能三部分构成浑然一体,散中见精髓,不...  相似文献   

2.
王建辉1957年生,编审, 历史学博士,现任长 江出版集团董事长。1982年起从 事出版工作。曾获全国首届优秀 中青年编辑、百佳出版工作者称 号。他不仅是编辑了一批很有影 响的优秀图书的出色的编辑家, 而且,还是著有《新编辑观的追 求》、《名流随笔》、《文化的商 务》、《王建辉自选集》等著作 的学者。他对书评更是情有独 钟,出版了《书评散论》、《人在 书旅》、《思想的背影》(书评文 录)等。他是一位有实践、有理 论,名副其实的书评家。 王建辉对书评不仅钟情,而 且十分勤奋。他2001年2月14日 在《思想的背影》后记中说: “我想借这部小书替自己的书 评作一个总结,同时因为工作转 移需要开辟新的领域,且和曾经  相似文献   

3.
新作     
2009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周蔚华的《出版产业散论》一书。理论研究与出版实践紧密结合是《出版产业散论》的一大特点。  相似文献   

4.
十多年来,吴秀明先生在杭州大学中文系执教当代文学的同时,以研究历史文学为专题,先后完成了《在历史与小说之间》、《历史文学论》、《历史的诗学》与《历史文学真实论》(即《真实的构造》)四部材料丰富、分析精辟的专著,对这一专题作出了令人瞩目的重大贡献。 我之所以这样说,决不仅仅指他的巨大的工作量,更主要的是指他的历史文学研究工作具有许多鲜明的特点。现在试以《历史文学真实论》为例,谈一谈我的感受。  相似文献   

5.
隋代牛弘在其《请开献书之路表》中,谈及隋以前书籍散亡的事件有五次,史称“五厄”。明代胡应麟在《论历代书籍存亡》一中说“牛弘所论五厄,皆六代前事”,指出“书自六朝之后,复有五厄”。这就是历史上关于献散亡的名的“五厄”和“十厄”。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帝国主义列强用大炮轰开了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大门。从此,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大量典籍被帝国主义列强盗运出境,  相似文献   

6.
杨玉圣,山东人,1963年生。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美国政治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他是学历史的,研究美国史是他的专长,并有专著《美利坚合众国史》。他还著有《中国人的美国观》、《史学评论》、《学术规范与学术批评》、《美国史散论》、《书的学术批评》等。按他自己2005年年底的说法是:“美国史、美国学、世界近代史、现代化研究、史学评论、学术批评、学术规范,大致是我近二十年来涉足的主要领域,不同时期,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7.
余炳毛 《今传媒》2010,(4):88-89
盛沛林是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编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95规划军事学重点课题"《军事新闻学概论》。他的专著《军[1]事新闻散论》中有一篇论文叫《一剑封  相似文献   

8.
《中国编辑》2005,(1):20-20
《编辑心语》是中国青年出版社编审、原副总编辑郑一奇的编辑工作研究文集。郑一奇从事编辑工作近30年.这部书既是他编辑工作研究的心血之作,也是他多年来编辑业务教学成果的汇集。全书分8个部分:出版理念、编辑实务、编辑案例、出版调研、读者工作、图书点评、史学散论、出版史与出版人物。  相似文献   

9.
再论“妖魔化中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再论“妖魔化中国”□李希光[编者按]本刊1996年第5期曾经刊登李希光《“妖魔化”中国的背后———美国传媒是如何讲政治的》一文。刊发后不久,一本由他参与写作的相同名称的书在北京问世,并引起国内外舆论界的关注与重视。《再论“妖魔化中国”》可视为前文的续...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名的学家、史学家和编辑家,他《史记》而开创的纪传体成为我国历史的规范写法。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古今学都对《史记》有着极大的兴趣。“历代以来有众多的学研究和注解《史记》,积聚了丰硕的成果。粗略统计,迄今累计有论4000余篇,论300余部,字数12000万字”。《史记》不仅在学与史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更首创了纪传体的编辑学体裁。司马迁编辑《史记》,投入了自己一生的心血。  相似文献   

11.
新的美学境界读︽再论美是和谐︾周来祥先生和谐的美学理论建构,与他整一的学术品格的统一,在其新著《再论美是和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中达到了新的境界。在80年代中后期出版的《论美是和谐》、《论中国古典美学》等书中,周来祥先生论证了和谐的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陆传播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大陆传播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孙旭培历史的概述中国的新闻学研究起于近代报业出现以后。1873年,《申报》刊登《论中国京报异于外国新报》;1874年,王韬发表文章《论日报渐行于中土》,以这些文章为起点,中国人开始了研究新闻学的历史。1895年康有为提出“...  相似文献   

13.
日前读杨玉圣所著《美国历史散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3月版),联想到史学研究如何贯彻“双百”方针,历史学如何能够达到我们所希望的繁荣,心中颇有所感。 我本人不是研究美国史的,不便对书中12篇美国史研究专题论文和8篇有关中国美国学的文章妄发议论,我的感触主要是因书中近20篇史学评论文章而发。由于这些史评中的多数都以美国史研究为中心,其中有关美国史事的考订或评价方面之是非,自然也非我所能信口雌黄。我所注意的是评论者的精神、态度和勇气及其在评论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实用主义奠基人詹姆士威廉·詹姆士(1842—1910)是美国实用主义的真正奠基人。詹姆士出生在纽约,早年就学于普林斯顿神学院,后来在哈佛大学理学院,医学院学习化学、解剖学和医学。1867年后在德国广泛涉猎了心理学和哲学著作。1869年获博士学位,1872年以后在哈佛大学等处任教。他的主要著作有:《心理学原理》(1890)、《信仰的意志和通俗哲学论文集》(1897)、《宗教经验类型》(1902)、《实用主义》(1907)、《多元的宇宙》(1909)、《真理的意义》(1909)、《彻底经验主义论文集》(1912)等。  相似文献   

15.
新闻真实论──新闻“本质真实论”再质疑何光 一、“历史是过去的新闻,新闻是未来的历史”“历史是过去的新闻,新闻是未来的历史”。这话自然不很准确,但它还是把新闻与历史之间的关系表述出来了。1918年,蔡元培为徐宝璜《新闻学大意》作序时曾这样写道:“余惟...  相似文献   

16.
国庆前后,我阅读了两卷本的李文海新著《报坛散论》,想到了一个问题:改革开放,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包括报业在内的上层建筑方方面面,都处在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革之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传媒人,我们到底应该追求什么?李文海是邯郸日报社社长,他的经历和成果,他的思想和作品,他的业绩和经验,使我对上述问题悟到了一个生动具体的答案.  相似文献   

17.
“改变中国历史在世界史上的不合理地位,只有靠我们自己把中国史放进世界史中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博士后导师、美国《世界史杂志》特约编委刘家和教授正是这样在致力古史研究。最近,由武汉出版社出版的45万字的《古代中国与世界——一个古史研究者的思考》,反映了他近4O年对中外古史的研究成果。 《古代中国与世界》收文21篇,正文20篇论古史,另附1篇治学经历  相似文献   

18.
再论大文献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是《试论大文献学》的续篇。《试论》发表后,有许多同志写稿参与讨论。笔者读了潘树广先生的《大文献学散论》后,受到很大启发,除了表示赞成的意见外,又从另一个侧面对大文献学进行了探讨,权作对《试论》的一点补充。  相似文献   

19.
36万字的《新闻真实论》、47万字的《新闻活动论》,同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杨保军出版于今年上半年的新作。此前,他还先后出版了《新闻事实论》(2001年)、《新闻价值论》(2003年)和《新闻理论教程》(2005年)。上述“四论一教程”共5  相似文献   

20.
新书推荐     
《晚清的士人与世相》;《论小丑——独裁者和艺术家》;《潘家园翻出的历史》;《费城风云: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中国的人心与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