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俞进 《天津教育》2000,(4):38-38
质疑的能力是指善 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 题的能力。陆九渊曾经说 过:“学习无疑需有疑,有 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由 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 疑。”这种从无疑到有疑 再到释疑的过程,就是由 不知到获取知识的过 程。所以培养学生质疑的 能力是很重要的,是提高 学生素质的需要。 一、引导质疑,是培 养学生主动求知的前提 我国明代理学家陈 宪章说:“小疑则小进,大 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 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因此,引导学生积极、主 动地质疑,是培养学生主 动求知的前提。例如,在 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这一节的例题:“和平…  相似文献   

2.
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中国宋代哲学家、教育家、集理学之大成朱熹曾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创造、发明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问题意识的学生,能够主动地、不断地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3.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与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问,有问才有得。因而质疑是发现新知的钥匙。实践证明,质疑更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以下不足:1.质疑的目的不明。2.质疑的心情太急。3.质疑的范围太小。4.释疑的方法太拙。  相似文献   

4.
问题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让学生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策源地”。留足时空。让学生“能问”新课程改革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少讲、精讲,留下足...  相似文献   

5.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指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极为重要。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始”。“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质疑”是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的“舵手”。当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他才能学得深,学得透.“展卷自能通解,下笔自能合度”。  相似文献   

6.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质疑问难——有疑处质疑,无疑处生疑。如讲《“你们想错了”》时,文中对方志敏搜身的描写用了两个动词“摸”和“捏”。我问学生:句中的“摸”和“捏”能不能换成“搜”和“找”,为什么?话音刚落,一个学生就举手回答:“能。因为摸和捏、搜和找都有‘寻找’的意思。”  相似文献   

7.
“学贵有疑”。学习中重视质疑问题,勤于思考;善于与人讨论,甚至于争辩是一种很可贵很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朱了读书法》阐明朱熹的观点:“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番后,疑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说:“读者无疑者须都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把“有疑--解疑--无疑”作为一个读书的理解过程,并且认为只有驼 境界才会有长进。因此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题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8.
学贵有疑,“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1创设质疑氛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串讲串问,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  相似文献   

9.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的学生“每事问”,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教师的重要职责。南宋另一学者陆九渊则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仅把疑问作为进步的动力,还主张尽力拓展疑问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黄淑珍 《湖南教育》2002,(13):35-35
重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勇气。创新意识是一种渴望用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超常规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愿。创新意识强的人,总是能够从超出常规的独特视角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可贵的创新勇气。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质疑是创新的前提,任何一项伟大的发明创造无不始于质疑。质疑意味着对传统的既成事实、观念、方法的挑战,而创新就是向传统的定论挑战,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做到无疑寻疑,有疑解惑。重求异,增添学生…  相似文献   

11.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中国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曾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创造、发明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的学习总是伴随着问题的产生和问题的解决。然而,在数学教学中,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问题意识的学生,能够主动地、不断地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12.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能力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可是平时的教学活动,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因为种种原因,老师不愿或不敢让学生质疑。长此以往,学生更不想或不会质疑。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想问、要问、会问的习惯。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经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将促进学生会参与、会发现、会运用、会创造,使学生全面、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相似文献   

13.
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来?从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学识。明朝学者陈献章说":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古代文豪朱嘉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相似文献   

14.
常言道,学贵有疑。有小疑则有小进,有大疑则有大进。不少老师为此专门设计了“促思激疑”的教学环节,把质疑视为重要的手段,在学生自读自研的过程中,形成师生互动的合作学习氛围。至于学生的主动质疑,更是宝贵的教学契机,不可等闲视之。肖老师遭遇到始料不及的质疑后。很坦诚地承认“不知”,然后认真求知。试图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解决,从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教学民主和敬业精神。  相似文献   

15.
肖川 《青年教师》2004,(1):45-45
“学贵有疑”,古人多有论述。宋代大儒朱熹就曾说:“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疑。”名学陆九渊的观点更是精辟:“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另一学张载也讲过:“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但为什么要有疑,怎样从无疑到有疑,却没有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质疑尤为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和谐气氛,使学生愿问敢问.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单元提示质疑、从题目上质疑、在课文“矛盾”外质疑、联系生活体验质疑、在比较中质疑,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意识,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7.
武艳 《山东教育》2005,(7):44-44
(1)培养学生敢于发现、勇于质疑的精神和能力。真正成功的数学教学,不仅在于教会学生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会他们如何独立地学习,独立地汲取知识。古人说得好:“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阅读教学则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18.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南宋大学问家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这里,三位都说到了学习者贵在有“问题意识”。“问题”起于“疑”、解于“问”和“答”、终于“获”。教学中的“问”有学生的自问、学生间的互问,更多时候是老师的提问。问题教学法是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即从课程的丰富内涵中找到聚焦点或突破口,以老师提问题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并分步骤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以促成学生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和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19.
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而《新课标》也提倡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还教学以本来面目。古人说得好:“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敢问,会问,走好迈向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20.
袁凤瑛 《河南教育》2004,(10):24-24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创新是对未知的探索与求解,而质疑则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就是要以疑导学,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着手,让学生敢问、敢说、敢想、敢做,即围绕所学内容敢问与众不同的问题,敢说与众不同的话,敢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