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怎样区别“平均数”和“平均分”?答:在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教材中开始出现“平均分”:“把6个桃平均分在3个盘里,每盘2个。”这里突出强调的,一是分的方法:因为要“平均分在3个盘里”,所以每次要从桃子的总数里面拿出3个,每盘放1个。M是分的结果:分到最后,每个盘里桃子的个数必须同样多。在这里,每个盘子里桃子的个数是实际存在的,把6个桃子平均分在3个盘里,每个盘里就有2个桃子。无论把什么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得到的每一份的数量都是实际存在的。而“平均数”,却有它不同的内涵。“平均数”是虚设的。如…  相似文献   

2.
一、动手操作 ,理解概念师 :我们平均分东西时 ,有时不能正好分完 ,还有剩余 ,这样的题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这节我们就来研究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师 :(出示例1左图)谁能说说题意?生 :把6个梨平均分到3个盘子里 ,应怎样分?师 :谁上来分一分?生 :(上讲台分梨 ,其余学生在桌面上分学具)。师 :请你说一说是怎样分的?生1 :我先一个盘子分一个 ,再给每个盘子再分一个 ,二次分完。生2 :我先一个盘子分二个 ,3个盘子正好一次分完。师 :分的结果每个盘子分二个 ,3个盘子正好一次分完。师 :分的结果怎样?能正好平均分完吗?生 :分的结…  相似文献   

3.
先看一个教学片断片段。在一次公开课上,执教的老师提问学生:“你们看,老师的眼睛里有什么?”有个学生看了老师的眼睛很长时间,然后举手回答:“老师的眼睛里有个我!”这位年轻的老师生气地说:“什么有个我?坐下。”于是又问另外一位学生,这位同学根据教材的内容回答:“老师眼睛里有眼球。”老师大大夸奖:“这个小朋友观察仔细,回答准确。”  相似文献   

4.
案例1.描述: 在观摩一位老师教学五年级上册Unit4 What does your mother do?这一课时的时候,在情境的创设中,学生根据图片提示,回答问题。当图片是nurse时,学生踊跃举手,和老师进行你问我答。老师问:“What does your motherdo?”学生回答:“My mother is a nurse.”  相似文献   

5.
颜凌 《青海教育》2006,(9):78-79
[片断一]教师:同学们喜欢听西游记的故事吗?今天老师就来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路上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路过桃园,停下来休息。孙悟空、猪八戒看见大蜜桃口水直流。师傅说:“要吃桃子可以,不过先要回答几个问题。”悟空、八戒连连点头说:“行啊!”师傅说:“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两人,每人得几个?”(学生回答)师傅说:“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两人,每人得几个?”(学生回答)师傅又说:“有1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两人,每人得几个?请写出这个数?”“半个。”“那半个该怎样写成数呢?”悟空、八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所措。同学们,你们能帮帮他们吗?你们会写这个数吗?  相似文献   

6.
解应用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难点。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编应用题,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突破了学习难点。指导学生自编应用题的方法有多种,现归纳如下。1.根据实物演示编题例如:教师把6本练习本交给1个学生,把4本练习本交给另1个学生,然后启发学生编题。又如,在贴绒板上,先贴上5棵柳树,再贴上8棵杨树,要求学生编题。利用实物演示也能指导学生自编复合应用题。例如,教师给小光20本练习本,再叫起3个学生,然后对小光说:“给每个同学6本,剩下的留给你自己。”教师问大家:谁能说一说,刚才我们…  相似文献   

7.
教师教“约数”时,创设如下问题情境:昨天,3月23日是小明的生日。小明的妈妈买回了12块小蛋糕。妈妈对小明说:“如果今天有你的朋友来我家做客,你就请大家一起吃这些蛋糕。注意:一定要平均分给大家。”晚上,小明的房间里点上了生日蜡烛,有人在庆祝生日。请大家猜一猜,房间里一共有几个人,刚好能平均分得这12块蛋糕,而且分得的是整数块?平均每人分几块?学生经过思考说出自己的想法。生1:我猜房间里一共有2人,平均每人分得6块,写成算式是12÷2=6。生2:我猜房间里有6人,平均每人分得2块,写成算式是12÷…  相似文献   

8.
【第088题】有题为:“有12个苹果,要平均分到若干个盘子里,可以怎样分?”多数学生说可以把12个苹果平均分到2个、3个、4个或6个盘子里。有学生说,可以分在1个盘子里。有学生说,分在1个盘子里根本没有分,所以不算。  相似文献   

9.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会分东西吗?老师这里有一些东西请同学们帮着分一分。(教师出示月饼模型。) (1)把4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 (2)把2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 师: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分的?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 (3)如果把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 生:半个。 师:分得的结果是2和1时,都可以用整数来表示,“半个”还能用整数来表示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采撷实例,在分的过程中,使学生…  相似文献   

10.
笔者听过一堂三年级两步连除应用题的练习课,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段对我触动很大,感受颇深,详实记录如下:教师出示练习题目:三年级有两个班,每班43个同学,一共要植258棵树,平均每个同学植多少棵?(用两种方法解答)。绝大多数同学都按照教材的方法去做,而一个女同学却这样解:258÷43=6(棵),6÷2=3(棵)。综合算式为258÷43÷2=3(棵)。教师对此做出如下评析:“同学们,这样做对吗?”学生齐答:“错。”师问:“为什么错?”生齐答:“题目的要求是求每个同学平均植多少棵,应该是把258棵平均分给…  相似文献   

11.
学会听课     
在一所农村小学听了第八册《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执教的是一位教龄不长的青年教师,课后与他交谈,我问:“揭题时,你怎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艇’的前面加了个‘威尼斯’,问学生为什么?这个问题怎么回答?如果要我来回答,说真的,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呀。怪不得学生们东一句,西一句,都不着边际。我觉得这个问题导向性不明……”  相似文献   

12.
在听课时,笔者发现了一个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误解”一类数学题。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册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之后,教材中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对不对?教学时,老师不仅要学生说“对不对”,还要让学生说出“为什么”。(1)(4)两图学生的判断、说理都非常正确。当老师问学生为什么(2)(3)两题中阴影部分不能用25和13表示时,学生异口同声答到:“因为没有平均分。”老师给予了肯定,而且讲这个内容的几位老师都是这样处理这组题的。当时我总感觉这里面好像还存在着点…  相似文献   

13.
吴非 《中学语文教学》2007,(5):20-20,32
4年前,有个语文教学跨省交流会,邀我参加。那次交流主题是考察“网络作文教学”,我听了几节课,感到不太适应。据主办学校介绍:全校所有班级所有学生的所有作文,你想看哪一篇就能看到哪一篇,想写段评语也可以。我对此很惊讶。该校一位教师现场演示给我看,很快就调出了某年级某班某同学的全部作文。我问:“这位同学知道吗?”“不一定知道。”我问:“他会同意我们看他的作文吗?”教师奇怪地反问:“他为什么会不同意呢?”“那么同学之问也可以互相看吗?”“每个人都可以看全校任何一个同学的任何一篇作文。”  相似文献   

14.
在一次数学活动课上,我出了这样一道准备题:一个正方形花园的边长为4米,现在要扩建花园,使边长都增加2米。扩建后的花园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很轻松地得出:(4+2)2=62=36平方米。出于习惯,我接着问大家:“你是怎么想的呢?”小王说:“原来的正方形边长是4米,现在边长增加2米,变成边长6米,所以,面积为62=36平方米。”“很好。”“钱老师,我不是这样想的,可结果也是36。”“噢?那你是怎么想的呢?”“我把扩大以后的正方形分成四个部分(图1),再把四个部分加起来,得到42+4×2+22+4×2…  相似文献   

15.
邹珺 《四川教育》2008,(2):70-71
【案例】特级教师吴正宪“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师: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学生“啪——啪”用两下整齐的掌声回答)师: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学生“啪”一下以整齐的掌声回答)  相似文献   

16.
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等分)要用除法计算的实际意义.首先,教师要向学生演示"平均分"的全过程,如(例1)出示6个桃和3个盘子,从6个桃中每次拿出1个,拿3次,分别给每个盘里放1个;又从剩下的3个中每次拿出1个,拿3次,分别给每个盘里再放1个.结果,6个桃分完了,每盘放的个数同样多,都是2个.其次,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像上面这种"平均  相似文献   

17.
一、试题精选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2005年高考全国卷Ⅰ)有一次,人们问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教授:“您创建了一个第一流的物理学说,有什么秘诀?”不料玻尔却回答:“因为我不怕在学生面前显露我的愚蠢。”听到这个回答,大家都感到十分诧异和不解。  相似文献   

18.
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是R射线的发现者。一天深夜,他走进实验室,看见一个学生仍然在做试验,便问:“这么晚了,你还在做什么?”那位学生回答道:“我正在工作。”卢瑟福又问:“那你白天做什么呢?”学生说:“我白天也工作。”卢瑟福又问:“早晨你也在工作吗?”学生肯定地回答:“我从早到晚都没有离开实验室。”学生满以为会得到老师的夸奖,谁知,卢瑟福又问:“这样一来,你用什么时间来反思呢?”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司题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妈妈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IO块,小明吃了其中的4块小明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_。,_._4。。_学生很快答出是H,学生回”——”——”——”一IO”一『一答后,我接着提出了新的问题:如果剩下的蛋糕平均分给爸爸、妈妈吃,爸爸和妈妈分别可以吃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学生对老师提的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大家纷纷议论,争相回答出爸爸和妈妈都__.__、、。_…  相似文献   

20.
教学个案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在课前备课时.我觉得这句话如果让学生单从表面理解.一定会“离题万里”.故在教案设计时特别作个批注。果不其然.当学生读到“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一句时.有个学生举手问:“老师,‘碰壁’是什么意思?”我没急着回答,而是笑着对大家说:“问得好.‘碰壁’是什么意思呢?我想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这一问.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掀起了议论热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