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明末清初,在“忠义节烈之气较胜”的扬邦,明末抗清将领史可法与当地的忠臣义士、平民百姓一起共同保卫城市、捍卫气节。汇辑清代以来扬州地方文献,按扬州城保卫战、殉节扬州乡官士民录、纪念史可法宏大叙事依次叙录,在端本澄源的同时,揭橥以史可法为代表的崇高道德形象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壮族民歌充斥着壮族人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壮族民歌曲目繁多,许多经典之作更是口耳相传历经百年而不缀。这一方面是壮族人喜歌爱唱的民族特质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与壮族歌圩这一特定的传统习俗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壮族歌圩是一个审美与仪式的复合体,作为审美活动的壮族歌圩让人们在欣赏那清透美妙的歌声的同时获得精神的愉悦与满足,作为仪式活动的壮族歌圩让人们在固定的时间、地点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圣化与神秘感。壮族歌圩具有审美与仪式的双重属性,审美与仪式在此活动中相互结合在一起,互为特性,因此深入研究壮族歌圩的审美仪式化与仪式审美化对于正确解读壮族歌圩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位于江苏北部,微山湖西岸的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沛县,素称“武术之乡”。据史书记载:刘邦及其手下的许多将领,如周勃、樊哙、曹参等人,从小习拳舞剑,练就一身高强武艺,为创建和保卫汉室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武术在沛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今天这里的许多中、小学师生都是武术的爱好者。他们自觉地把武术锻炼与体育课程中的一些项目结合起  相似文献   

4.
壮族师公教是在传统越巫信仰基础上吸收儒、道、佛、傩等外来宗教发展而成的民间宗教。儒家文化在壮族地区的传播大约有两千年之久。在这两千年的接触、交流与碰撞中,壮族师公教吸收与借鉴了大量的儒家文化来充实和丰富自己。壮族师公教中的儒家文化集中表现于壮族师公教经书之中。大致说来,师经中的儒家文化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孝观念、婚姻观念、仁观念、天命观念和忠观念。师经中的儒家文化在壮族社会生活中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消极的作用,对壮族的历史与现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布洛陀是壮族民间信仰中的男性始祖神,是壮族神话中的创世者,亦是壮族原生型民间宗教麽教的主神。与壮族属同一语族的侗族,其始祖母神萨岁,"护佑侗乡",在侗族村寨中受到广泛祭祀。布洛陀与萨岁作为族群中地位最高的神祇,存在一些相似与差异。通过对二者历史文化背景、神格特点、民间叙事等的比较,可以发现壮族与侗族在信仰及文化上的不同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6.
梁小玲 《广西教育》2014,(30):127-128
在中职学校服装专业设计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发掘并全方位超越现有壮族服饰文化元素,探索在服装专业设计教学中融入壮族服饰元素,并与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传承和弘扬壮族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7.
针对广西壮汉和壮英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开展壮族文化特色为基点,打造特色校园,开展壮族文化课程和民族体育课。此外,在壮汉和壮英双语教学中采取对比教学、直接法和交际法,并且实施有效地教学改革,推动现代壮族教育与壮族传统特色文化衔接,以使壮族双语教学真正实现、本土化、地区化。  相似文献   

8.
壮族民间歌曲以各地山歌最为出名。以坡芽歌书、马骨胡之歌、嘹歌、房屋等壮族山歌中的歌词为例,说明壮族山歌继承与发展了《诗经》中赋、比、兴的笔法。山歌中运用“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在壮族地区,壮族民众的歌谣一般均采用即兴的直白唱法,来表达劳动、爱情与生活的事件与情绪;比就是现代文学的比喻。它是壮族山歌歌词最普通的手法;兴,是先唱他物,再引起歌者要唱之物的意思,起到一个铺垫的作用。从表现手法上分析,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一般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以及重叠与对仗文学修辞方法的运用,证明了壮族山歌具有原生态、民歌特色和古代文学等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针对广西壮汉和壮英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开展壮族文化特色为基点,打造特色校园,开展壮族文化课程和民族体育课。此外,在壮汉和壮英双语教学中采取对比教学、直接法和交际法,并且实施有效地教学改革,推动现代壮族教育与壮族传统特色文化衔接,以使壮族双语教学真正实现、本土化、地区化。  相似文献   

10.
陈第古音研究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第(1541—1617),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明代杰出的思想家、语言学家,也是当时保卫我国北方领土的著名将领。所著《毛诗古音考》(1606)、《屈宋古音义》(1614)和《读诗拙言》(附于《毛诗古音考》后),是我国古音  相似文献   

11.
壮族民歌的情感内涵,在本质上是与壮族的天性以及壮族在其生活环境中形成的独特民族心态、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密切相关的。主流是爱,而且常常表现为一种深沉和广博的"爱",具有社会生命与自然生命、自然精神与社会精神水乳交融的特点。壮族民歌在"情"的表达上,以物寄情的方式较为突出,并且具有强烈的行为性。壮族民歌的音乐风格依然保持着与生活、自然和生命的巨大亲和性,以及采用有大二度音程和声的二声部或多声部群体性歌唱的特点和由壮族语言声调特性生发出来的歌唱特点。  相似文献   

12.
取材于云南文山、由文山本土作家创作电影的《阿峨之恋》是一部以壮族民族综合文化为题材(如:壮族版画、壮族民歌、壮族服饰等等)而创作的彩色故事片,于2008年10月13日公映,被誉为"新时期"的《刘三姐》。本文主要围绕影片对壮族原生态民歌等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作用、以及影片中壮族民歌合唱与对唱的应用这些角度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3.
二三十年代苏联正规军由56.2万人扩充至130万人,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支正规军,有力地保卫了苏维埃政权,苏共中央特别重视军事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将领。在军事思想上推行大纵深进攻理论,在二战中使卫国战争节节胜利。二三十年代苏联红军技术装备更新规模之大史所仅见,新型坦克和新型飞机服役,从而保证了以后迅速战德国法西斯。  相似文献   

14.
王敦  陆斐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3):1-3,17
流域文学艺术的研究已经较早被学者们广泛关注,但关于右江流域壮族文学艺术的审美人类学研究目前尚少关注。右江流域的壮族在生产生活劳动中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学艺术,它们集中地展现了这一流域壮族民众的精神情感、道德传统和个性特征,以及壮族文化的凝聚力、亲和力,也是当下壮族地区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与民族根基。对这一民间审美文化进行调查、研究和阐扬,有利于保护和发展壮族文学艺术,为“新理性”人文重建提供文化保障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5.
[女米]洛甲是壮族非常古老的神灵,至今依然存活在壮族人民的民间信仰中,究其原因,它是与壮族的文化生态系统相关的,表现为:壮族传统的民间信仰体系尚未完全崩溃;壮族民众对[女米]洛甲神话及其神职仍有信赖感与需求度;[女米]洛甲神话的传承场及传承方式仍然存留。  相似文献   

16.
壮族传统服饰是壮族文化标志之一,在现代社会里出现了衰落与蜕变的趋势。论文通过对壮族服饰的实地调查,研究壮族传统服饰在现代社会的境遇,分析影响其传承的因素,探索在现代语境下壮族服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廖志恩 《文教资料》2012,(15):13-15
壮族嘹歌和苏格兰民歌分别由壮族劳动人民和苏格兰劳动人民创作,充分体现了两个民族不同的社会生活。壮族嘹歌是中国民间文学的瑰宝,《平果壮族嘹歌》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苏格兰民歌是英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通过壮族嘹歌与苏格兰民歌中思维原型的比较,可以更清楚了解壮人和苏格兰人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为壮族及壮族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5,(51):168-169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一种文明的延续,一个民族的文化建设,必然以继承优秀文化遗产、发扬优秀文化传统为前提。文化传承创新与人才培养质量存在密切联系,壮族文化对壮医学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培养高质量壮医学人才需要传承与创新壮族文化;在壮医学人才培养中,要传承与创新壮族文化,策略包括:重点突出壮医学本身的特色与优势、注重与壮医学密切相关的壮族其他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  相似文献   

19.
壮族民歌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云南省文山,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壮族在宋代史籍中称为"撞"、"僮"。解放后称"僮"。1965年改族名为"壮族"。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结束了壮族人民没有自己合法文字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壮族的宗教信仰,是壮族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广西壮族山歌中存在着大量反映壮族原始宗教信仰的内容。平果嘹歌作为广西壮族山歌的典型代表,在历史的洗濯中,必然不可避免地打上本民族的意识形态烙印。嘹歌形象地记录了壮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