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评朱熹对史学的基本态度》一文认为朱熹鄙薄读史治史,对史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此观点不够客观公正,原因有三:一是脱离朱熹理学思想来观其史学,未得其要;二是孤立片面地看待朱熹的史学思想,忽视了其提倡、研究史学的一面;三是没有客观地正视朱熹的史学成就及对后世史学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胡煦是清初一位有独到见解的易学家、理学家。他的易学思想反对先儒支离旁杂、乖谬附会之说,于汉宋易说颇多发明质证。胡煦力求建立一个通贯的解易系统,探赜索隐,以明天人合一之旨。他反对汉易的卦变说,朱熹的占卜说,来知德的错综说,认为皆未能明《周易》浑沦圆转、活泼流通、体用无间之妙。他提出的“体卦主爻说”极为精到,前人所不能解或解之乖谬处,以此说明之,皆为之一通。文章主要从文献的角度,对胡煦的生平著述及影响略作考释,对其主要的易学思想进行初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作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之一,朱熹是君主制的积极维护,这是众所周知的。然而,他对君主专制政治常常持反对态度,却不大为人所知。他有许多反对君主独断专行、反对尊君卑臣的观念,他也有许多否定君主的神圣性、贬抑君统、格君心之非的言行,这些都具有反君主专制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充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其史学思想颇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崇真实,疾虚妄,立真伪之平,确立纪实为史学第一要义;反对崇古卑今,强调今胜于古,主张写当代史;推重司马迁少臆中之说,是书汉世实事之人,以其为杰出的历史家。他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史学崇尚实录、重点写当代史的优良传统,为构建司马迁实录在中国史学史上崇高的丰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胡煦生于清初,一生精研《周易》,颇有自得。他兼采汉宋,融贯象数义理,提出了很多深刻独到的思想,其中对朱熹易学的批评是其易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他反对朱熹把《周易》看做是卜筮之书,批评他只在占卜上着眼,与易理多不相通。又批评他将伏羲之易、文王之易与孔子之易分割开来,不能一以贯之。他反对朱熹的卦变说,认为朱熹不知《周易》中往来之义,而以卦变说解易,致使易理益晦。文章主要通过在清初学术思想背景之下,辨析胡煦与朱熹易学的差异,并以此理解胡煦易学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6.
朱熹与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熹是南宋最为广博的一个学者 ,不仅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而且在经学、史学、文学等许多方面 ,都作出了这样和那样的贡献。朱熹虽然不能像王安石一样代表先进思想而成为一代学术的代表者 ,但就博学而论 ,可以作为南宋一代的翘楚。朱熹之与史学 ,论述不能算少 ,但值得探讨的问题依然甚多。这篇短文仅提出如下三点 ,即 :朱熹对史学持有贬抑态度 ;朱熹视史学为经学的附庸 ;朱熹对历史人物的评论有其独到的见解 ,值得重视。下面对这三点分别予以论述 ,以供研究朱熹史学的参考。一、朱熹对史学的贬抑我国古代史学源远流长 ,来…  相似文献   

7.
南宋朱熹注的《诗集传》是一部有很大影响的书,明清以来流传极为普遍,如此朱熹对《诗经》“赋比兴”的解释也随之深入广大读者的认识。朱熹之说出,一般学者大多摈弃了郑玄之说,①而以朱说为依归。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词也。”朱熹从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8.
集诸儒之大成授百代之精深──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朱熹(113O──1200)是南宋时代的一位卓著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朱熹的祖籍是江西婺源松岩里,他父亲朱松在福建剑南州(今南平)尤溪当个县尉小吏,这里也是朱熹的出生地。不久,朱松因参与反对秦桧降金议和,...  相似文献   

9.
柳宗元一生著作了大量的史传杂文,反映了他进步的史学思想。他歌颂统一,反对分裂;反对贪官暴政,主张选贤任能,表现了为社会现实服务的强烈愿望。他根据“文以明道”的原则,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史传文学传言志的优良传统,首创平民史传。这是中国史传传统的突破,促进了中国史学的发展,其意蕴非常深厚。  相似文献   

10.
李贽(1527~1602),号卓吾,福建泉州人,明朝中后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治国思想内容丰富、系统,主要包括反对封建束缚,提倡因性牖民;反对封建等级制度,提倡人人平等;反对剥削压迫,提倡教民养民,廉洁从政;反对因循守旧,提倡“因其时,用其术”;反对害才误国、提倡聚才兴国;反对恃势弄权、提倡严己宽民等。  相似文献   

11.
<诗集传>是朱熹对<诗经>的注释,其中贯穿着他的"劝善惩恶"的诗教观.特别是在婚恋诗的评注中,朱熹阐明了他的爱情婚姻观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夫妻之间,德重于貌;夫妻之间不能留于宴昵之私;对自由恋爱的反对;要求女性贞静.这些爱情婚姻观与他节欲主义的理欲观及对持敬的修养方法的提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顾颉刚史学研究主张求真,反对“能经致用”;由于敢于大胆突破以经为史的传统史学观;从而在史学方法上形成以他为代表的“古史辨派”考证古史的基本方法--“科学方法”和“历史方法”。顾颉刚是中国史学现代化的奠基人之一。  相似文献   

13.
朱熹诸多佚文散见于文献与民间。而如郑武成先生新发现的《泉州同安鹤浦祖祠堂记》论及风水(堪舆)者鲜。因明清时代伪托之篇什时有所见,故其真伪不可不辨。经考证,我们初步认为,这一佚文的前面部分(正文)为朱熹所作,后面部分(附记)属于伪托。  相似文献   

14.
唐初统治者提倡文教,把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纳入日程。集小学、经学、史学于一身的颜师古凭借其过人的学识受到朝廷的器重,刊正经文、规范文字、纠辨舛误,在唐初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在维新运动中,严复提倡变法自强,反对因循守旧;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新学,反对旧学。但到运动破产后,他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宣扬不可知论,并为宗教张本。这种前后迥异的变化固然是由于其所属阶级的软弱性和局限性所致,但也同其在思想上受实证主义的影响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6.
朱熹“淫诗”之说平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在《论朱熹的“美刺之辨”》一文(载《西南师大学报》1987年第1期)中,较详细地论述了汉宋《诗》学的原则分歧,充分肯定了朱熹《诗》说的历史意义。但朱熹《诗》说中影响最大、也最受人非议的是所谓“淫诗”之说。朱熹去序《诗》者的“美刺”之后,认为孔子言“郑声淫”即“郑诗淫”,《礼记·乐记》所谓“郑卫之音”即“郑卫之诗”,  相似文献   

17.
一康熙的哲学思想是理学思想.理学亦称道学,人们以宋儒讲论事物所以如此之理,兼及性命之说,大异于汉儒训诂注释之学,故谓之理学.周、邵、张、程奠定了理学的基础,朱熹集其大成.但因朱熹认为"性即理",世人谓理学;陆象山认为"心即理",世人谓之心学.康熙却是推重朱熹.他曾说理学"至于朱夫子集大成而继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世一定之规.……理正言顺,和平宽宏,非后世浅见而轻  相似文献   

18.
明末清初备受争议的著名学者毛奇龄,以经学研究闻名于世,同时对史学研究也相当重视。他参与《明史》编修,为后世留下丰富的史著;他重视史料的考据与辨伪,体现了史家"求真"的史学精神;此外,他反对宋儒"史断"、批驳道学,有功于清初"弃虚蹈实"的治史之风开启。因而,毛奇龄在清代史学史上应当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9.
张籍在中唐时代,不仅是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而且是头脑比较清醒的思想家。在他的诗文中含有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是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他的思想核心是排佛尊儒,维护道统,坚持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竭力主张“嗣孟子、扬雄之作,辨杨、墨、老、释之说,使圣人之道复见于唐”。他曾旗帜鲜明地标示儒家思想,希图用以济时之困,在当时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20.
朱熹共有五部论语学著作传世,其中最能代表朱子论语学学术成就并借以构建其理学思想体系的著作是《论语集注》。朱熹对《论语》的诠释过程也与他理学思想的成熟过程相始终。朱熹诠释《论语》的学问宗旨是二程之说,而其最终的目的是在于发挥经典中的微言大义,探索圣人之道,重建儒家道统。朱熹的《论语》诠释开创了理学论语学的时代,把论语学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