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近几年广播改革的深入.广播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又重新受到社会各界关注。还在持续的这次“广播热情回归”,尊重听众意愿、重视听众反映、研究听众心理是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动因。因为.在广播从业人员头脑中.一些以往从未触动或触动不深的神经被新的媒介竞争形势重重地拨动了。重视听众工作、引导广播听评正在汇入广播发展的主旋律。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例.1996年和1997年中央台连续两年在全国开展大规模的听众参与的“听评周”活动。听众认为.这是中央台走群众路线、依靠社会力量办广播,多出精品、精办节目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视听界》1993,(5)
乡镇广播站是面对什么人说话?有同志说:“是农民”。这说法当然是正确的。但是又总觉得还缺少点什么。县级台、站的听众,不也是农民吗?难道乡镇广播站的听众与县级广播台、站的听众一模一样,一点点差别也没有?最近听了彭丽媛唱的“我的父老乡亲”,受到了一点启发,感到乡镇广播岂不就是面对父老乡亲广播吗?我感到这种说法可以使得乡镇广播站与自己的听众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广播宣传大多采用自上向下”灌输”的方式,就是所谓“我说你听”,这种单向传播方式距离听众较远,和听  相似文献   

4.
广播的主要功能是传播新闻。广播的特点是快、伴随性强和接受成本低。听众听广播,是希望从中了解到自己应知、未知、欲知的各种信息。广播听众收听广播就如人们到商场购买物品一样,喜欢什么品牌,需要什么信息,爱听什么节目,都要“货比三家”,而且听众们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即  相似文献   

5.
汤汇炎 《视听界》2002,(4):89-89
欧阳修老夫子所言:言不激切,则听者或未动心。所谓“激切”就是表述事物要贴切、准确、通俗。传媒中的“言”必须“激切”,尤其是广播更要“激切”,更要个性化,让听众一听就明白。就一个节目乃至一个电台而言,广播语言个性化,形成特色才能吸引听众。听众通过收音机和广播喇叭,收听电台节目,全凭听  相似文献   

6.
安徽巢湖人民广播电台《青春旋律》节目开办“我写我说”栏目,一改过去“我说你听”、“你打我通”,缺少听众参与的局面,既有城市电台“电话交流”、直抒胸臆、表现自我的效果,又满足了农村及部分城市听众无电话交流但又急欲交流的渴望,是广播改革的良好尝试。“我写”即由听众自己去自由写作,内容只要是健康的,可以无所不包,以反映当代青年人理想  相似文献   

7.
1992年10月26日,一个普通的日子,但是对上海乃至大陆的“广播人”来说却是个值得写上一笔的日子:上海电台新设直播节目“市民与社会”在正午12点一举打破了长期横亘在听众与电台间的一堵无形的厚墙,电台破“墙”而出,听众凭借电话破“墙”而入。实事求是地看,沪上广播观念一直领先于各省、市电台,甚至于中央台,从大陆首条电台广告的制作播出到全国首家交通信息台的开立,从“蔚兰旋风”到“王小毛”炒热,上海的“广播人”从没安分过。但由于“大环境”的制约和旧“广播观念”的束缚,广播始终未能摆脱“我播你听”的格局,广播快捷、灵便、易于同听众直接交流的优势远未得以发挥。广播要真正介入社会生活,贴近市民,贴近实际工作,就必须让听众参与广播,而且听众参与的方式、也应  相似文献   

8.
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无一不遵循一定的规律,听众收听广播也是如此。听众,什么时候听广播,什么时候不听广播?应该说,听众听广播或不听广播,都是具有很强的时间性的。听众的衣食住行工学娱休……一天24小时的全部活动,总是有着很强的规律性的,每天大的生活节拍都是很相似的。对广大听众来说,收听广播只是他们一天24小时活动中的一项必要活动,也是有很强的规律性的——不可能不受其大的生活节拍所制约。就一般的情况而言,早、午、晚三餐前后的一段时间,往往是多数人收听广播的黄金时间,特别是早、晚二餐时间前后,听广播的人数可能会更多一些,尤其是早餐前后更  相似文献   

9.
方明 《中国广播》2010,(4):21-22
现在办广播的方式和过去不一样了。我们现在是“开门”办广播。什么叫“开门”?就是把我们的听众请进来,我们的播音员主持人走出去。在这种互动的情况下,我们评选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必然要听一听广大听众、专家和业内人士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传媒网社区的传媒学术论坛上,曾有个帖子:“如果用一句话或一个词形容广播的特性,你的答案是什么?”大家的回答是“流动”、“随时随地耳听八方”、“在车上听、走路听、去北极听、上珠峰听、上班听、做饭听、走着听、什么时候高兴什么时候听”。这就是广播的独特优势,即移动性和伴随性收听。  相似文献   

11.
刘建堂 《今传媒》2011,19(1):73-74
广播传播的便捷性,迅速性,互动性,一直作为独家优势被津津乐道。如今,在众多媒体的挤压下,广播改革日渐紧迫。作为社会最前沿的媒体,你有哪些前瞻性,你能为你的听众带来哪些有用的信息,你能为你的听众服务什么,听众或社会层对你的依赖程度有多高?这些决定了你的媒体生存空间。文章从满足社会需求的角度,阐释了广播的局限、不足,提出以服务性来促使广播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陶涛 《视听》2012,(5):22-24
随着网络等新媒体和手机技术的发展,广播作为传统媒体中的老大,必须要适时转变发展模式,吐故纳新,与时俱进,不断借鉴新媒体的优势,结合广播自身的特点,打造新形势下广播的核心竞争力,在传媒竞争中再创辉煌。一、广播要增强服务性,扩大外延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时代,广播已不能停留在单方向的、我说你听的简单宣教模式,远离听众、远离生活就会失去听众、失去竞争力。广播要生存、不被市场淘汰。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的广播宣传“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呈现了再度辉煌的新气象,它已成为广大听众须臾不可离开的“喉舌”和“知音”。在报纸、广播、电视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搞好广播听众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加强对广播传播模式的研究,不断改善广播同听众的关系,满足广大听众的愿望和要求,这是搞好广播听众工作的基础。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这对于搞好听众工作更有新的文章可做,也对我们正确认识新时期广播听众工作的特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新时期广播听众工作的特点是什么…  相似文献   

14.
广播剧被列入“五个一工程”评选项目之后,近几年各地有关部门对广播剧的生产逐渐重视了。但我也深切地体会到,目前广播剧生产中存在着多种阻碍因素,没有形成广播剧健康发展的根本条件,广播剧并未真正走出低谷,其发展前景令人担忧;不解决存在的问题,长此以往,广播剧会趋向衰落。我认为现在广播剧生产中存在四个方面不健康的成份:一、生产目的方面:生产广播剧的目的本应基于两点:听众需要,广播自身需要。广播剧是广播体的艺术品,是艺术性最强的广播作品,听众喜闻乐听,而广播要生存发展,自然不能缺少广播剧这个品种,广播工作…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春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学习节目举办了人才问题广播讲座。在这个讲座基础上整理而成的《成才之路》一书,已同读者见面。这个讲座和这本书,在听众和读者中引起了较热烈的反响。讲座播出过程中,中央台收到听众来信达2,700多封。有的听众在信中说:“你们的节目硬是象吸铁石似的,将我吸引住了”;“我听了一讲又盼着听下一讲”。人才问题广播讲座为什么能吸引住听众?怎样才能把广播讲座办成“吸铁石”?作为人才问题广播讲座的编者之一,我想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主持人节目开通了一条条热线:热线点播、商场导购、双向讨论、谈心交流,这一条条连接着主持人与听众的热线,打破了“我播你听”的传统的广播方式,激发了听众收听和参与的积极性,使广播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众多的新闻媒介的竞争中获得了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7.
黄英 《新闻采编》2005,(4):27-28
眼下无论你身在何处,什么时候,只要打开收音机,都不难听到一些被听众称之为“卖药”的节目。我们广播人通常美其名曰“医药健康咨询讲座”。“医药健康”节目诞生于90年代中期,从90年代末到现在一直风头不减,为广播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这些“卖药”节目往往是一些医生甚至对医疗知识一知半解的人在那里自拉自唱推销药品,很少顾及听众的感受,听众很有意见,严重影响了广播的收听率,使广播人弃之心疼,食之又骨鲠在喉。那么,“医药健康”节目的生存空间到底有多大?它对广播业的发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多于利呢?这成为许多广播业内人士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记得我刚刚踏上主持人工作岗位的时候,老师的一番话让我至今难忘,他说:“祝贺你,你终于获得了你启盼已久的广播工作了!现在你可以坐在电台的直播间里直接从事大众传播工作了,这是一份了不起的工作。”为了做好这份工作,我要做到些什么呢? 我们要时时提醒自己,不管我们在电台中说什么都在和一个真实存在的人说话。这个人在倾听我们的言语,在注视我们的行动。不要把我们的听众当成没有知觉、不知姓名的听众。我们必须保证我们喜爱并且尊重我们  相似文献   

19.
一个记者或通讯员为广播电台写稿,首先要想到你是要写给人听。广播稿怎样写才能收到应有的宣传效果,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摸准听众心理,知道他们爱听什么,不爱听什么,盼望知道什么,反感什么,写稿时才能有的放矢,写出来容易被人接受。就普遍而言,听众有些什么心理呢?这些心理对于通讯员和记者写稿有些什么相应要求呢?下面,分几点谈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文化消费时代,大众正在从被动走向主动”,在这样的传播背景下,传者和受者之间的互动要求更加突出,过去单纯由媒体向受众传播信息的模式受到空前的挑战,电视等各媒体都在采取不同的互动方式吸引受众,由于广播声音的即时同步效应,广播与听众可以实现即时参与,传者和受者之间得以近距离的沟通,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听众的心理需求,互动让广播更生动,为广播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生命力。一、互动,带来了更多的听众过去我们办广播的形式主要是“我播你听”,这样的结果我们离听众越来越远,渐渐的失去了听众,尤其是面对电视,网络等媒体的竞争,广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