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代边塞诗的繁荣,是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唐边塞诗繁荣的历史原因主要有三点:强盛的唐帝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提供了积极的社会心理,唐诗的整体繁荣和边塞诗的长期发展提供了文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发轫于秦汉的边塞诗,在盛唐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由于有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诗人出现,“边塞诗”派得以确立,并有若干佳作名篇拱卫。因其爱国主义和英雄气概显著,故宋明清以来,代不乏人。当代军旅诗歌亦受其影响,为其它诗派所罕见。  相似文献   

3.
高适、岑参同为盛唐诗人,同以边塞诗著称,并且诗风“颇同”、“相似”,诗名也“不易上下”,故文学史上常以“高、岑”并称。但他们又“各有天授,自成一家”,同中有异,绝不雷同。本文拟就二人边塞诗作一粗浅比较,以期准确把握各自的风貌特质。 一 高适存诗240余首,其中边塞诗50余首;岑参存诗400余首,其中边塞诗80余首。 高诗多以幽蓟、河西,即今河北北部及内蒙古一带的战争生活为题材,岑参边塞诗则更多地落笔于安西、北庭,即今新疆一带。  相似文献   

4.
唐经济繁荣、国力强大却边患频繁,唐边塞诗展现了个人建功立业的雄心抱负,蕴含了慷慨豪迈的精神品格,展示了昂扬乐观的人文精神,流露出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唐边塞诗的这种积极、乐观、豪放、激越、昂扬、悲悯的人性光辉是对唐边塞生活的忠实把握,是唐时代精神的再现。  相似文献   

5.
唐代任侠风气构成了一种重要的文学—文化现象,任侠风气所包含的文人士大夫的文化心理通过其任侠、咏侠活动,已成为他们重要的文化生活方式。任侠精神中表现出的对于勇武豪爽、建功立业、自由享乐等人生理想的追求,参与了文人人格理想、生活理想和审美理想的构建。他们将侠或任侠精神作为一种审美意象,寄托自己的理想,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形成颇具时代文化精神的审美情趣,表现出初盛唐任侠风气与诗歌创作的密切关系,并由此带来了唐人咏侠诗潮的高涨和边塞诗创作的繁荣。  相似文献   

6.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最伟大、最神奇的时代,造就了一批大诗人、大乐手、大画家、大学者,是一个让人既敬佩而又迷惑不解的朝代. 诗歌是其时文化高度发展与繁荣的最突出代表,其气象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唐以前的边塞诗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的边塞诗达两千余首,是唐诗中思想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明代“南倭北虏”的政治军事格局和“七子”追摹盛唐的诗歌主张并未从根本上推动边塞诗的创作,相反政坛上防御主导的边备政策和混乱腐败的北边战事,诗坛上弥漫“七子”派模拟概念化的诗风,竟造成了我国边塞诗史上的洼地.直到“隆庆和议”后,随着边地和平局面的出现,边塞诗在万历年间才颇有起色,其中徐渭以其特出的创作实绩振起了明代边塞诗的写作.民间视角的独特立场,壮游北地的倾情叙写,民族平等的进步思想,率真平和的艺术气息直为纷争于复古、学步于古人的明代诗坛注入了鲜活血液,成为诗歌突破传统、独抒性灵的先锋.  相似文献   

8.
崔颢早年以奇逸俊爽乐府歌行为主,在结构上千变万化,丰富了这一题材的创作手法。他的女性题材也丰富多样,表现手法、篇幅长短,灵活随心。后期忽变常体,作了不少边塞诗,善于刻画边疆,描写紧张的情节与场面,以及异地民俗风情。他的诗不多,而歌行大篇却不少,且多叙事歌行,对元白长庆体有一定的影响。他的近体山水诗清壮俊逸,《黄鹤楼》炳耀盛唐,脍炙人口。他是盛唐诗人创作惟一可分为前后两期的诗人。  相似文献   

9.
边塞诗有广义狭义之分,而梁陈边塞诗基本属于边塞诗的广义范畴。魏晋北朝时期是边塞诗由定性走向成熟的时期,梁陈时期作家大量创作边塞诗,逐渐形成了具有南朝特色的边塞诗六大特点,并为后世边塞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0.
唐朝,特别是盛唐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明发达,对外交流频繁,与当今社会有许多共同点。本文通过阐述和比较盛唐与当今社会的各自特点及武术发展情况,为探讨今天我国武术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手工业是唐代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盛唐时期,由于统治者采取了鼓励手工业的措施,加之社会消费的良性刺激,各种手工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发展。从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看,盛唐时期丝织、制瓷、铸造等手工业分布广泛,专业化程度明显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超过了前代。可以肯定,盛唐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唐代的物质文明。  相似文献   

12.
盛唐是唐诗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甚而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也是最为繁荣的时期。这繁荣不仅表现在诗人众多,诗体大备上,表现在他们以其全部创作,相当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盛唐的时代生活与风貌,更表现在他们在创作中充分发挥了各自审美意识的个性特点,以其特有的感受、把握与表现,使其作品呈现出各自的创作个性,具有互不相复,不能为他人所替代的艺术魅力。那么,与其他诗人相较,特别是与所谓边塞派的另一位大诗人岑参相较,高适的审美意识有些什么个性差异,他的审美情趣有些什么特点呢?下边拟就他的创作实际作一点初步的分析与探索。  相似文献   

13.
王昌龄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他不仅边塞诗写得好,而且送别诗也写得非常出色。选取恰当的意象抒发情感,是他送别诗的一个主要艺术特色。他诗歌中的意象,既有对中国古典诗词中传统意象的继承,但也有自己独到的创新;他善于把多种意象组合在一首诗中,来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他还善于创设出许多新的意象,并在这些意象中附着了自己的情感。他善于运用借景抒情,用比喻抒怀等多种艺术手法抒发离情别绪,加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作为边塞诗人,他的送别诗还有着豪迈、旷达的风格。  相似文献   

14.
唐代富有闺中离怨意味的边塞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边塞闺怨诗以描写女性的情感世界和心理状态之真切和丰富而特出,在边塞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内容上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相思难寄之怨恨、久盼不归之忧虑、随夫远征之梦想,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以物寄情和移情入境。以“离怨”为特征的唐代边塞诗不但揭示了人性真实的一面,而且增加了其审美内涵,丰富了审美特征,凸现了女性文明在唐边塞诗中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5.
长安作为唐代都城和国际性大都市,其所具有的人才优势,良好的教育环境,发达的学术文化,高度繁荣的艺术文化,丰富的宗教文化,享誉世界的中外文化交流等多种功能,确立了成为盛唐文化生发荟萃之地和辐射源泉的优越地位.无论在大唐文明与盛唐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还是在唐文化与域外文化的交流、融通和创新、传播中,唐都长安及其长安文化都发挥着核心功能和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构建了自身瑰丽、博大和开放的风采与超凡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在唐王朝统治中国的三百年间,由于种种原因,同邻近的部族不断发生战争。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就产生了唐代边塞诗。由于边塞诗的作者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因而唐代的边塞诗也就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今天,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这个问题,对于了解唐王朝发展的历史、探讨作家的创作与时代的关系、全面认识这些战争对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形成的作用,无疑是有意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在研究民族之间的战争时,把任何事件都要放在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加以分析研究。研究唐代对外战争和唐代边塞诗,尤其应该注意这一点。任何偏见都将导致我们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死胡同,从而给某些居心叵测的霸权主义者或者妄图分裂中华民族的人以可乘之机。本文试图联系初唐时期的对外战争,谈谈初唐边  相似文献   

17.
赵文哲是清代乾隆朝著名诗人,“吴中七子”之一。在大小金川战役中,壮烈殉国,年仅49岁。赵文哲早年虽服赝王士旗,但又兼取唐宋各大家,显示出较为宏通的诗学眼光。其人生的最后几年,随清军远征西南边塞,金戈铁马,诗歌日益变化新奇。赵文哲随军出征时所作《鲰隅集〉,以山水边塞诗为主。这些诗既对西南雄奇荒幻的山水进行描绘,同时又襄挟着乡关之思、羁旅之感和对身世遭遇的嗟叹。赵文哲的山水边塞诗扩大了古代山水边塞诗的表现领域,是清代山水诗中的精品。.  相似文献   

18.
盛唐士风的突出表现之一是士人积极干谒求进,但盛唐士人对干谒的态度又是相当矛盾的。经过魏晋风度的鼓荡,士之重人格独立的文化品格被盛唐士人突出强调,同时一般士人在干谒中趋炎附势、蝇营狗苟形成较坏的负面影响,使正直之士对干谒深以为耻;但盛唐之士又以强调个体尊严、出于公心、展示才华等方式修正干谒行为,所以盛唐士人虽多耻于干谒,但干谒之风仍很盛行。  相似文献   

19.
论盛唐时期的水利建设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盛唐时期的统治者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完善了管理水利的机构,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水利法典,为水利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盛唐时期水利事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在全国范围内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每年平均完成的工程数量超过了以往任何朝代。盛唐时期的水利建设大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减轻了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促进了航运的进步,在唐代水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所流传下来的诗歌共有四百零一首,其中七言古诗有五十一首,占八分之一。从量上来看,是不多的,但却集中地代表了他的诗歌的独特风格,也是他的著名的边塞诗的精华所在。历代的诗评家对岑参的七言古诗评价都很高,把他和王维、李颀、高适并称,视为盛唐七言古诗的正宗。明胡应麟说:“唐七言歌行,……高、岑、王、李,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诗薮·内卷》)清沈德潜也说:“王、李、高、岑四家,驰骋有余,安详合度为一体。”(《唐诗别裁·凡例》)但前人在评论岑诗的具体风格时,亦有不够精当之处,即总是把岑参和高适的诗放在一起,统概之曰:“悲壮”。这种评论起源于宋朝严羽,他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讲道:“高岑之诗悲壮。”此后代相沿袭,成为定论。如胡应麟云:“高岑以悲壮为宗。”(《诗薮·内卷》)明高棅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