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来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明清理学,其研究成果代表了目前本领域的世界领先水平。博士生导师。陈来先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宋元康香阁副主编就什么是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中国哲学学科的基本内涵,中国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中国哲学如何走向世界,20世纪冯友兰、张岱年二位先生的中国哲学研究,宋元明清时代的三大哲学家朱熹、王阳明和王夫之的研究以及《苟子》研究等学术前沿问题与陈来先生进行了访谈。同时还邀请哲学博士杨柱才教授、王楷博士和高海波博士等围绕陈来先生的学术成果撰写了3篇研究论文一同发表,以飨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2.
哲学马克思对传统本体观的变革当代中国哲学的命运—刘奔教授访谈录为市场社会创建公正道德规范体系—王海明《新伦理学》研究合法性危机还是合法性希望—关于意识形态重建的哲学思考比类逻辑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思维特点析论从“至善”的角度看阿奎那对奥古斯丁的补正及与近代启蒙价值的对接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从个人道德需要看论马克思生活唯物主义的本质内涵 经济学·管理学·旅游学 侯才(1)杨粗马拥军卑立群(l) 店代兴(l) 绍立群(2) 茜荃(2) 刘素民(3) 王海明(3) 粤立群(4)当代家族企业研究综述与展望中小企业集群与晋江经济增长分析风险…  相似文献   

3.
《黄山学院学报》2006,8(4):129-129
胡适获得的正式博士学位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胡适民国六年(1917年)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毕业,提交的论文是《中国古代哲学方法进化史》。当时由7人组成的考评组中,只有1位德国教授精通汉语,故论文被搁置下来。胡适当时急着回国,未能进行论文答辩,因此也就没有被正式授予博士学位。民国八年(191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了胡适的论文,并定名为《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由蔡元培作序,署胡适博士著,轰动学术界。当时有人对胡适的“博士”身份提出疑问,说胡适是“假博士”。民国十六年(1927年)3月,胡适访问美国,向哥伦比亚大学重新递交了《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副本,正式领取哲学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4.
2006年7月18日至8月1日,由广西师范大学、美国过程研究中心、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未来哲学与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主办的首期“中美过程(后现代)哲学暑期高级研讨班”在桂林开班。研讨班聘请的讲学专家有:美国著名过程哲学家、美国汉瑞克斯大学哲学与宗教系主任杰伊·麦克丹尼尔(JayM cD an iel)教授,加州科技大学终身哲学教授乔治·德弗(G eorge D efer),美国过程研究中心中国部顾问、著名怀特海哲学研究专家费劳德(R onald Ph ipps),美国过程研究中心中国部王治河博士、樊美筠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欧阳康教授和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位学员聚…  相似文献   

5.
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已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出版专著16部。已培养博士57位,带出8位博士后。曾荣获“全国劳模”“全国师德标兵”的称号;获得省部级以上政府业务奖励24项。其中,主编人教版心理学书系12部,获得2000年国家图书奖、2004年国家级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发展心理学》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陈来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来先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宋元明清理学,其研究成果代表了目前本领域的世界领先水平。康香阁副主编就什么是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中国哲学学科的基本内涵,中国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中国哲学如何走向世界,20世纪冯友兰、张岱年二位先生的中国哲学研究,宋元明清时代的三大哲学家朱熹、王阳明和王夫之的研究以及《荀子》研究等学术前沿问题与陈来先生进行了访谈。同时还邀请哲学博士杨柱才教授、王楷博士和高海波博士等围绕陈来先生的学术成果撰写了3篇研究论文一同发表,以飨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7.
从“救国”哲学到“兴国”哲学——面向21世纪中国哲学刍议王炯华关键词“救国”哲学“兴国”哲学作者王炯华,华中理工大学哲学系教授即将过去的20世纪,是人类历史长足进步的世纪,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世纪。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五四新文化启...  相似文献   

8.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或“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是近来“中国哲学”界争论较多的热点话题。究其实质,探讨的是相对于“哲学”或“西方哲学”而言,“中国哲学”作为一个学科概念是否成立,及成立的理由和根据是什么。以作为概念的中国哲学的三个负面效应作为切入点,并采取一一对治的方式,试可对隐含在这一问题背后的深刻内涵,作一次比较全面的揭示.  相似文献   

9.
幽默     
《教师博览》2010,(1):32-32
哲学教授 一位哲学教授对高年级学生讲:“不论对什么事情,聪明的人都会思考再三.只有笨蛋才会急于下结论。”“您确信是这样吗?”学生问。  相似文献   

10.
张奠宙 《数学教学》2014,(7):F0004-F0004
2014年2月2日《文汇报》的“文汇学人”栏目,刊登了记者对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哲学教授马里奥.本格的专访.标题是“哲学应该成为科学进步的‘助产士”’.内中有一段谈话很有意思.摘登如下:文汇报:在西方古典观念中,哲学曾是一切学科之源,这也就是博士被称作PhD(哲学博士)的原因,但随着其他学科的发展,很多学科都逐渐脱离了哲学的范畴,原来属于哲学的社会学等学科也逐渐“独立”,成为新的学科.这种趋势是否将影响哲学的重要性?本格:我不这样认为.思想的哲学将随着精神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是对现实生活的映照,因此现实社会的发展将促进哲学的发展.哲学的边界不会因为其他学科的分离而缩小,相反将不断汲取、吸收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其他学科的方法与内涵.  相似文献   

11.
2005年7月25日,主题为“生命伦理学”的第10期中英澳暑期哲学学院培训班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正式开班.本期培训班秘书长、中方委员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哲学所所长欧阳康教授主持了暑期哲学学院的开幕式.参加培训班的有:英方委员会主席Nicholas Bunnin博士、中方委员会主席代表雷瑞鹏博士、中国社科院代表江怡教授、美国哈佛大学Daniel Wikle教授、  相似文献   

12.
潘天群博士的新作《行动科学方法论导论》最近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作者对广义的技术(包括社会技术 )问题做了一种系统的哲学反思 ,从方法论角度提出一研究“行动”的科学的构架。有两位在科学哲学和逻辑方面有影响的严肃学者 (张志林、鞠实儿 )都对我说 ,该书很有学术价值 ,这才引起了我的重视。记得在 1 993年武汉科学哲学与逻辑国际会议上有一位美国教授作了题为“技术哲学”的报告 ,讲述了技术的许多社会功能以及由技术引起的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可是当人们问及 :技术哲学所应有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你所谓技术哲学与技术社会学及技术…  相似文献   

13.
父亲,金春明,中央党校教授,国务院首批特殊津贴享受者,中国第一位“文革史”博士生导师。母亲,李振霞,中央党校教授,国务院首批特殊津贴享受者,全国第一个“中国现代哲学”硕士点的硕士生导师,曾任海南省委党校副校长。大女儿,金萤,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大儿子,金煜,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现为国际石油巨舰——雪弗龙公司专家。二儿子,金侠,剑桥大学博士,现为美国罗切新特大学教授。三儿子,金延,中国航空研究院博士,先后在美国、加拿大等国担任国际研究员,兼任美国四博士高科技咨询公司总裁。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哲学思想尽管非常古老,但作为系统化或专业学样门类的哲学却是20世纪初产生的。20世纪中国哲学可分为三个时期:从世纪初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是中国哲学“学着讲”的时期;从1949年到1978年改革开放是中国哲学“照着讲”的时期;从1978年到世纪末是中国哲学“接着讲”的时期。中国人在哲学上当了一个世纪的学生,在21世纪应该毕业了,有资格、有条件、有必要“自己讲”哲学了。  相似文献   

15.
一、儿童的哲学大多数人都会在无意识之中把“哲学”看作是成人的专利,并且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真理”。直到1969年,美国的李普曼教授出版了《哈里斯脱特迈尔的发现》一书(HarryStottlemeier'sDiscovery,中文版题为《聪聪的发现》),旗帜鲜明地提出“儿童哲学”的思想,人们才开始再次思考哲学,挑战传统上对哲学的认识,使哲学得以“委屈下嫁”。其实在李普曼教授倡导之前,已经有过对儿童哲学的真知灼见:皮亚杰主张儿童具有“含蓄的哲学”,雅斯贝尔斯认为“我们常能从孩子的言谈中,听到触及哲学奥秘的话来”,[1]马修斯对《哲…  相似文献   

16.
冯契的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理论还包括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制约因素,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阶段构成,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表现和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缺失。中国近代哲学革命既受到“中国向何处去”这个近代社会中心问题的影响,又受到西方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中国近代哲学革命包括前驱阶段,进化论阶段,新旧思潮之激战和哲学革命进入唯物辩证法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专业哲学家的贡献阶段。中国近代哲学革命表现为:一是传统的范畴获得了新的内容,二是西方传来的新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合,三是近代哲学的独特创造。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缺失表现为:一是忽视了哲学的理论思维的科学性质以及写具体科学的联系,二是在处理“古”与“今”、“中”与“西”的关系上的缺失,三是在方法论上的缺失,四是在人的自由问题上的缺失。  相似文献   

17.
“天”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先秦儒家的三位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天”的涵义的不同理解,可以看出对“天”的理解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经历了一个由非完全哲学意义向完全哲学意义转变的过程,我们在对“天”的哲学化过程进行初步探讨的同时,也就其社会历史原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当代哲学的发展态势进行评点,相对于21世纪哲学的演进,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历史新时期“人”与相对性的结合。构成哲学的主题与主导理性精神。在此引导下,中国哲学出现了大分化的景象。从哲学的兴奋点或“三大形态”来看,“人学”、“实践唯物主义”、“价值哲学”,既引起了哲学的活跃与发展,又存在深刻的理性缺失。就哲学思维方式分析,“回到马克思”与“哲学现实化”,各存有方法上的片面性,二者的结合,才是哲学发展的应有之途。  相似文献   

19.
张立文教授的新书《和合哲学论》凸显了中国哲学在发展中以追求“自己讲”、“讲自己”作为学术精神品味、以突破传统话语作为致思趋向而梳理出和合哲学思想.和合哲学是创新的哲学,其现实意义是对现实社会具有形而上学的和谐张力.  相似文献   

20.
动物园里来了一位哲学教授,向动物们传授哲学。哲学教授讲了好多空洞的理论,接着说:“任何事都必须从基础做起,就像任何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有一只青蛙听得不耐烦了,就向教授发问:“请问教授,真的是所有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