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一反《乐记》其"乐者,所以象德"的功能性论见,运用魏晋玄学"校实定名"、"辨名析理"的方法,系统地探讨涉及到了现代音乐审美体验理论中的诸多重要命题,例如音乐的本质、曲调以及"礼乐之情"等艺术本体论上的问题,从而形成了一套具有深远意义的音乐理论。音乐美学的研究从历史上看,一直存在自律派、他律派等不同观点的争论,而其中对音乐与情感关系探究的争论尤为激烈,它涉及到了音乐的本体、审美、功能、主客体的关系等关键词。《声无哀乐论》中音乐审美的借鉴,对进一步认识音乐美自律视野下的音乐与情感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魏晋至隋唐的音乐美学思想具有显著的特色,开始探索音乐的特殊性、音乐的内部规律。其突出代表是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它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中地位重要,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音乐美学专著之一。对《声无哀乐论》的研究为我们揭示出它的深邃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在构建全新的美学体系的过程中,对音乐表演艺术及形式给予了大量的关注,强调了现代音乐表演是"创造性"与"再现性"的艺术,它参与音乐艺术的意义生成,能够丰富和填补音乐的内涵,赋予作品全新的生命.因此表演者必须拥有较高的现代视界和历史视界,通过体验和理解音乐作品的艺术内涵和历史意义,将现代人的艺术感受、审美体...  相似文献   

4.
古典的以及现代分析美学的诗美构成要素论、音节化与情感诗化的理论以及唯美主义理论,是新月三美论中音乐的美理论的深层次核心理念,也是新月诗人现代诗歌美学建构的基本理论。新月的代表诗人闻一多、徐志摩等对现代汉语诗歌的音乐的美的建构所做的示范性的探索与实践,依赖于这些文学美学的基本理论。后期,新月诗人的纯正、纯粹的诗歌美学追求倾向,则从关注诗歌的外在形式美向内在主体精神的美学品格转化。《奇迹》的音乐美与散文美交织的内在矛盾正是这种美学追求的呈现。认识清楚这些,对于深入认识现代诗歌的流变进程与现代诗歌的美学建构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亚里士多德有关音乐的美学思想呈现在他的《诗学》、《政治学》著述之中,为后人研究西方的音乐美学思想提供了源头;在中国,《乐记》是对音乐研究的集大成著作,包含了丰富的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亚里士多德的音乐美学思想和《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比较,涉及音乐的等级尊卑之分,音乐对人的影响,音乐的作用,音乐教育,乐师的地位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传统美学尤其近代以来的世界美学由于受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长期执著于西方二元论文化传统,总是企图在诸如核心命题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理论视域的宏大哲学视域与狭隘心理学视域、研究对象的艺术美与自然美,思想基础的客体实体论与主体认识论等方面有所分别、判断与取舍,乃至形成了知识美学的主流品格,最终导致了诸多自身无法解决的学科缺憾与困惑。全面而且深刻地反思与检讨知识美学主流品格及其缺憾,提倡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宏大哲学视域与狭隘心理学视域、艺术美与自然美、客体实体论与主体认识论平等不二、不取不舍的智慧美学,是克服传统美学尤其近代以来世界美学之知识美学主流品格及其缺憾的基本对策。而知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二元论与不二论、知识与智慧有所分别而又无所分别,对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二元论与不二论、知识美学与智慧美学不取不舍,更是智慧美学的真正化境。  相似文献   

7.
音乐美学和音乐哲学是什么关系?音乐美学界莫衷一是。文章在叙述了学界对此问题的讨论与争鸣之后,重点探讨了出现此问题的根本原因,并对音乐美学和音乐哲学的差异性进行了初步分析。最后,认为在现阶段应该把音乐美学和音乐哲学作为两个不同的研究方向(而非不同的研究领域)来确立。  相似文献   

8.
由于思想渊源与文化传统、社会历史与背景、语言文字与文艺实践等不同生成原因的影响.中国美学主要是生命体验与超越美学、生态与意境论美学以及抒情美学,具有智慧美学、宇宙生命美学和和谐美学精神;西方美学则主要是审美知识与经验美学、艺术与典型论美学以及叙事美学,具有知识美学、人的生命美学和对立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认为,音乐已经摆脱了物质材料的空间性和物质性,所以就比绘画更自由。黑格尔的艺术衰亡论是不符合事实的,也是违反辩证法的。黑格尔既对正在兴起的积极浪漫主义音乐缺乏敏感,又不能接受现实主义文艺中批判现实主义的因素,应该说,这是他美学思想上的保守和唯心主义辩证法的不彻底性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以存在为运思目标,它标志着现代美学思想的完成并开启了后现代美学思潮,他也以其存在之思而完成了对传统美学思想的超越。他认为美本身就是存在的显现,存在之光嵌入物本身而成其为美。在现代社会,美本身是在诸神远去而上帝未来之际的一种拯救形式。美有其自身的世界也关涉及着人的世界。  相似文献   

11.
老子“象论”与毕达哥拉斯学派“数论”分别构成了中西古典美学的意义之发端。两者在思想路向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老子“象论”及其人生论的思想路向启发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本体论和以“境界”为最高审美理想的思想 ;毕达哥拉斯学派“数论”及其知识论的思想路向启发了西方古典美学中的“形式”本体论和以“真理”为最高审美理想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东西方音乐美学史上重要的代表著作和人物,《乐记》与柏拉图在音乐的作用方面都强调音乐对个人德行以及治理国家的重要性,而且都具有一定的阶级论特征。但二者在对音乐本质问题的探讨中却又有根本的区别:《乐记》强调人内在情感与外物刺激的和谐统一,重在"天人合一";柏拉图则强调数与比例的和谐,重在"天人分际"。  相似文献   

13.
著名的“形式主义”音乐美学家爱德华·汉斯利克,其音乐美学思想可总结为“否定的命题”和“肯定的命题”.这些命题对世人关于如何谓音乐之美的认识和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然而此二命题也存在一些令人发疑的地方.对它们进行梳理和分析势必增益相关研究的完善与深化.  相似文献   

14.
尹子琪 《美育学刊》2023,(1):105-112
李朴园的美学观点体现在他的专著与艺术评论文章中,综合这些观点可以发现,其美学思想是在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西方美学三方影响下形成的,这既取决于他从小受传统士大夫教育的经历以及留学背景和从事政党工作的经验,也与他所处的中西文化交流碰撞、思想学说繁荣、政党斗争激烈的民国社会现实有关。从李朴园美学思想可以见出民国艺术界学者博学多才的时代风貌,对了解中国现代美学的开创与形成的前期积淀、追溯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的兴起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涛 《美育学刊》2023,(4):37-45
蒋孔阳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美学家,其《德国古典美学》是我国首部对西方美学断代史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是“西方美学断代史研究的经典之作”。蒋孔阳把德国古典美学视为开启西方美学史大门的一把“钥匙”,德国古典美学家的艺术观对蒋孔阳“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一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德国古典美学》的经典性和学术价值体现在该著在蒋孔阳学术研究和美学体系中承前启后的地位、历久弥新的学术魅力以及其中的关系论思想对形而上学思维的突破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庄子》以"道"为本,继承发展了《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在美乐标准上,《庄子》把《老子》的"音声相和"发展为"与道相和";在音乐批判上,《庄子》把《老子》批判"五音"发展为批判"违道"之乐;在音乐美学境界上,《庄子》把《老子》的"大音希声"的"悟道"境界发展为"载道"境界;在音乐审美上,《庄子》把《老子》的"过客止"的外在审美发展为"所乐"的内在审美。《庄子》在《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有令人瞩目的开拓创新,揭示了"道家"音乐的本源:生于心,源于物,随于道;揭示了"道家"音乐的基本功能是"和";揭示了"载道"之乐的"人为"、"有声"特点;揭示了"道家"音乐审美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7.
指出台湾美学家丁履所撰《美学新论》一书在美学学科论、美感论和艺术论中,确有新特色和新趋向,但不少理论问题的争论和探讨尚未展开,轻巧有余,厚重不足。  相似文献   

18.
王奥娜 《美育学刊》2020,11(2):102-107
阿多诺其人一生都在音乐和哲学之间徘徊往返,这不仅体现在其思想逻辑里,更显现在其著作中,然而相较于阿多诺的哲学思想研究,对其音乐理论研究却是少数。从《启蒙辩证法》的文本入手,深入挖掘“启蒙”的内涵,明确“启蒙辩证法”自身的逻辑线条以及其中的启蒙精神与批判逻辑在《新音乐的哲学》中的自觉贯彻,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阿多诺的哲学、美学和音乐思想。  相似文献   

19.
音乐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有着无穷的魅力,给世界万物带进了美好的时空。音乐的学习与鉴赏,不仅能够带来终生体验音乐的乐趣,还可以通过学习和演奏乐器来提高孩子的生活品位与气质,使孩子能够更好地控制和规范自己的行为、陶冶性情。要了解和准确地揭示作品的风格和内涵,必须要从音乐美学的视角出发,努力提升自身的音乐美学素养,塑造相对鲜明、丰富、饱满的音乐形象。  相似文献   

20.
倪瓒诗书画三绝,不仅是元代杰出的画家,还是一位绘画理论家,他的作品及绘画美学思想在士大夫的心目中享誉最高,并且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的绘画美学思想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同时又是总结了前代绘画美学思想的结晶。本文从布局、笔墨、独具特色的题画诗等方面赏析《渔庄秋霁图》的美学思想,深入分析师承传统和生活背景及道教、佛学及儒学对倪瓒的绘画风格和美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