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唐宋汴河     
唐宋汴河同淮河十字交叉。研究它的变迁对发展淮河流域水利交通很有价值。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开通济渠,通济渠就是唐宋时代的汴河,唐代曾改名广济渠,但一般仍以汴河相称。关于唐代汴河的具体路线,在唐代的文献中就有不同记载,一直影响到后来关于汴河入淮、入泗的问题争论不休。隋炀帝所开凿的通济渠,无论渠首,渠尾,以及主要线路,都和两汉的汴渠不同。通济渠的渠首是在汜水县(今汜水镇)东北三十五里的板渚(今已在黄河北岸),东距西汉汴口尚有十五里。在板渚与浚仪(今开封)之间,大概利用两汉汴渠和秦始皇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王贲灌大渠时所开凿的梁沟(亦称汳水或蒗荡渠)。梁沟经开封城南,通济渠就是在开封西南引汴渠折向东南,与一直东去会泗的汴渠分离。与汴渠分离后的通济渠,经陈留(今镇)、雍丘(今杞县)、襄邑(今睢县)、宁陵、宋城(今商丘县)、谷熟(今商丘县东南)、永城、临涣(今永城东南)、埇桥(今宿州市),虹县(今  相似文献   

2.
北宋时期黄河的频繁泛溢、多次改道,客观上造就了黄河退滩地的显著增加,这也是该时期黄河水患严重加剧所导致的一种直接结果和反映.伴随着民众对黄河退滩地开垦力度的增强,宋廷也逐步加强了对黄河退滩地的租税征收和管控,并将其运用到种植芟草、充实边地军储、安抚灾民、招集流民复业等诸多领域.北宋时期黄河退滩地的发展,在经历了神宗朝的高涨后至哲宗朝已渐趋衰落,到徽宗朝则更是规模锐减,完全沦为统治集团盘剥民众的手段.黄河退滩地的这种演变与北宋王朝的由盛转衰基本同步,不失为管窥北宋社会变迁的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3.
本文有意突破以往欧阳修研究的框架,从士人主体与文化转型的关系来观照欧阳修的文化意义。欧阳修所处的北宋真宗到神宗时期可以说是宋代文化转型很关键的时期,作为一个处在转折期的重要人物,欧阳修自觉地进行了调整,以促进自身一种新型人格结构的生成。它们在他的各种文化活动中不断发生着作用,并且由于他的社会地位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对于北宋文化转型和宋代以后士人人格结构的调整都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4.
北宋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汴河及其两岸的风光,不仅艺术价值极高,而且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可直观的历史资料,还蕴含着丰厚的文化价值。试图从其创作寓意和目的、缺失的女性、井然的社会秩序、发达的广告文化以及丰富的都市生活等方面入手,找出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5.
基层社会治理结构一直是实现地方有效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近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结构是在延续"皇权不下县"的治理方式之下,中央政府只负责向基层社会获取各种资源,而由乡绅实现有效治理的一种治理方式。这种治理结构中,民众面对的是乡绅,而不是代表国家权力的县一级政府。这种基层社会治理方式成为"自治"观念输入中国的社会背景,这也就决定过了"自治"观念中国化的第一步就是和中国的乡绅治理联系在一起。随着清政府的瓦解,新生政权的诞生,原有的治理结构被逐渐重塑为基层社会民众直接面对国家权力的一种治理结构,这也为"自治"观念转化一种外生性的观念奠定了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创新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在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创新的策略选择上,笔者重点从地方政府治理理念、治理体制、治理方式和法制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旨在为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创新实践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北宋时期的秘密宗教法禁政策,继承了唐律中"造妖书妖言"和五代敕令中"夜聚晓散"的规定,发展为"夜聚晓散、传习妖教"的罪名,并把禁止妖教的法令从地方法规上升为中央法规。方腊事件后,南宋政府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吃菜事魔"条法。宋政府对秘密宗教的法律治理,深刻反映了宋代官员的地方治理政策。  相似文献   

8.
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对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天津“8·12”爆炸事故凸显政府在监管理念、监管体制、监管方式等方面还有不足,因此应该不断转变政府的监管理念,加大政府的监管力度,创新政府的监管方式,强调权责统一,逐步推进权力清单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9.
麦积山石窟133窟保存了大量北朝石刻造像碑,关于入藏年代存在争议.北宋时期在133窟门口位置塑造了大型泥塑造像,使窟口位置空间极为有限,大型石刻造像就难以进入133窟中,所以这些石刻入藏时间应该在北宋塑做大型泥塑之前.  相似文献   

10.
诉源治理是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隐患的关键之举。在涉房地产纠纷与日俱增的情况下,数量大、标的额大、审理难度增加是其显著特点,人民群众偏向于选择诉讼这种纠纷解决方式,从而导致法院积案现象严重,案件审理的难度加大,审判效果不理想。因此,在诉源治理的理念下,积极探索此类纠纷的多元化解机制势在必行。针对实践中对诉源治理工作的认识误区、主体缺乏实质性的多元、诉调对接机制效果不佳、以及制度性保障不足等现实困境,应当转变思想观念,努力驱动多元主体广泛参与,规范诉调对接程序,完善相关制度保障,从而助力涉房地产纠纷高效化解。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取身体词汇"口",从点的层面详细地解析了其语义体系。汉语"口"的24个转义都是在"口"的本义的基础上,围绕着它的物理存在特征和饮食与讲话两个功能特征以辐射型、连锁型以及二者相结合的综合型方式进行意义的转指,进而生产了更多的新的词义,从而丰富了"口"的词义。  相似文献   

12.
北宋时的司马光(1019—1086),用了十九年的时问,编撰了一部《资治通鉴》(通常简称《通鉴》)。这是一部有代表性的编年体史书。这部史书,对我们当代的史学研究仍然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鉴》上起公元前四○三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公元九五九年(后周显德六年),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共三百余万字,记载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这样一部史学巨著,是在北宋皇帝英宗、神宗的支持下编写而成的。宋英宗和宋神宗为什么  相似文献   

13.
国家是人的产物:个人是国家的缔造者,国家是个人的福音;国家因为人而成为高贵,人因为国家而变得尊严.国家与个人的这种互生关系,最终需通过治理而实现.国家治理的方式经历刑治、法治、宪治而进入宪政治理时代.宪政治理时代是真正的公民时代,它的完整治理方式是宪治与法治的统一,但宪政治理必须以使人人成为完整的人为惟一目标,以伦理道德为其提供国家理想、治理目标、价值体系和行动原则为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4.
基于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的复合治理结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合治理是新区域主义框架下基于区域治理主线破解现实区域经济问题的流行思路,调强通过政府职能转移和公民社会组织的事权获得和执行来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基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职能转移的分析表明:由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协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复合治理结构可以提升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的数量和社会主体的福利,公开招投标是复合治理框架下政府职能转移最有效的方式;复合治理结构的建构,需要建立科学、公平的谈判机制和福利分配机制,政府要加强对公民社会组织的监督和考核,公民社会组织要加大信仰建设力度,还应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  相似文献   

15.
交通、能源、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具有自然垄断性、建设周期长、投资量大而投资回报率低的特点,在我国它一直是经济发展的“瓶颈”。据估计,由于基础设施“瓶颈”问题造成的损失每年约有几百亿元,人民生活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财力有限,地方政府和企业又难以在短期内以巨额资金专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鉴于这种国情,我们不妨借鉴和采用国际上流行的BOT投资方式,来加快我国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6.
我国乡村社会信任关系网络呈现出差序格局,进而形成差序治理机制.在农地流转实践中,流转合约存在口头非正式和书面正式等多种方式,农户对合约方式的选择受其与各种交易主体之间关联程度的影响,是差序治理的结果.采用对江西和辽宁两省1628户农户实地调研的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农地流转发生在农户与亲友或同村农户之间时,农户更多地采用非市场(人情)治理范式而订立口头非正式合约;农地流转发生在农户与企业等规模经营主体或外村农户之间时,农户多地采用市场治理范式而签订书面正式合约.政府不宜采取行政命令等方式强推以书面正式合约方式流转农地,应鼓励并支持各地积极探索与实际相契合的农地流转合约方式,从而为农地合理有序流转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7.
虽然我国目前对于现代体育治理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均比较欠缺,但是有关体育治理的研究还是引起了众多体育学者的关注.通过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国外体育治理的发展历程、研究方向和研究理论等角度梳理体育治理的发展脉络,希望在此基础上为国内研究体育治理文献填补一定的空缺,也对我国体育治理研究未来发展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18.
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政府应该及时抓住机遇,利用大数据提高自身治理能力.对大数据的概念进行阐释,对大数据背景下我国政府的治理现状进行分析,针对问题提出要加强大数据理念的宣传及与我国治理理念的融合,加强大数据平台建设及其在政府治理过程中的运用,加强大数据资源共享与整合,从而最终提高政府治理效率和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9.
政府是全球治理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和推动力量.政府有两种法律途径实施全球治理,在国际法层面上应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规则的制定,在国内法层面上积极强化立法、司法、执法.  相似文献   

20.
BOT投资方式在我国正在推广试点.由于涉及金额巨大,合同履行期长,按国际惯例,东道国有必要对项目投资回报率等事项作出保证,政府保证是BOT方式的核心法律问题之一,有人依据<担保法>规定主张我国政府不能作出这种保证.本文认为BOT方式中的政府保证有别于政府民事担保,只要按规则运作,即具有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