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世家训《郑氏规范》奠定了郑氏家族在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史上的地位。本文就对"江南第一家"郑氏家族的家训教化制度进行考究,望对郑氏家族中的教训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宋明以来,受朱子《家礼》的影响,庶民家族祭祀祖先礼仪呈现出程式化与规范化的特点,并在清代得以多元化发展。在清前期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礼仪教化的背景下,鲁中地区仕宦家族将祖茔视为重要的礼仪空间,以符合儒家礼制与孝道观念的形式,有意地建构了祭祀先祖、飨宴议事以及教化训饬的一套规制性书面范本,将墓祭的习俗塑造为宗族祭祀的礼仪传统。以士绅为主导的礼俗实践说明,文字书写在礼俗整合中权威性的确立,使得基层生员群体作为主持宗族祭祀实践的关键人物,在承担乡约教化"以礼导俗"的作用上更加突显。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中国古代祭祀制度中祭祀对象、祭祀规模和祭祀形式等不同方面,并从礼和法两个角度对中国祭祀制度的规制进行了探究,同时以清代时期的礼法规制《大清通礼》和《大清律例》作为分析研究对象,对中国古代祭祀制度中的礼和法进行了有力论证。  相似文献   

4.
一、元稹母系家族元稹对母亲郑氏家族的门第颇为自豪,为其姊撰《夏阳县令陆翰妻河南元氏墓志铭》称:"我外祖睦州刺史荥阳郑公讳济,官族甲天下。"其外家世系详见白居易为元稹母所撰《唐河南元府君夫人荥阳郑氏墓志铭》:"夫人曾祖讳远思,官至郑州刺史,赠太常卿。王父讳(日蓋),朝散大夫,易州司马。父讳济,睦州  相似文献   

5.
墓祭田即家族祖坟周围一定范围内的耕地,是为祭祀而置的土地,又被称为赡坟田、墓田、祭田、蒸尝田等,是家族中的特殊共有财产。除安葬族人外,其收获之物专门充作祭祀祖先之用。墓祭田不可分割,只能一代代整体传继。两宋时期的一般宗族都有数量不等的墓祭田。墓祭田不可分割是为维系血缘同亲的观念,受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柳氏家礼的价值、《柳氏家训》编撰的背景和目的、《柳氏家训》的内容、柳氏家礼的特征。正因秉承严明的家礼和清廉的家风,使得唐初默默无名的河东柳氏家族跃为"乃士流之最也",门风不坠。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以来是个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社会,礼从一种宗教仪式成为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核心规范,法则从刑发展而来。从"礼制"的形成,到"礼法治式"的确立,再到"一准乎礼"的《唐律疏议》将礼治思想制度化。  相似文献   

8.
遂昌古有于立春前一日,"官祀芒神,行鞭春礼,家设酒肴,祭祀土神"之俗.又于三月亥日,"祭祀先农,行耕籍礼".自明至清,历有传承.在汤显祖的"迎春"诗中,对特定的祭春文化有着直观的反映,鞭春的民俗事象,在诗中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9.
郝英霞 《兰台世界》2012,(27):21-22
村落"家堂制"祭祀,是今天极为明显的一种祖先崇拜形式,它以家族为单位,有利于凝聚家族的向心力,增进家族成员的感情,客观上维护了家族所在地的稳定团结。  相似文献   

10.
朱熹《家礼》具有强大的社会教化功能,按其思想组织的宗族团体能够更好地推行各种社会教化工作。以祠堂为中心的祭祀活动蕴涵着家国一体的社会认同意识,民众在敬宗行为中习得服从国家政治权威与社会体制的习惯与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11.
朱熹《家礼》具有强大的社会教化功能,按其思想组织的宗族团体能够更好地推行各种社会教化工作。以祠堂为中心的祭祀活动蕴涵着家国一体的社会认同意识,民众在敬宗行为中习得服从国家政治权威与社会体制的习惯与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12.
龙晓添  萧放 《文化遗产》2016,(3):104-111
儒家礼仪文献为中国长期以来的礼仪实践提供了基本的前提,是礼仪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从《仪礼》到《家礼》,历代有关礼学的著述,讨论丧礼、丧服的篇卷众多。这些经典的丧礼记述,成为丧礼知识传承的重要依据。《仪礼》化俗成礼,制定了一套复杂的士大夫及以上阶层的礼仪制度。且成为后世制定礼典,传承礼制的基本依据。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仪礼》不能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要,朱熹试将《仪礼》化繁就简,尝试在更大范围内推行儒礼,《家礼》又逐渐成为后世礼书的基本模板。《仪礼》、《家礼》作为儒家重要礼仪文献都呈现出一脉相承的丧礼书写特点:以"慎终追远"为丧礼的基调;以别亲疏、贵贱为制礼的基本原则;倡导有节制的、周全的情感表达。  相似文献   

13.
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卷三《高后纪》":六年春,星昼见。夏四月,赦天下。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祭祀志》"礼之设施,不授之与自得之异意"标点应作"礼之设施不,授之与自得之异意"",不"通"否"。  相似文献   

14.
李方方 《大观周刊》2011,(33):21-21
鲁迅的《狂人日记》揭示了“家”的“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的地狱般的惨苦状态,鲁迅为家族的吃人和没落,为没有可以诗意地栖居的精神家园而深感痛苦和绝望,表现出了极度深广的忧愤和焦虑,这种家族文化一直贯穿于小说的始终。本文正是要详细解读《狂人日记》中的家族文化,揭示鲁迅对传统家庭制度的最全面最彻底的批判。  相似文献   

15.
王晓刚 《兰台世界》2017,(8):106-109
胡氏家族是常州在宋代科举最为成功的家族,有"天下甲族""、江左衣冠之冠"之称。本文以《胡氏宗谱》为主,参照墓志铭及其他资料,考证胡氏家族在常州的兴起和繁盛以及家族地位的维护与巩固。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祭礼知识的传承依赖礼生的"文化中介"作用。从宋代朱熹《家礼》,到明代丘濬《文公家礼仪节》,再到宋明以来徽州宗族祭礼实践,祭礼仪式中的礼生经历了由无到有,且不断壮大的过程。礼生最终成为仪式专家,承担了将祭礼知识转化为行为实践的责任,他们在祭礼知识历史传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晚清四大家之一郑文焯以词籍校勘而名闻天下。龙榆生曾整理过郑氏的词学文献,名为《大鹤山人词话》。后唐圭璋先生将《大鹤山人词话》及时人辑录的郑文焯评词论词的材料编入《词话丛编》。龙、唐二位先生对郑氏词学文献的整理有大功于词苑,但是其整理仅为郑氏词学著述的一小部分。  相似文献   

18.
战国末期伟大的思想家荀况提倡把礼法结合礼本刑用作为建设封建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和"治之经,礼与刑"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清代苏南望族与家族藏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清代苏南地区的著姓大族普遍注意家族藏书,这成为苏南地区的重要文化现象。这固然受到苏南地区藏书传统的影响,但最主要的还是家族出于自身建设的需要。一、清代苏南望族藏书的一般情况苏南地区以家族为单位的藏书活动可以远溯到宋代。据《尚友录》记载,宋代常州人丁氏始迁祖丁矩之子丁(889-961),即有“书癖”。他“尽家赀买书至八千卷,曰:吾聚书多矣,必有好学者,为吾子孙”。这说明丁藏书目的一开始就非常明确,即藏书不是为了自读或自娱,而是为了自己家族的需要。他留下了相当可观的财产──八千卷图书,这笔财产不是归哪个人…  相似文献   

20.
1996年,五座安丙家族墓在四川省华蓥市发现,引起了中国考古界和宋史界的广泛关注。安丙家族是南宋巴蜀地区的名门望族之一,在安丙及其弟安涣、子安癸仲领导参与平定吴曦叛宋降金的"武兴之乱"后,安氏家族更是扬名天下。关于安氏家族的情况,除安丙外,《宋史·安丙传》仅附载其子安癸仲一人而已,宣统《广安州新志》虽然记载昭勋寺大殿内立有《安氏宗支图碑》,但早在晚清已是图文漫漶,不可识读。所幸在安丙坟墓中出土了《安丙墓志铭》(现存四川省华蓥市文物管理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