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中国文化的帝与宇宙生成原型张荣明就其社会根源而言,中国文化中的上帝观念应该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人王在人们思想中的投影。但是,思想中的上帝并不等同于思想中的人王,而是人王的“主人”和“先祖”,是整个宇宙的母体和秩序的主宰者。因此,上帝的原型,一方面具有现...  相似文献   

2.
法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帕斯卡尔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棵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棵能思考的芦苇."他还说:"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教育传承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其中就包括传承思想.学校培养的人,应该是有思想的人;培养人的人,更应该是有思想的人.学校是一个充满思想的场所,更是一个思想流动的场所.思想之树常青,才能保证学校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除了成本效率、学业成就之外,安全视角是美国中小学校规模研究的又一重要路径。研究表明:学校规模会影响学校安全,学校规模越小,学校暴力行为就越少,学校规模越大,学校对安全的关注度越高,严重暴力犯罪发生的可能性更大。迄今为止他们并未就理想的学校规模达成一致结论,但其上限一般不会超过900人。这些研究给我们的启示是:应该将"安全"作为中小学规模研究的重要视角;应该运用复杂性思维研究和处理学校安全与学校规模之间的关系;应该将"安全"作为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底线标准,严格控制学校规模。  相似文献   

4.
学校的一个原型是养老,养老的本质应该是从三老乞得政治权力和话语权力。与养老相表里的学校,原来是政治生活的朝堂——政治权力的生发地和权力合法性的传承地。当代学校没有养老礼,却继承了从上一代获得权力的学校原型,所以,当代学校的根本在于授予人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同时,民间寺庙、道观、祠堂,社祠,学校,其文化意义应该作等量齐观。  相似文献   

5.
朱静 《成才之路》2014,(29):4-4
礼仪教育对国家具有重要意义,人与社会密不可分,文明的社会需要文明的社员共建,文明的成员则须文明的思想武装,需靠文明的观念来教化。"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学校应该承担起培育文明学生的重任。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既是个体的人,也是社会的人,社会的良性运行离不开管理,大学生的身份决定了其担当社会管理责任的厚重。面临市场经济发展、传播媒体丰富、社会阶层重构、传统道德失范、利益诱惑增多等客观现实,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尤其需要放到社会管理的视角下考量。"包容性成长"应该加入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体系,从而链接学校和社会,为大学生走进社会参与管理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7.
校长是学校办学方向的掌舵者、教育思想的贯彻者、学校关系的协调者、教育管理的指挥者,在学校管理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那么校长应该是个怎样的人呢?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思考.是的,校长应该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懂管理的人、一个负责任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但是我更想说,校长更应该是一个"多情"而又善于用"情"的人.  相似文献   

8.
现代学校体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它具有与社会生活接轨的特点,因而更应该以"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其体育课的教学改革,并实施俱乐部制体育课的组织形式,用以提高高校体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9.
一、一件具有"标本"意义的事:梳理学校教育思想史帕斯卡尔早就说过,人只不过是根苇草,但一旦获得了思想,就会强大起来,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学校其实就是一个人,他的全部尊严、全部力量以及持续成功,也在于思想。学校应该在思想的基石上站立起来。  相似文献   

10.
学校是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是教书育人的主要载体,抓好教育首先要办好学校。温家宝同志在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要求:"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培养好每一个孩子"。那什么样的学校才是好学校呢?我认为一所好学校应该有境界,有道德,有品位,有质量,有特色。好学校要有境界。作为教书育人的学校需要有一种境界,应该有思想,有精神,有灵魂。有境界才有学校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这就要求学校校长要根据现代教育理念,从学校实际出发,确定学校校本化的办学思  相似文献   

11.
姚佳胜 《教育探索》2015,(3):118-121
随着中小学布局结构由分散到集中的调整,多民族学校学生关系失谐问题越来越突出。学生的文化差异是造成学生关系失谐的初始原因,学生的身心特点、不良的家庭结构、社会的暴力文化、学校"规训社会"的特点是造成学生关系失谐的衍生原因,衍生原因使初始原因造成的矛盾与摩擦升级和恶化。从法律的视角考虑,应该通过加强学校法制建设、加强社会娱乐场所的法律监管和加强学生法制教育来促进多民族学生之间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和谐"概念的原型是"和",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一个核心思想,反映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在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后,关于"和谐"研究的成果大量涌现,教育学研究也不甘落后.根据杜威关于学校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学校生活的和谐与否,关系到整个社会未来的和谐状况.对于孩子而言,如果在学校生活中没有体验到公正与公平,没有体验到民主与关爱,就没有体验到真正的和谐生活.本文选择一些大学生讲述的故事,分析这些故事,也许有助于我们反思学校教育对儿童成长的不道德影响,并为学校的和谐教育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3.
郝榆生 《西北职教》2007,(11):20-21
从"礼之用,和为贵"到"天下为公"、"环球同此凉热",和谐一直是国人追求的社会理想,它是一种秩序、协调、融洽、和美,表现为关系融洽、公平自由、发展均衡以及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作为培养人的场所,是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基地,从教育的作用来看,学校教育具有促进人的发展、引领人的成长这样的双重价值,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启迪心智,更重要的是能否给予学生一份温情的引导。因此学校教育也应该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创建和谐校园应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杜威在他的教育思想中提出了"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以及"教育即生长"等重要的观点.杜威认为道德教育应该生活化,教材应与社会生活联结在一起.他的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学校德育实践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诚",什么是"信"?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以诚取信于人;二是对他人给予信任。只有忠诚老实,诚恳待人,才会取得别人信任。在社会生活中,我待人以诚,他则报我以信;同样,我对人讲信用,他人以诚待我。所以,"诚信"两字,是一个人道德思想与道德行为的体现,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相互理解的基石。作为学校教育,应该大力倡导"校园诚信",让我们的孩子生活在诚信的氛围中,教孩子做一个"诚信"的人。一、一元钱的故事有一天,我班龚嘉敏同学在学校小店门口捡到了一元钱,在无人认领的情况下交给了我,  相似文献   

16.
关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让祖辈的"爱"助成长,学校的"爱"助成长,社会的"爱"助成长。这不仅是家庭、学校、社会的事情,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对此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7.
<正>讨论中小学教育与新国学之间的关系,前提是要明确学校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人的教育,是为了人一生发展的教育。教育是为了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学校教育是把一个"自然人"通过教育,变成为能适应社会,并有强烈责任感的"社会人"。章太炎先生在《国学概论》中对国学有个粗略的论断,即"一国所有之学也",即一个国家所有的学术或文化,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而"新国学"则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兼具传统性与时  相似文献   

18.
顾淼 《成才之路》2012,(31):25-25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是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解决思想问题和理解社会问题的重要学科。思想品德课不仅是培养"四有"新人的主要手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载体和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要途径,开展好思想品德学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思想。从社会互动论的视角分析,生活教育思想的实质是生活与教育,社会与学校,教、学、做之间的彼此互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班主任是学生的精神关怀者,而精神关怀又是教育"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人又是教育的出发点、核心、目的和归宿,还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指向。因此,社会及教育界对于"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也越来越重视。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与深入的过程中,作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及班级管理的感受,认为应该把加强中职学校"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班级管理模式作为优先目标,选进教学目标及模式中,以此实现我国中职学校班级人本化的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