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阅读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学生能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增强内心体验,受到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能帮助学生体悟文本的核心思想,同时也是朗读者表达自己对文章思想内容、对作者理解程度的重要方式。因此,学会朗读十分重要。作为教师,我们要帮助学生提高朗读能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从听读、阅读、交流三个角度阐述小学生在课外阅读兴趣培养方面的可行之法.听读,即教师大声朗读给学生听,这在小学低年级尤为重要,可以克服小学生不能独立阅读的问题,且每篇文章都有着作者美的灵感,而大声朗读,可以将这种美还原.阅读是学生的自主行为,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交流会,可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对未知文本、书籍的阅读兴趣,刺激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书籍.  相似文献   

3.
朗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对刚入校的一年级学生要重视朗读指导,培养他们的朗读习惯和朗读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个人读、小组读、比赛读,课内朗读和课外朗读相结合等方式,让学生认识文本、走进文本、享受文本,让孩子爱上阅读。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让朗读既要深入文本,又要走出文本,在拓展中升华,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相似文献   

5.
<正>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语文阅读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言修养和审美情趣和能力。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各种美的因素渗透到其中,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现阅读中的美,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一、朗读中体验美,激发美初中学生的语文阅读方法很多,但运用最多的是朗读,学生大声的朗读不但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包括两个方面的活动,听朗读和学生自己朗读。朗读录音或教师的朗读是朗读者自己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的再创造性的表现形式。好的朗读可以把作者的所见所感准确地表达出来,使学生听了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进而从情感上与作者发生共鸣。学生的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教师以课文为凭借,从理解语言文字入手,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正因为如此,朗读教学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深入理解文本是读出感情的前提。学生只有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时才能“情动而辞发”。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体验文本,读出感情?  相似文献   

8.
<正>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并组织  相似文献   

9.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文本,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有助于教师迅速突破教学重难点,深切地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含蓄美和形象美。  相似文献   

10.
徐蕾 《天津教育》2020,(5):185-186
“朗读、默读”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两驾马车,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感知文本、体验情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重要方法之一;默读,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把握文本思想内容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一线小学语文教学都非常重视朗读和默读,但是,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成为教师构建课堂教学的绊脚石,本文从朗读、默读在语文课堂中的创新策略的角度,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1.
王志远 《考试周刊》2014,(98):47-47
<正>1.重视学生朗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一篇文章的理解,首先要靠朗读,这种朗读是任何高明的讲解都代替不了的。学生对一篇文章能否理解,首先不是教师能否讲懂,而是学生是否认认真真地朗读了。如果学生对文章只是草草一读,是难以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的。在那些出神入化的景物描写面前,在那些淋漓尽致的心理描写面前,在那种回肠荡气的韵味、慷慨磅礴的气势面前,老师的任何讲解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只有在会心的朗读中,学生才能伴着作者感情  相似文献   

12.
《金岳霖先生》一文内容较易理解,是一篇浅文.而学生阅读后从作品的选材、组材、人物形象、作者情感和文章笔法等多方面提出了疑问,使文章有了深教的必要.将初次阅读文本的认知冲突作为浅文深教的起点;围绕主问题设计问题群,以问题群作为解读文本的支点;适当地补充背景材料,在时代的语境中理解人物和作者的情感,挖掘文本现实意义是浅文深教的原点;最终落实在朗读上,运用默读、齐读、个别朗读的方法,体会人物情感,升华对文本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句话深刻地道出了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关键在于读.朗读要求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朗读能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及起承转合、急迫舒缓的节奏美,体会文章的气势、神韵、风格,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形成良好的语感,有利于学生养成字斟句酌,不粗心大意的习惯.比起其他的阅读形式,朗读对于正在打基本功的小学生来说,更有价值.因此,一节成功的阅读教学课,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抓住重点精讲点拨,精心设计问题,把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必要时教师要范读,疑难处再指导学生反复读,在读中理解词义、句义,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写作方法.为此,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领悟出了以下的朗读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4.
侯桂敏 《新疆教育》2013,(7):119-12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那么,教师先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就更加自如了。  相似文献   

15.
在讨论"朗读教学"这一话题之前,我们首先要界定"朗读"的内涵。此处所说的朗读,指的是一种课堂教与学的行为,而不是舞台艺术的"美声"朗读表演行为。朗读是一种语言能力,它是培养说话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朗读又是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一种重要方法——如果说,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典型形式,那么,朗读就是阅读的重要支柱之一。其实,朗读不仅是一种解读文本的方式,也是一种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6.
在讨论“朗读教学”这一话题之前,我们首先要界定“朗读”的内涵。此处所说的朗读,指的是一种课堂教与学的行为,而不是舞台艺术的“美声”朗读表演行为。 朗读是一种语言能力,它是培养说话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朗读又是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一种重要方法——如果说,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典型形式,那么,朗读就是阅读的重要支柱之一。其实,朗读不仅是一种解读文本的方式,也是一种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7.
阅读是主体和文本、作者交流的生成性过程。小学高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理解能力还不高,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多加引导,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所谓有效的阅读教学,实质上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文章的有效理解。要做到有效,阅读教学中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一、创设情境,引入阅读  相似文献   

18.
曹燕 《学子》2015,(6):44
所谓"读"即朗读,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进行充分朗读,做到读准、读顺,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引",即引导,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要注重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给予学生引导,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拓"即拓展,要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充分拓展,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在阅读教学中,忽视了其中任何一点,阅读都是不完整的,也只有将这三者有机整合起来,阅读教学效率才会得到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19.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那么作为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上好阅读课呢?作为新课改的实践者,我认为:理解——探究——延伸是上好阅读课的三大步,具体操作如下:一、掌握阅读方法,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学生对一篇刚接触的材料的理解必须从阅读入手,阅读的方式有朗读、默读、略读及浏览等,如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握阅读方式与方法,整体上能够感知课文内容,知道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是按照什么思路写下来的,那么这一步的阅读要求就达到了。二、领悟作者写作意图,理解文章内涵新课标除了强调阅读兴趣和习惯等因素,还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  相似文献   

20.
马红军 《现代语文》2014,(9):125-126
朗读就是将书面语言有声化,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的阅读过程,是学生通过朗读字音理解字义,进而理解文章的过程,“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